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家庭实用版)
定价:49.90元
作者:张晔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1213237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检查一下周围,相信每个人的亲友圈里都有几个或者血压高的,或者轻度甚至重度脂肪肝的,又或者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的,挺着将军肚的人估计更是一抓一大把了。
是哪里吃错了吗?是的,吃得太油了、太咸了,对肉类过分嗜好,把粗粮杂豆丢在一边,蔬菜远远不够,奶类不足……这种高能量、高脂肪、低膳食纤维、低维生素的饮食结构,势必对健康不利。
本书是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贴心解读,针对当下的饮食现状而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能为每个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内容提要
2016年5月13日,国家卫计委官方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引发了大众的强烈关注。2016版的膳食指南与2007版相比,究竟有哪些变化,改了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这么改?实际使用时应注意什么,如何跟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更好地结合起来? 本书立足于此,由营养学家张晔主编,是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进一步解读,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告诉老百姓具体食材怎么吃,三餐怎么搭配,不同人群和不同疾病人群怎么吃,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切切实实践行膳食指南的内容,获得真健康。
目录
新版膳食宝塔与旧版膳食宝塔的对比 12
人体所需的营养 14
好的饮食习惯能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16
PART 1 中国人的饮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6 句总结 18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18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20
多吃蔬果、奶类、大豆及豆制品 21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22
少油少盐,控糖限酒 22
杜绝浪费,兴新时尚 23
快速解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新变化 25
更强调“平衡膳食” 25
提倡增加粗杂粮和薯类摄入 25
把大豆和杂豆区分开,但都要吃 25
水果、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有所下调 25
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25
吃鸡蛋不要纠结蛋黄胆固醇了 26
每天多喝1~2 杯水 26
提出限制添加糖 26
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意义 26
PART 2 平衡膳食,营养才均衡
主食的地盘多点粗粮薯类 28
顿顿吃蔬菜,吃成一道彩虹 37
天天有水果,应该怎么吃 52
奶类、豆制品、坚果,一个不能少 61
不要不敢吃鱼、肉、蛋 74
怎么吃肉才健康 77
少吃咸,收获特别多 83
不想胖不想病就别吃太多油 89
添加糖和酒,不是好朋友 94
任何时候水都是好的饮料 98
PART 3 提高健康指数的饮食智慧
多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 102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 102
每周21 餐,留15 餐回家吃 103
饮食要均衡,不要妖魔化任何一种食物 104
剩饭剩菜怎么吃 105
选购包装食品的学问 106
认清食品安全标志,保证安全与营养 106
看食品标签 108
PART 4 一天三顿饭到底怎么吃
一天的膳食总计划 112
每天需要多少热量 112
三餐各占多少比例 113
餐餐都要有主食 114
改变进餐顺序 115
早餐吃好,大人孩子精力满满 116
不吃早餐的危害太多了 116
早餐应该有四大类食物 117
不同人群怎么吃早餐 118
午餐吃得杂,健康有保障 119
午餐吃得好,肠胃好,慢性病少 119
健康午餐的几项标准 120
午餐的食物组成 121
午餐不该这样吃 122
晚餐宜清淡,让肠胃稍稍休息 123
晚餐是容易让你发胖的一餐 123
健康晚餐的食物组成 124
不当的晚餐习惯 125
怎么吃夜宵 126
在外就餐怎么吃 127
不同热量平衡膳食推荐 128
1600~1800 千卡 128
1800~2000 千卡 130
2000~2200 千卡 132
2200~2400 千卡 134
不同热量需求下的平衡膳食模式
所提供的热量和营养素 136
PART 5 特定人群怎么吃
备孕期 138
饮食原则 138
重点推荐食物 139
备孕女性每天食物摄入量 140
孕早期(孕1~3 月) 141
孕中期(孕4~7 月) 144
孕晚期(孕8~10 月) 147
月子期 150
哺乳期 152
增加乳汁怎么喝汤水 155
0~6 个月宝宝的喂养 157
7 个月至2 岁宝宝的辅食添加 159
老年人 162
素食人群 165
PART 6 得了慢性病也能享受美味人生
高血压 170
血脂异常 172
糖尿病 174
脂肪肝 176
痛风 178
冠心病 180
便秘 182
腹泻 184
作者介绍
张晔,解放军 309 医院前营养科主任,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也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多档健康节目的特邀专家。
张晔老师从事营养工作近30年,对临床多种疑难病、常见病、危重病有丰富的营养治疗经验,多次参加国际、营养学专业学术会议,并进行大会交流、做专题发言等。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张老师不断进行总结、积累,以宝贵经验贡献人民。
文摘
序言
无
