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世界——张伟平国画山水教学举要 辽宁美术出版社

笔墨世界——张伟平国画山水教学举要 辽宁美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伟平,张雨婷 著
图书标签:
  • 国画
  • 山水画
  • 张伟平
  • 绘画教学
  • 绘画技法
  • 辽宁美术出版社
  • 艺术
  • 美术
  • 书法
  • 绘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1475361
商品编码:2978022468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笔墨世界——张伟平国画山水教学举要

定价:65.00元

作者:张伟平,张雨婷

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314753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中国画的“世界”是“笔墨世界”………… 5
一、“笔墨世界”的熟悉与陌生………… 5
二、“笔墨世界”的特殊性………… 7
第二章 画法 画理 画体………… 9
一、什么叫“画法”?………… 9
二、“画理”“画法”与“画体”的关系………… 10
第三章 中国画“基础画法”与“核心画法”的关系………… 11
第四章 关于中国画“临摹”理念的分析——“临摹”是一柄双刃剑………… 14
一、我们为什么要临摹………… 14
二、依(画)理明(画)法是临摹的关键………… 15
三、感觉与临摹的关系………… 17
四、正确取法的临摹必须“正受”………… 17
五、 临摹的方法与态度………… 19
第五章 皴法的意义………… 23
第六章 “树石法”——一门难以立竿见影的必修课………… 24
第七章 教学笔记十一则………… 26
一、教什么与怎样学?………… 26
二、学习路径分析………… 28
三、树体组构要点介绍………… 30
四、枯树组构原理………… 34
五、点叶树组构要点分析………… 38
六、夹叶树组构要点介绍………… 41
七、怎样理解勾、皴、擦、染、点………… 44
八、山石的组构原理………… 46
九、山石点皴法介绍………… 48
十、树石写生………… 49
十一、树法………… 53
第八章 课徒稿中“理”与“法”的分析………… 57
一、张伟平山、石法课徒稿………… 57
二、树法………… 82
三、(一)范宽《溪山行旅图》树、石画法分析………… 92
(二)郭熙《早春图》树、石画法分析………… 98
(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树、石画法分析………… 102
四、树、石小景组构图………… 108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笔墨世界——张伟平国画山水教学举要 引言 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具生命力的灵魂,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审美情趣。山水,更是寄托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理想,是对自然壮丽与生命哲思的极致表达。张伟平先生,作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坛的重要力量,其深厚的艺术功底与独到的教学理念,为无数后学者搭建起通往“笔墨世界”的桥梁。本书《笔墨世界——张伟平国画山水教学举要》,便是张伟平先生多年教学实践的精华提炼,是一部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的国画山水入门及进阶必读之作。 第一部分:溯源与意境——国画山水之精神内核 在中国绘画的宏伟画卷中,山水画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它并非对自然景物的简单摹写,而是艺术家胸中丘壑的挥洒,更是精神境界的投射。本书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探寻国画山水艺术的精神内核,从源头开始,理解其历史演变、哲学思想与文化意蕴。 一、 山水画的文化基因: 从“象”到“意”的演变: 追溯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从先秦时期的描绘自然万物,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阶层的精神寄托,再到唐宋时期技法与意境的成熟,阐释山水画如何从具象的描绘,逐渐转向抽象的“意”的表达。我们将探讨“扫愁帚”的意趣,理解笔墨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思想,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仁者乐山”等,是如何渗透进山水画的创作之中。 “天人合一”的境界: 深入剖析“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哲学追求,如何在山水画中得到体现。山水并非孤立的景物,而是与观者内在精神世界相互呼应的宇宙缩影。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笔墨,将自然的山川河流,转化为能够触动人心灵,引发共鸣的艺术语言。理解艺术家如何以山水寄情,抒发人生抱负、家国情怀,乃至对宇宙人生奥秘的思考。 古人的师承与传承: 介绍历代山水画大家,如王维、董源、巨然、范宽、郭熙、李唐、马远、夏圭、黄公望、倪瓒、沈周、文徵明、八大山人、石涛、龚贤等。分析他们的艺术风格、技法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法则,学习如何从古人的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但又不泥古,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 二、 意境的营造:审美与哲思的融合 “计白当黑”的奥秘: 详细解读中国画中“虚实相生”的构图法则,“计白当黑”不仅是画面空间的安排,更是意境营造的关键。留白之处,蕴含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引发观者的联想,使画面“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留白,制造气韵,引导观者的视线,从而使画面产生深远的意境。 笔墨的“神韵”: 强调笔墨在山水画中的核心地位。不仅仅是线条与墨色的堆砌,更是艺术家情感、思想与生命力的载体。我们将探讨不同笔法、墨法(如皴法、勾勒、渲染、点苔等)所能传达的丰富情感和视觉效果。理解“骨法用笔”、“墨气淋漓”等概念,学习如何通过对笔墨的驾驭,赋予画面以生命力与精神气质。 诗意的栖居: 山水画与诗词的密切关系。许多山水画作品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诗,或一首无形的画。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画面,传达诗一般的意境,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幽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学习如何将文学的意境与绘画的视觉语言巧妙结合,创作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 第二部分:笔墨的技法——从基础到精通 国画山水并非虚无缥缈,其背后是扎实的笔墨功底。张伟平先生在本书中,将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为读者详细拆解山水画的各项基础技法,并循序渐进,直至达到精通的境界。 一、 笔法与墨法的训练: 执笔与用笔: 详细讲解正确的执笔姿势,不同握笔方式对笔触的影响。重点阐述“中锋用笔”、“侧锋用笔”的技巧,以及如何通过提、按、顿、挫、转、折等动作,使笔触产生丰富的变化,富有生命力。将通过大量的范例,演示如何用笔勾勒山石的轮廓、纹理,如何用笔描绘树木的枝干、叶片。 墨法的运用: 深入解析“墨分五色”,包括浓、淡、干、湿、焦等不同墨色层次的运用。讲解“积墨法”、“破墨法”、“宿墨法”、“渲染法”等多种墨法技巧,以及它们在表现山石的质感、水面的波光、云雾的缥缈等方面的作用。强调墨色的变化能够丰富画面的层次感与空间感。 皴法的系统学习: 皴法是中国山水画表现山石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本书将系统介绍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马牙皴、解索皴、雨点皴、苔点等。每个皴法都将配以清晰的笔墨示范,讲解其适用对象、起笔收笔的要领,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山体结构与质感选择和运用皴法。 二、 构成山水的基本元素: 山石的塑造: 从结构、体块、透视等方面讲解山石的画法。如何捕捉山体的巍峨、连绵,如何表现山石的嶙峋、厚重。