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电子装联常用工艺装备及其应用
定价:58.00元
作者:孙磊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212740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子装联工艺装备是电子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电装备、工模具、夹具、检测设备、测量器具等的总称,是实施电子装联工艺技术的工具和手段。工艺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工艺装备的发展方向和内容,而现代化的工艺装备是确保工艺体系高效和低成本运作的基础。电子装联工艺装备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就是要使产品充分满足电子制造工艺规范的需要,实现工艺体系高效和低成本运作的目标。其反过来又促进了电子装联工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目录
作者介绍
孙磊:2005年4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担任中兴通讯公司工艺工程师多年,一直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兼任中兴通讯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负责讲授工艺设备方面的课程。
文摘
序言
当我真正开始深入阅读其中的章节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用心。这本书的逻辑脉络非常清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设备和工艺,而是遵循了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的层层递进的结构。比如,在介绍某种表面贴装(SMT)设备时,它首先会回溯到相关的焊接物理学原理,解释为什么需要特定的温度曲线和助焊剂活性,然后再详细介绍设备的机械结构、运动控制系统以及软件操作界面。这种“知其所以然”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深度,让我不再满足于停留在“会用”的层面,而是开始理解“为什么这么设计”。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描述流程时,总是能穿插一些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和“常见陷阱”,这些经验之谈比冷冰冰的参数说明要宝贵得多。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讲解细致的资深工程师授课,而不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材。
评分书中对不同类型装备的对比分析部分,处理得尤为精彩,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提炼总结能力。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检测仪器,很多资料都只是走马观花地介绍功能。然而,这本书却独具匠心地设置了专门的章节,用表格和图示对比了不同品牌、不同代际的设备在精度、速度、维护成本以及兼容性上的优劣势。例如,在讨论自动光学检测(AOI)设备时,它不仅描述了如何设置缺陷识别参数,更深入剖析了不同成像技术(如2D、3D、X-ray)在识别虚焊、桥接或元件侧立等特定缺陷时的敏感度和局限性。这种基于实际应用场景的、带有“倾向性”的评价,对于企业采购决策者和车间技术主管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帮助读者迅速锁定最符合自身生产需求的工具,避免了盲目跟风投资带来的资源浪费,实操指导价值极高。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真正做到了连接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桥梁作用。我发现自己并非仅仅将其作为一本阅读材料,而更像是一个随手可取的“现场故障排除手册”。书中对于常见设备故障的诊断流程描述得细致入微,从电源指示灯的颜色变化到传感器信号的异常波形,都提供了明确的排查步骤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提到高速贴片机的供料器堵塞问题时,它不仅指出了可能的原因,还详细说明了如何在不停机或最小化停机时间的前提下,安全地进行物理清理和系统重置操作。这种对“现场紧急情况”的预判和指导,是纯粹的学术著作所缺乏的宝贵财富。它教会我如何从“设备使用者”转变为“设备管理者”,确保生产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对于任何涉及精密电子制造的工程师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技能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就透着一股子“专业”和“工具书”的味道。封面色彩沉稳,字体选择也偏向于工整和实用,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这很符合它技术手册的定位。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算是中规中矩,毕竟内容才是王道,但印刷的清晰度确实值得称赞,无论是复杂的电路图、精密的机械结构图还是那些密集的参数表格,都印得非常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特别吃力。装订上似乎采用了比较耐用的胶装,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有一定的分量感,让人感觉内容量很扎实。我特别注意到书脊的部分,在多次翻阅和重点查阅后,依然没有出现明显的松动或脱页的迹象,这一点对于经常需要参考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整体而言,从实体触感和视觉观感上,这本书传递出的信息是:这是一本严肃、耐用、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生的专业参考资料,而不是那种读过就放的休闲读物。它的设计哲学似乎是“少即是多”,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了内容的呈现质量上,这一点我很欣赏。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行文是非常严谨和克制的,很少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晦涩难懂。作者深谙技术写作的精髓:精确性高于一切。所有的技术术语都得到了充分的界定,且在首次出现时通常会附带简明的解释或脚注,这极大地降低了跨专业人士的理解门槛。不过,即便是在描述复杂控制算法和运动学模型时,作者也倾向于使用清晰的逻辑连词和结构化的句子,使得冗长的技术描述也能保持一种内在的节奏感。偶尔出现的插图或流程图,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经过精心绘制和标注的,它们完美地承载了文字难以清晰表达的空间关系和信号流向。这种“图文并茂”的互补,让那些原本需要反复揣摩的抽象概念变得触手可及,阅读体验流畅且富有成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