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吃遍内蒙古
定价:68.00元
作者:田宏利著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2041300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马背金鞍上的味蕾盛宴
内蒙古地区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包含了古老蒙元文化气息的蒙古族餐饮,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
内蒙古地域辽阔,山川锦绣,河流众多,东西疆域相距遥远,地理位置与气候变化差异极大,各地产出的动植物物种各不相同。受周边地域文化的影响,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的餐饮文化,在不同的地区也是风格迥异的。
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内蒙古地区的饮食文化习俗,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餐饮,吸纳了不同区域的地域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点。独特而富于魅力的草原饮食文化,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外美食家大为叹服!
内蒙古地区饮食文化*代表性的就是蒙古族餐饮(简称蒙餐)了。不论是营养价值,还是“色、香、味、形、艺”,都与内蒙古大草原独特的地域风情息息相关,体现着草原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以南方餐饮为主的菜系已经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和认可,而作为本土餐饮行业代表类型之一的蒙餐,也开始渐渐走入更广泛的市场当中。
蒙古族的餐饮风格比较粗犷,以牛羊肉、奶、野菜等为主要的菜点原料。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烧烤为。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本味。还有其他以肉类作为主要馅料的包子、馅饼等面食,食材基本都是牛肉和羊肉,早些年阿拉善盟地区的一些小店里可以吃到纯的骆驼肉馅饼,非常好吃,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蒙古族牧民视牛、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在纯牧区里,饮食结构则更为简单,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和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吃自制的各种奶食品、煮肉或是肉干等,晚上汆羊肉、下面条、吃包子。蒙餐中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也很多,除了面条和烙饼以外,还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酥饼等。
内蒙古草原广阔丰美,这里有高山,有丘陵,有沙漠,有河流有森林,还拥有大面积湿地。内蒙古地区草原特点鲜明,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誉。很多人为蒙古人能够在这片草原上创造辉煌的历史感到惊奇。他们吃的是炒米、手扒肉,几乎一年四季都很少吃新鲜蔬菜。他们与牛、羊同饮一条河水。喝奶酒,喝烈性酒。他们席地而居,住的是蒙古毡房,铺的是羊皮褥子,烧的是牛粪。茫茫草原数十里甚至数百里都没有人烟,他们的交通工具是马、牛、骆驼。正是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培育出了一个的、强悍的、豪放的激情民族——蒙古族。成吉思汗《大札撒》曾曰:“让道路永远畅通无阻,让天空永远湛蓝;让水源永远清澈……让长生天之下一切生物各享其安……”蒙古族悠久而神奇的文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保护、去研究,如果你来到内蒙古,不要只感叹那茫茫草原、浩瀚的草场、美丽的羊群、有如繁星的蒙古包,更要亲身体验现代蒙餐,在品尝美味的时候,也来体会一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后裔们传承下来的蒙古族饮食文化。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田宏利,男,
文摘
序言
这绝对是一本“反套路”的美食书!我之前读过的关于地方美食的书,要么是图文并茂的菜谱,要么是旅游攻略里夹杂的美食推荐。但《吃遍内蒙古》完全不一样。它没有一张诱人的美食图片,也没有详细的食谱步骤,甚至连地名和具体的餐馆名称都很少提及。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作者用一种非常抒情的笔调,去描绘内蒙古大地上食物的存在方式。他写的是“马背上的味道”,是“炉火旁的温暖”,是“牧民的日常”。我读到的是关于“奶”的 N 种形态,从新鲜的牛奶到发酵的酸奶,再到提炼的酥油,作者描绘的不仅仅是口感,更是这些食物在牧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他还写到了“草”的智慧,比如哪些草可以食用,哪些草可以入药,这些都让我对内蒙古的食物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有诗意,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首悠扬的蒙古长调。它让我明白,吃在内蒙古,不仅仅是品尝一种味道,更是在感受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虽然没有教我具体怎么做菜,但它让我对内蒙古的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吃”。