学习勾勒、皴擦、渲染等手法相结合,塑造出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同时又具艺术夸张)的山石形象。 树木的画法: 涵盖松、柏、柳、竹、杂树等多种树木的画法。从树干的勾勒、树枝的穿插、到树叶的组合,都将进行详细的讲解。学习如何表现不同树种的形态特征,以及如何通过树木的疏密、高低、远近关系,丰富画面层次。 水的表现: 重点讲解不同形态水的画法,如瀑布的奔腾、溪流的潺潺、湖泊的静谧、江河的浩渺。学习如何运用笔墨表现水的动态、质感和光感。 云雾与天空: 讲解如何用淡墨、湿墨表现云雾的缥缈、变幻莫测,如何用留白或浅墨表现天空的广阔与深邃。学习如何通过云雾的遮挡与衬托,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与意境。 三、 构图与布局的艺术: “三远”法: 深入讲解郭熙提出的“高远”、“深远”、“平远”三种构图方法,以及它们的实际运用。学习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角与构图,表现山水的不同特质,如高山之雄伟、幽谷之深邃、平川之开阔。 经营位置: 强调构图的“经营位置”,即画面元素的合理安排与组织。学习如何主次分明,虚实结合,使画面既有重点,又不失整体和谐。讲解“势”的运用,即如何通过山势、水流、云气的走向,营造出画面的动感与韵律。 点景人物与建筑: 介绍如何恰当地点缀人物、舟桥、亭阁、屋宇等点景元素,以增强画面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内涵,并起到衬托山水之壮美,或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第三部分:意境的升华——将情感注入山水 技法是基础,而情感与思想则是山水画的灵魂。张伟平先生的教学,不仅传授技法,更注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生活体验与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到笔墨之中,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山水画作品。 一、 写生与创作:从自然到艺术 “外师造化”的实践: 强调写生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走出画室,走进大自然,观察、体验、感受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山水风光。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捕捉瞬间的灵感。 从写生到创作的转化: 讲解如何将写生素材进行提炼、概括、变形与重组,使其脱离对客观物象的单纯模仿,转化为具有艺术家个人风格的艺术语言。学习如何将观察到的景物,与心中的丘壑相结合,创作出“胸有成竹”的作品。 二、 情感的注入与个性表达: “心源”的挖掘: 鼓励学生发掘内心的情感世界,将对人生的感悟、对自然的敬畏、对家国的思念等,通过山水画得以表达。理解“笔墨有情”,学习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刚柔疾徐,传达出喜悦、忧伤、宁静、激昂等丰富的情感。 寻找个人风格: 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与创新,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理解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实践、逐渐沉淀的过程。 三、 评析与提升: 经典作品的鉴赏: 安排对历代山水画名作的深入鉴赏,分析其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的独到之处,帮助读者提升审美能力。 作品的点评与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张伟平先生将针对学生的具体作品,进行细致的点评与指导,指出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方向,帮助学生不断进步。本书将模拟这一过程,通过对典型学生作品的分析,示范如何进行自我评析与改进。 结语 《笔墨世界——张伟平国画山水教学举要》,是您踏入中国山水画艺术殿堂的理想指南。本书以其系统的理论阐述、扎实的技法讲解、以及深邃的艺术理念,将带领您领略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无论您是初涉国画的爱好者,还是希望在山水画领域有所建树的进阶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与实用的指导。拿起手中的画笔,跟随张伟平先生的脚步,开启属于您自己的“笔墨世界”之旅,用您的心,去感悟,去描绘,去创造那独属于您的壮丽山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并非专业画家,但这本书的魅力却让我欲罢不能。它没有艰深的术语,也没有过于专业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将复杂的技法变得浅显易懂。我惊喜地发现,原来画出令人动容的山水,并不像我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书中对于“墨分五色”的阐述,让我对墨的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深浅变化,而是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层次。此外,他对不同笔触的运用,以及如何用笔墨表现出事物的质感和形态,都讲解得非常细致,非常到位。我尝试着在纸上模仿,虽然效果有限,但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心灵读物”,它让我暂时忘却了都市的喧嚣,沉浸在宁静的山水之间,体验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好。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创新并存的表达。作者在尊重中国国画山水传统的同时,也注入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他并没有生硬地照搬古法,而是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我看到他在讲解用墨时,会提到如何表现现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如何用笔墨去捕捉现代生活的气息。这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同时,书中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也十分独到,他不仅仅是介绍画作的技法,更会深入剖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这种深度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教授绘画技巧,更是在传承一种艺术精神,一种对美的追求,以及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受益终生的艺术宝典。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其精美的画作,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作者在讲解笔墨技巧的同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古代诗词、哲学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画山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让我意识到,学习国画山水,不仅仅是学习一种绘画技巧,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书中的许多画面,都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和哲思。他通过笔墨,将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景物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胸有成竹”的境界。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意境”的追求,他强调要“师造化,更师造化之精神”,这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山水画,是要画出山水的魂魄,而不仅仅是形似。这种对艺术精神的深刻洞察,以及将其融入教学中的方式,着实令人敬佩。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智者对话,在感受他对艺术、对生命的热爱与执着。

