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07)
定价:228.00元
作者:王伟光,黄浩涛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04715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10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07》收录了我院2006年的组织机构以及科研、对外学术交流、行政后勤、党务等工作和活动情况的综合性资料,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全院以学术研究活动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进展状况。因此,它是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全貌的一部内容比较丰富翔实的综合性资料书。二、全书共分为九编,即:综述、组织机构、工作概况、科研成果、学术活动、学术人物、重要规章条例、统计资料、大事记。编收录了中央政治局委员、我院院长李铁映同志有关社会科学的讲话和文章以及本院年度工作会议文件:第二编介绍了本院机构设置及其领导人,同时将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名单及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名单列入本编;第三、四、五、六编分别收录了院属各部门(包括科研机构、院职能部门、院直属单位)的工作概况,科研机构的主要科研成果、学术活动、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和1999年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情况;第七编收录了院政策性管理资料;第八编收录了本年度主要的统计资料;第九编是本年度大事记。三、一如既往,本卷的编辑工作是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的,并得到编委会和全院各研究所、直属单位及职能部等详细内容。
目录
编 综述
一 领导讲话
关于国情调研工作的意见——在48次院党组会上的讲话
在推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会议上的讲话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 努力开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新局面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全面学习贯彻和遵守维护党章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败工作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次学部委员大会上的报告
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努力开创我院党的工作新局面
——在2006年全院党的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科研管理论坛上的讲话
二 2006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会议文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工作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工作要点
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一个五年事业发展规划
第二编 组织机构
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机构设置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及其分工
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能部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公司
中国社会科学院代管单位
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
四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第六届)
研究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出版(编辑)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翻译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图书资料系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
第三编 工作概况和学术活动
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度科研工作报告
二 科研机构工作
文史哲学部
文学研究所
民族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研究所
语言研究所
考古研究所
历史研究所(附:郭沬若纪念馆)
近代史研究所
世界历史研究所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台湾研究所
哲学研究所
世界宗教研究所
经济学部
社会政法学部
国际研究学部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
……
第四编 科研成果
第五编 学术人物
第六编 规章制度
第七编 统计资料
第八编 大事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07)》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绝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首先,从视觉上看,它厚重而扎实,封面设计兼具了学术的严谨性与时代的特点,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直观地传递出内容的权威感。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细小的图表数据,也能够轻松阅读,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翻阅起来,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信赖感,仿佛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那个特定年份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精粹档案。装订工艺也十分讲究,书脊平整,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松散,这表明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足了功夫,充分考虑了学术资料的耐用性和长期保存的需求。整体来说,光是捧在手里,就能预感到里面承载的内容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系统整理的,体现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智库应有的专业水准。
评分我花了一些时间研究了年鉴中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部分,其深度和广度令人赞叹。它并非仅仅罗列统计数据,而是深入剖析了2006年末到2007年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与结构性变化。例如,关于“三农”问题的探讨,报告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收入差距描述,而是引入了更复杂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模型,结合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最新进展进行多维度剖析,提出的政策建议也显得极为审慎和具有前瞻性。特别是对地方政府行为与中央政策执行效率之间博弈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揭示了政策落地过程中那些不易被察觉的复杂动因。这种自上而下又兼顾基层实践的叙事方式,使得报告的结论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高度,更具备了实际的指导价值,让人读后对当年的经济图景有一个非常立体和透彻的理解,远超一般媒体的年度总结。
评分从使用效率的角度来看,这部年鉴的检索系统和目录设计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尽管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哲学、经济、历史、法学等诸多学科,但通过精确的分类和详尽的索引,我能迅速定位到我感兴趣的具体研究课题和作者信息。对于研究者而言,时间成本的节约是极其宝贵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目录的逻辑层次分明,学科之间的划分既尊重了传统学术边界,又适度考虑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比如将“信息社会与治理创新”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出现,就很有时代感。它不仅仅是一年的成果汇编,更像是一部结构精密的学术索引库,极大地便利了后续的交叉引用和文献回顾工作,是科研人员案头必备的参考利器,体现了国家级学术机构应有的规范和严谨。
评分对于社会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内容,我体会到了极强的时代脉搏感。2007年,正值社会转型加速的时期,年鉴中关于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关系重构的专题研究尤为引人注目。它不是空泛的理论建构,而是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数据,详细记录了大量“新市民”群体在城市中身份认同的挣扎与适应过程。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敏感议题时的克制与客观,比如关于收入分配不公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报告,没有采取激烈的批判口吻,而是以严谨的实证数据为基础,冷静地呈现问题严重性,并对既有治理体系的效能进行了不偏不倚的评估。这种沉稳的学术姿态,使得即便是对社会议题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信服其结论的可靠性,无疑是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一个优秀范例。
评分我必须提及它在国际关系和区域战略研究方面的组织结构。年鉴将当年中国与周边国家、主要大国的外交动态进行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梳理,不同于外交部的官方通报,这里的分析更侧重于“智库视角”下的战略意图解读。比如,它对“和谐世界”理念在不同双边关系中的具体实践案例进行了归类分析,试图用一种更具操作性的框架来解释中国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和调整点。其中,关于亚太地区安全架构演变的章节,引入了多位不同研究方向专家的观点,使得论述呈现出一种多声部的对话感,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对于希望从学术层面理解当年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专业人士来说,这部分资料的系统性和深度,是其他任何单一出版物难以匹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