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45]西洋上古文化:探索與反思

[A345]西洋上古文化:探索與反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蒲慕州 著
图书标签:
  • 西洋上古文化
  • 古典文明
  • 历史
  • 文化研究
  • 哲学
  • 神话
  • 艺术
  • 宗教
  • 古代史
  • 西方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51442
商品编码:29778535887
包装:平装
开本:大3K
页数:335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
出版社: 三民書局
ISBN:9789571451442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0836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開
出版时间:200

具体描述

  • 出版社: 
  • ISBN:9789571451442
  • 版次:1
  • 商品编码:16000836
  • 包装:平装
  • 开本:大32開
  • 出版时间:2009-0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35
  •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 商品尺寸:17*23cm
内容简介:    《西洋上古文化:探索與反思》主要涵蓋的時間範圍包括了古代近東兩河文明、古代埃及、波斯、以色列,以及希臘、羅馬。全書基本上以年代順序介紹這些不同的古代文明,除了政治和社會的基本架構之外,本書也設法多談一些文學、藝術、宗教、思想等主題,希望能對這些古文明提供多角度的了解,以及其歷史發展和文明的特色,並且不時提出一些有關其興衰關鍵的討論,提供相關史料,讓讀者能直接聽到這些古代文明中一些人的聲音。作者简介 蒲慕州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1975),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埃及學博士(1984),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合聘教授,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及人類學系兼任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研究專業為埃及學、中國古代宗教及社會史、比較古代史,專書著作有《西洋文明發展史》(與段昌國等合著);《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的省思》;《尼羅河畔的文采--古埃及文選》;《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中國文化史》(與熊秉真合著);《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另有論文數十篇。
《古韵新声:世界文学的流变与审美》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世界文学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聚焦于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及其核心作品的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我们不采取传统文学史的编年体叙事,而是采取主题式、专题式的研究方法,力求展现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全书分为“神话的余晖与史诗的奠基”、“理性的光芒与感性的萌芽”、“时代的呐喊与个体的觉醒”、“现代性的迷失与后现代的重构”四个宏大篇章,辅以十余个专题研究,构建起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的文学探索之旅。 第一篇:神话的余晖与史诗的奠基 本篇聚焦于人类文明初期,文学形态尚未完全脱离口头传统与宗教仪式感的阶段。我们将探讨古希腊神话体系如何通过荷马史诗(如《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构建起西方文学的原型叙事。重点分析“命运”与“英雄”的主题如何塑造早期的人类自我认知,以及悲剧精神在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剧作中的成熟过程。此外,我们将对比研究古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叙事结构与伦理困境,探讨东方史诗中“达摩”观念对个体行为规范的制约与升华。 专题研究:“口述传统向文本转化的关键节点——以楔形文字泥板文学的发现为例”。 第二篇:理性的光芒与感性的萌芽 随着城邦政治的兴起与哲学的诞生,文学开始从神谕中解放出来,关注现实世界的人性与社会结构。本章将细致考察古罗马文学的继承与创新,重点分析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如何将民族叙事与帝国理想相结合,以及奥维德的《变形记》如何以其精妙的叙事技巧预示着后世浪漫主义的某些倾向。同时,我们将转向中世纪早期,探讨宗教叙事(如《圣经》文学、早期圣徒传记)如何成为知识传播的主体,以及游吟诗人的“宫廷爱情”主题,如何标志着个体情感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中寻求解放的努力。 专题研究:“中世纪‘骑士精神’在亚瑟王传奇中的符号学解读”。 第三篇:时代的呐喊与个体的觉醒 文艺复兴的曙光标志着人文主义的胜利,文学重心彻底转向对人类经验的肯定与探索。本篇将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中心,探讨其如何通过对复杂人性的刻画,突破了中世纪的二元对立思维,构建出前所未有的心理深度。随后,我们将分析巴洛克时期的夸张、对比手法,以及古典主义对秩序与和谐的回归,特别是在法国拉封丹寓言和英国弥尔顿史诗中的体现。 进入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狄德罗、卢梭和歌德的出现,使得小说体裁迅速崛起,成为反映社会矛盾和探讨启蒙理想的主要载体。重点分析《浮士德》中对知识追求的无止境的渴望与异化,以及早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如笛福、斯威夫特)中对社会弊病的尖锐讽刺。 专题研究:“从彼特拉克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体中‘爱’的抒写范式演变”。 第四篇:现代性的迷失与后现代的重构 十九世纪是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锋的时代。本章将对比分析巴尔扎克与福楼拜对社会结构的精确描摹,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对人类精神深渊的挖掘。浪漫主义的遗产,如拜伦的“孤傲的英雄”形象,如何在十九世纪末的“颓废派”和象征主义运动中走向内省与晦涩。 二十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彻底动摇了西方对理性与进步的信仰,文学进入现代主义的“破碎”阶段。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等作家运用“意识流”技巧,旨在捕捉流动的、非线性的内在现实。我们将分析现代主义如何通过对语言本身的解构,反映现代人身份的危机。 最后,本篇将考察战后文学,包括存在主义文学(加缪、萨特)对荒谬世界的哲学回应,以及后现代主义(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对宏大叙事的颠覆、对文本与意义之间关系的质疑。我们探讨文学如何从对“世界真实”的模仿转向对“文本可能性”的探索,并在不断的反思与戏仿中,寻求新的审美立足点。 专题研究:“殖民地与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学主体性重建——以非洲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为案例”。 结语:文学的持续回响 全书最终落脚于对文学作为人类精神遗产的当代价值的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如何继续承担记录、批判、慰藉和想象的使命。本书不仅梳理了文学的演变,更致力于激发读者对经典文本进行持续、深入的反思,理解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通过文字来定义、挣扎和超越自身的存在困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对阅读体验的追求已经从“学到什么”转向了“被如何感动”。我手边正在读的这本关于20世纪中叶欧洲知识分子思想流变的小册子,其文字风格简直可以用“诗意”来形容。它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富含画面感的句子,将那些宏大而复杂的哲学思潮娓娓道来。比如,作者描述“异化”时,用了一个“影子比本体更早醒来”的比方,瞬间击中了我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全部理解。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深谙语言艺术的大师,她的叙事节奏像一首慢板的奏鸣曲,时而低回婉转,时而突然拔高,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张力。它不试图提供一个终极答案,而更像是一位老友在你耳边低语,邀请你一同面对那些永恒的、无解的追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悲剧性人物命运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克制的同情心,没有廉价的煽情,只有对人类局限性的深刻洞察。读完一个章节,常常会让我放下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感觉心灵被某种清澈的泉水涤荡了一遍。