评分

作为一名初学国画山水的爱好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真正能够入门的指导。市面上关于山水画的书籍繁多,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是一些名家作品的集锦,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是望而却步。这本《笔墨世界》恰恰解决了我的痛点。作者的讲解非常注重实践性,他从最基础的笔墨技巧讲起,一步步引导读者去理解山水画的构成要素。特别是其中关于“点景”的部分,作者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教会我们如何为画面增添生气,如何让山水不仅仅是无生命的景致,而是具有灵性的生命体。他所分享的那些“小诀窍”,比如如何处理云雾的层次感,如何表现山石的体积感,都非常实用,让我在自己的练习中受益匪浅。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去练习,虽然还远远达不到大师的水平,但作品中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开始有了山水画的“神韵”。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陪伴着我在这条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我对国画山水充满了信心和热爱。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散发出的沉静与力量所吸引。那一个个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作,仿佛带着观者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来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隐居的山林之间。每一笔,每一墨,都饱含着作者对自然山川的深情凝视与深刻理解。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皴法”的细致讲解,那不仅仅是技法的罗列,更是作者多年来在山间行走、感悟自然的真实写照。他没有枯燥地讲解理论,而是将理论融入到笔墨的挥洒之中,让读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笔墨的生命力。画面的构图也极具匠心,或远山含黛,或近水微澜,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这种将自然之美与笔墨之韵完美结合的表达方式,着实让人赞叹。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水墨丹青的世界,感受着雨后的清新、山间的寂静,以及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笔墨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