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技术(第2版)
定价:52.00元
作者:宋拯,惠聪,张帆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68236027
字数:
页码:252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我国商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通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对通信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一代的通信技术人才,必须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及技术应用有着充分的了解,必须具有全程全网的概念。因此,《移动通信技术(第2版)》充分反映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进程及技术应用,以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移动通信网络及技术应用发展的概念。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确实一流,拿在手里能感受到制作方的诚意。我购买它主要是为了系统学习网络协议栈的底层实现,特别是TCP/IP协议族在操作系统内核中的数据流向和处理逻辑。在关于TCP拥塞控制的部分,书中详细列举了Tahoe、Reno、CUBIC等算法的数学模型和状态转换图。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详尽无遗,对于理解协议的演化脉络非常有帮助。然而,一旦进入到实际应用层面,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就变得极其跳跃和碎片化。例如,在讲解Socket API时,它罗列了`sendto()`, `recvmsg()`, `poll()`等函数的调用序列,但对于为什么在特定的I/O模型下(如阻塞、非阻塞、异步I/O),需要选择不同的系统调用来实现最佳性能,却避而不谈。书中的例子都极其理想化,没有引入任何现实世界中的性能瓶颈,比如网络抖动、大缓冲区溢出或者系统调用开销。我期望看到的是,内核中的网络缓冲区如何与用户空间的缓冲区进行零拷贝操作的细节,或者中断处理程序如何高效地将数据包注入到协议栈中。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网络协议本身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完全回避了“如何以最高效率实现它”这一核心工程问题,使得我感觉自己像个理论家,而不是一个能够调试网络内核问题的工程师。
评分作为一名对数据结构与并发编程交叉领域有学习需求的软件工程师,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健壮且经过时间检验的并发数据结构实现指南。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锁机制(Locking)和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s)的章节。读完这部分内容,我的感觉是作者似乎对“并发”一词的理解停留在教科书的最基础层面。书中详细描述了 Peterson 算法和 Lamport 的 Bakery 算法,这无疑是学习并发控制理论的经典内容。但是,当涉及到现代多核处理器上,这些基于内存顺序的经典算法如何被实际的硬件指令集(如x86的`CMPXCHG`或ARM的Load-Exclusive/Store-Exclusive)高效地替代和实现时,书中的讨论戛然而止,显得极其单薄。它没有深入探讨无锁数据结构(Lock-Free Data Structures)的设计哲学,也没有对CAS(Compare-and-Swap)操作在实现高性能队列或栈时可能遇到的ABA问题给出任何深刻的剖析和解决方案。整个章节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在复习一门退休的课程,缺乏对当前业界高性能计算场景的关照。如果一本涉及底层同步机制的书籍不能有效地连接理论与现代硬件的实际能力,那么它提供的知识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只能算是一种对历史的回顾,而非面向未来的指导。
评分这本号称“权威”的计算机科学教材,拿到手沉甸甸的,印刷质量倒是无可挑剔,纸张厚实,排版清晰,光是翻阅的触感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下了血本的好书。我最初对它抱有极大的期望,毕竟封面上那一长串的作者头衔和“经典升级”的字样,无不暗示着内容将是前沿且深入的。然而,当我开始阅读关于算法设计的部分时,那种期待感便逐渐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挫败感所取代。书中对图论的讲解,虽然覆盖了诸如Dijkstra和Floyd-Warshall等核心算法,但对这些算法背后的优化思路和实际工程中的性能考量,却着墨甚少。它更像是一本理论的罗列,而非实战手册。例如,在讨论NP完全性问题时,作者只是简单地引用了几个已证明的结论,却没有提供任何一个可以供初学者自行推导的、清晰的、逐步分解的证明过程。这使得我这个试图通过阅读来建立扎实理论基础的读者,不得不频繁地在搜索引擎和外部资源中寻找那些缺失的“为什么”和“如何做”。对于那些希望从零开始构建起严谨的计算思维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脚手架似乎搭建得过于疏松了,需要大量的外部支撑才能勉强站稳。整体而言,它更适合已经有一定基础,只是想快速查阅某个特定定义或公式的资深人士,而不是作为构建知识大厦的基石。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嵌入式系统架构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接触了Raspberry Pi和STM32系列微控制器之后,我渴望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从硬件抽象层(HAL)到操作系统内核(RTOS)之间工作流程的专业书籍。这本书的目录中赫然出现了“实时操作系统与中断处理”的章节,这让我兴奋不已,以为终于找到了我需要的“圣经”。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是一场漫长的“概念迷宫”。书中大量使用了缩写,且很多关键术语在首次出现时都没有给出足够详尽的背景介绍。例如,当它谈到“上下文切换的原子性保障”时,便迅速跳转到低级汇编指令的伪代码,却没有花时间解释为何在多任务环境下,一个简单的变量赋值操作也可能需要被视为一个复杂的临界区问题。这种“高手对话”式的写作风格,虽然对领域专家可能效率极高,但对于我这种想深入理解底层逻辑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无异于听天书。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对冯·诺依曼结构、总线仲裁机制以及缓存一致性协议了如指掌。更令人沮丧的是,书中引用的所有代码示例都非常陈旧,像是直接从上世纪末的期刊上搬下来的,完全没有体现出当前主流的ARM Cortex-M系列的内存保护单元(MPU)或者现代编译器的优化特性。这本书在尝试讲解复杂机制时,往往选择了最抽象的描述方式,而不是用一个具体、可运行的例子来佐证,这极大地削弱了其作为技术参考书的实用价值。
评分我是在准备一个关于形式化验证与自动定理证明的高级研讨课时,经推荐购买了这本被誉为“里程碑”的著作。我对其中关于一阶逻辑(First-Order Logic)的语义定义和Herbrand定理的阐述感到非常满意,作者对于命题逻辑到谓词逻辑的过渡处理得非常平滑且严谨,数学符号的使用准确无误,这为后续的推理规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章节深入到现代自动证明器(Provers)所依赖的现代技术,比如SMT(Satisfiability Modulo Theories)求解器或更复杂的上下文依赖的归纳推理时,这本书的表现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它似乎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流研究范式上,对于近二十年来在软件验证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量化约束求解和符号执行技术,几乎没有提及。书中对“模型检测”的描述也只是停留在Kripke结构的基本定义层面,完全没有触及如何将复杂的程序状态空间有效抽象化以应对状态爆炸问题。这种知识的“年代感”非常强烈,让我不得不怀疑,对于一个追求前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提供了一张通往未来的地图,不如说是一张详尽的历史地图集。它为打下扎实的逻辑基础提供了极好的材料,但在应用和前沿探索方面,它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满足对最新研究进展有迫切需求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