评分

我对那种试图在当下语境下重估经典作品价值的学术评论集特别感兴趣,而我桌上的这本恰好满足了我对“颠覆性解读”的渴望。这本书没有去赞美那些耳熟能详的古代伟人,而是把笔触对准了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边缘化的“他者”——比如记录者背后的女性声音,或是被征服民族的口头传说。它的分析方法带有明显的后结构主义色彩,对“权威文本”的每一个断言都保持着高度的怀疑和解构的姿态。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个核心问题的反复追问:谁有权讲述历史?以及,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古老智慧”,究竟有多少是经过了后世的层层筛选和美化的产物?书中的论证往往出人意料,比如它通过对某个神话原型在不同区域的细微词汇差异进行考证,推导出了该文化群体在面对灾难时的集体情绪反应机制。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拆解和重建的智力游戏,它强迫你必须放弃掉那些舒适的既有认知,去接受历史本身就是一团不断被重塑的迷雾。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尖锐而充满思辨性的,读起来酣畅淋漓,它有效地打破了我对古代文献的盲目崇拜。

评分

最近我沉迷于那些探讨非线性时间观念的科幻小说,而我正在看的这本关于古代天文学与宇宙观的专著,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满足了我的求知欲。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采用时间轴或者地域划分的传统结构,而是完全围绕“周期性”这一核心概念来组织材料。它从美索不达米亚的观测记录,跳跃到玛雅的历法循环,再到古希腊的“大年”概念,每一次跨越都展现了不同文明在面对时间流逝时的不同“心理算法”。它让我意识到,古代人理解时间并非是笔直向前的,而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或不断重复的结构。书中对那些失传的观测工具的复原性描述尤为精彩,光是想象那些铜制或泥土制成的复杂仪盘在夜空下被小心翼翼地调整,就足以让人激动。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数学模型与宗教信仰编织在一起,揭示了在科技尚未发达的年代,人们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指导农业生产,又能安抚灵魂的宇宙秩序。这本书的逻辑结构极其精巧,像一个设计精密的万花筒,每一个角度的转换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美妙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而略带复古的色调,搭配烫金的标题字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相当到位,微微泛黄的米白,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盯着文字看,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我对那些关于书籍排版的细节非常在意,比如章节标题的字体选择和行距的调整,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考究,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不会让人感到拥挤。翻开扉页时,附赠的那张手绘的古代文明地图简直是神来之笔,虽然只是简单的线条勾勒,但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地理参照框架。当然,光有好看的外壳是不够的,我更看重的是它在内容呈现上的用心。比如,一些关键的历史名词,作者的处理方式是采用侧边栏的注解形式,而非完全打断正文的叙述流程,这种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让人可以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而不必频繁地在正文和脚注间来回切换。总而言之,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的物理呈现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精致标准,这无疑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奠定了一个极佳的心理预期。

评分

我最近正在尝试构建一个关于古代社会结构与权力运作的比较性研究框架,因此我对任何试图超越单纯历史事件叙述、深入探讨文化底层逻辑的著作都抱有极高的期待。这本书(指我正在读的另一本关于社会学理论的书)在解析早期城邦的形成机制时,采取了一种非常激进的视角,它挑战了许多传统历史学界奉为圭臬的“文明起源”叙事。作者大胆地将经济基础的变迁与宗教观念的演化进行了一种近乎辩证的耦合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线性归因。特别是关于“公共领域”的诞生那一章,它引入了大量的考古学发现来佐证其理论推演,而非仅仅停留在文献考据层面。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读到一些关于早期法律条文演变的部分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从部落习惯法向成文法过渡时的阵痛与博弈,作者成功地将抽象的社会学概念还原成了活生生的历史情境。这本书的论证强度非常扎实,观点鲜明,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停下来,反思自己以往的认知盲区。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本需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和一定学术背景才能真正领会其深意的工具书,对我目前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工具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