评分好吧,坦白说,《吃遍内蒙古》这本书,让我有些哭笑不得。它确实提供了关于内蒙古的“吃”的一些视角,但这个“吃”的范畴,比我想象的要宽广得多。我以为是关于如何制作,或者有哪些具体的美食小店,结果这本书更像是一篇关于“食物与生存”的哲学思考。作者花了很多的笔墨去描写在极端气候下,内蒙古人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出独特的食材,以及这些食材如何构成了他们独特的饮食文化。比如,书中关于“风干肉”的描写,与其说是教我怎么做,不如说是让我惊叹于这种保存食物的方式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还有关于“草原上的饮水”的讨论,让我开始思考,在水资源如此宝贵的地区,人们的饮品选择是如何形成的。虽然这些内容都很有深度,也确实能引发思考,但对于一个只想在周末找点新菜谱试试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未免太“烧脑”了。我翻了好几页,试图找到关于“烤羊腿”的任何线索,结果发现更多的是关于“羊”的习性,以及它们如何在草原上生长,这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这本书更像是一篇学术论文的普及版本,而不是一本轻松愉悦的美食读物。
评分怎么说呢,《吃遍内蒙古》这本书,让我觉得作者似乎有些“跑偏”了。我满怀期待地翻开,想了解内蒙古那些传说中的美食,比如煊赫一时的“诈马宴”,或者那种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烤制的羊肉。我以为会看到关于食材的讲究,烹饪的技巧,甚至是关于这些菜肴背后的历史典故。然而,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似乎都围绕着“草原上的游牧文明”展开,而美食,只是其中一个非常小的附属部分。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牧民的生活习惯,他们的服饰,他们的歌谣,甚至他们如何与动物相处。我试图在字里行间寻找关于“奶茶”的独特之处,结果更多的是关于牧民如何采集水源,如何利用有限的燃料来维持生活。当提到“肉类”时,也多是关于畜牧业的发展,而非具体的烹饪方法。我读到了一些关于“风干”和“晾晒”的描述,但这些更像是生存技巧,而非一道菜的制作秘籍。这本书让我觉得,作者似乎更想展现的是内蒙古人民的生存智慧和文化传承,而“吃”,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被顺带提及的元素,而非核心。对于一个抱着美食期待的读者来说,这实在是一种“视觉”和“味觉”上的双重错位。
评分这本书真不是我期待的那样!原本以为《吃遍内蒙古》会是一本让我口水直流的食谱大全,或者是一本深入探讨内蒙古各地特色美食背后的故事的书。我满心欢喜地翻开,期待着能学到如何做出地道的内蒙古手把肉,或者了解羊杂碎的N种吃法,甚至幻想能读到关于烤全羊的传说。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大失所望。与其说是美食指南,不如说更像是一本关于内蒙古地理风貌和人文风情的散文集。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辽阔的草原,起伏的山峦,以及居住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坚韧与淳朴。虽然这些描写也算优美,但对于一个只想找美食菜谱或美食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偏离了主题。我甚至没找到一个关于香草烤羊腿的详细制作方法,也没有关于奶茶和奶皮子的任何有趣传说。这本书更像是作者在内蒙古的一次旅行日记,记录了他看到的风景,遇到的 N 个人,以及一些泛泛而谈的感受。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美食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但说实话,如果我不是对内蒙古本身有极大的兴趣,我可能早就放弃了。这本书更适合那些想了解内蒙古风土人情,而非寻找美食秘籍的读者。对于我来说,它完全没有满足我的基本需求,甚至让我觉得像是被标题误导了。
评分这本《吃遍内蒙古》简直就是一本意外的惊喜!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的,想着内蒙古的美食应该都大同小异,最多也就是看看手把肉、奶茶之类的,没想到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体验。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菜谱,也不是简单的景点介绍,而是将美食巧妙地融入到了内蒙古的壮丽景色和深厚文化之中。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写草原的辽阔,让我仿佛能闻到青草的香气;他写戈壁的荒凉,却又描绘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如何用智慧和毅力创造出令人赞叹的美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蒙古包里的宴席”那几章,作者没有直接列出菜名,而是通过描述宴席的氛围,人们的交流,以及一道道菜如何被端上桌,如何被大家分享,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食物的尊重。书中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读的时候总忍不住想去找图片,但又觉得文字本身已经足够生动。它让我明白,内蒙古的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当地人民生活方式、历史传承和情感寄托的载体。这本书让我对“吃”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内蒙古这个地方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