周密、谭晓婷、黄利、陈鹏飞著的《村级公共产 品自愿性供给问题研究--基于一事一议制度的运行机 制及绩效视角》从“一事一议”制度入手,系统分析 了村级公共产品自愿性供给问题。在构建“村级公共 产品供给制度安排—制度具体运行机制及其绩效—制 度优化设计”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以“一事一议 "制度演变历程为主线,对该制度展开研究。结合各 时期问卷调查资料,运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的方法,分别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和一事一 议财政奖补制度展开研究,分析了其框架结构和内在 的运行机制。之后通过对制度运行绩效的探讨,指出 了我国村级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所 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创新村级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提出 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后,本书从生活性、生产 性两类村级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上分别提出了**外经 验借鉴,以*好地完善我国村级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导论、政策演变、“一事一议 ”筹资筹劳运行机制及其绩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运 行机制及其绩效以及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外经验借 鉴。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1.1 村级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重要性
1.2 村级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渐进改革
1.2.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1.2.2 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1.2.3 后税费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1.3 村级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一篇 政策演变
第二章 “一事一议”制度的演变历程
2.1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时期(2000—2007年)
2.1.1 实施背景
2.1.2 实施历程
2.1.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征
2.1.4 实施原则
2.1.5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实施的意义
2.1.6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
2.2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时期(2008年至今)
2.2.1 实施背景
2.2.2 实施历程
2.2.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征
2.2.4 实施原则
2.2.5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实施的意义
2.2.6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各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实施情况的异同点
3.1 三个首批试点省
3.1.1 从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基本原则角度看
3.1.2 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角度看
3.1.3 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标准及资金来源角度看
3.1.4 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程序角度看
3.2 2009年新增14个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
3.2.1 从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基本原则角度看
3.2.2 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角度看
3.2.3 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标准及资金来源角度看
3.2.4 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程序角度看
3.3 2010年新增10个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
3.3.1 从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基本原则角度看
3.3.2 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角度看
3.3.3 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标准及资金来源角度看
3.3.4 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程序角度看
3.4 2011年全国范围普遍实行
3.4.1 从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基本原则角度看
3.4.2 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角度看
3.4.3 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标准及资金来源角度看
3.4.4 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程序角度看
第四章 辽宁省“一事一议”制度的历史沿革
4.1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时期
4.2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时期
4.3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在辽宁省取得的成就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村发展的人,我经常思考村民为何会“自愿”地投入时间和金钱来改善公共产品。这背后一定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逻辑。书名中的“自愿性供给”几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集体主义文化、邻里互助的传统,以及村民对自身生活环境改善的直接诉求。但同时,我也知道,单纯的情感驱动往往不足以支撑持续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研究“自愿性”的?它是否包含了村民的实际收益预期,还是仅仅是一种荣誉感或责任感?而“一事一议”制度,在我看来,就是将这种自愿性进行制度化、流程化的尝试。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个“议”的过程,是如何将个体意愿转化为集体行动的?是否存在一些微妙的社会网络、意见领袖,或者成功的激励机制在其中发挥作用?而“绩效”的分析,则更是落到了实处。一个有效的制度,最终要体现在公共产品的质量和可及性上。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具体的案例,展示不同村庄在实施“一事一议”制度后,在道路、供水、环境卫生、公共文化设施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否稳定,是否真正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很吸引人,"村级公共产品自愿性供给问题研究——基于一事一议制度的运行机制及绩效视角"。光是这个名字,就勾起了我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基层治理的强烈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如何有效地提供和管理公共产品,是个既现实又复杂的问题。尤其是“自愿性供给”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村民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动力,这背后牵涉到怎样的社会心理、经济激励,甚至文化传统?而“一事一议”制度,作为一种传统的基层民主协商模式,它在现代语境下又是如何运作的?它的生命力体现在哪里?又面临哪些挑战?更让我感兴趣的是“绩效视角”,这意味着作者不仅仅满足于描述现象,而是要深入剖析这种制度的实际效果,它是否真的能提升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是否能真正惠及村民?如果不能,症结又在哪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研究,一些触及本质的分析,而不是流于表面。我期待作者能用生动的案例,严谨的数据,清晰的逻辑,为我揭示隐藏在“一事一议”制度背后的复杂图景,让我对这个看似简单却影响深远的农村治理模式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从中窥见未来乡村发展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村级公共产品自愿性供给问题研究——基于一事一议制度的运行机制及绩效视角",直击了我长期以来对中国农村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的思考。那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最有效地满足村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并且能够激发村民的主体性。我尤其关注“自愿性供给”这一概念,它暗示了一种非强制性的、内在驱动的参与模式。这背后一定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动员机制。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和衡量这种“自愿性”的?它是否与村民的经济利益、社会声望、还是某种集体认同感相关联?而“一事一议”制度,在我看来,正是试图将这种自愿性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尝试。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个“议”的过程是如何具体运作的?村民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决策权是如何分配的?集资的模式又是怎样的?是否存在一些普遍性的“梗阻”和挑战?而“绩效视角”的引入,则意味着对制度有效性的终极拷问。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具体的评估框架和实证数据,来衡量“一事一议”制度在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数量、质量、效率以及村民满意度方面的实际成效。它是否真的能成为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难题的有效途径?它是否具有推广价值?这些都是我迫切希望在书中找到答案的关键点。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是它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一事一议”这个在基层治理中反复被提及的词语。我个人对于这种自下而上的、由村民自主决策和集资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一直抱有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它似乎是激活村民内生动力的理想路径,能够避免“上面要我做什么”的被动局面。但另一方面,我又隐隐担忧,在现实操作中,是否存在“搭便车”现象?信息不对称如何解决?“议”的过程是否真的能做到公平公正?“一事”的界定和优先级如何确定?尤其是在不同村庄经济发展水平、村民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这种模式的普适性和有效性如何评估?作者从“运行机制”和“绩效”两个维度切入,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阐释“一事一议”制度在具体的村庄环境中是如何被设计、被执行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又有哪些普遍存在的困境。比如,村民的参与程度是如何被影响的?决策过程中的权力分配如何?集资的渠道和监督机制是否健全?而“绩效”的视角,则意味着对结果的追问,它是否真的带来了看得见的公共产品改善?这种改善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如何?是否有量化的评估标准?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关键问题。
评分我一直对基层治理中的“人”的因素充满兴趣,尤其是村民作为公共产品“供给者”和“受益者”的双重身份,在“一事一议”制度下是如何被激活的。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自愿性供给”和“运行机制”的结合,让我预感到作者可能深入到了村民的微观行为和集体决策的动态之中。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从“一事一议”的制度框架出发,去解读村民的“自愿性”的?是单纯的市场理性,还是更复杂的社会认同和情感纽带?是否存在某种“社会契约”的影子?而且,“运行机制”的视角,让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勾勒出“一事一议”从议题提出、民主协商、集资筹劳到项目实施、后期维护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是什么?决策是如何形成的?资金是如何筹措和使用的?是否存在潜在的“寻租”空间?又或者,是否存在一些巧妙的设计来规避这些风险?更让我期待的是,作者如何通过“绩效视角”来评价这一切的成效。不仅仅是项目是否完成,更重要的是,这种供给模式是否比其他方式更有效率?是否更符合村民的真实需求?是否能促进村庄的长期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帮助我理解这种看似简单朴素的制度,在现实中是如何承载起复杂的社会功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