我发现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指导“吃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导“怎么吃”和“为什么这么吃”。特别是在处理现代生活节奏带来的饮食不规律问题上,作者给出的建议极具操作性。比如,针对“外食族”如何在快餐店或工作餐中做出相对健康的选择,书里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筛选菜单”方法论,而不是简单地劝大家不要外食。这种“在现实中寻找最优解”的思维模式,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贴近生活。此外,书中对于特殊人群的膳食调整也有详细的篇幅,比如针对老年人的消化特点、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都有具体的食材推荐和烹饪难点提示。我有个亲戚是三高患者,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她后,她反馈说,以前看那些养生节目总是心惊胆战,生怕吃错了什么,但这本书的指导让她感到非常安心和有掌控感,因为所有的建议都有明确的科学依据支撑,让人信服。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健康饮食可以如此富有艺术性和创造力。它突破了我对传统“养生书”的刻板印象,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堆砌或者夸张的养生口号。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厨兼营养师在和你亲切交谈。它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不同烹饪手法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这一点对我这个喜欢下厨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比如,它详细对比了“焯水”和“快炒”在保持蔬菜维生素方面的差异,还给出了很多利用天然香料替代味精等人工调味品的妙招。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关于“食物搭配”的章节。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协同增效”的原理,比如如何将富含铁的食物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放在一起食用,大大提高了身体对微量元素的吸收率。这种深入到微观层面的讲解,却始终保持着大众能理解的语言,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使得知识的吸收变得非常自然而然,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厨房里的每一粒油、每一把盐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畏。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营养与健康的读物,简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膳食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力,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不切实际的理论说教。相反,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复杂的营养学知识转化成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材和烹饪方法。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平衡”这个概念时所下的功夫,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而是教你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结构甚至季节变化来灵活调整餐桌上的内容。比如,书中对于如何利用常见的主食——米饭、面条——进行营养升级的建议,就非常实用。我过去总觉得粗粮难以下咽,但书里提供了好几种将杂粮巧妙融入日常主食的食谱,既保证了口感,又提升了膳食纤维的摄入。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图文并茂,很多概念都有清晰的图示辅助理解,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真正做到了将“指南”的实用性发挥到极致,让人感觉自己随时可以上手操作,马上就能看到改变。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它不是一上来就抛出各种令人头晕的宏大目标,而是采取了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首先从宏观上确立了中国家庭膳食的基本框架,让我们对“一顿饭”应该包含哪些元素有了清晰的认知。接着,它开始细分到各个食物大类,比如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等,不仅说明了它们的营养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对“份量”的界定非常人性化,没有采用那些令人困惑的克数,而是用“拳头大小”、“巴掌宽”这类形象的比喻来帮助读者进行自我评估。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处理能力,是这本书高明之处。而且,它还非常巧妙地穿插了一些“误区澄清”的小栏目,专门针对流传甚广的民间说法进行科学的辩证,让人读起来既能获得新知,又能纠正旧有观念。这种严谨又不失亲和力的叙事风格,让人读下去就停不下来,仿佛被一位严谨的学者带着,一步步探索真相。
评分这本书在构建健康饮食观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传递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性”。很多健康书籍的弊端在于,它们推荐的食谱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让普通人望而却步,结果就是虎头蛇尾。然而,这本“家庭实用版”的书籍,恰恰抓住了“实用”二字的精髓。它强调的是一种长期可以坚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短期的“魔鬼训练”。它会教你如何一次性准备多天的食材,如何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基础的食材预处理,从而在工作日只需简单的组合和加热就能完成一顿营养均衡的餐食。这种“前置规划”的理念,极大地减轻了日常做饭的压力。整体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落地的、并且能够适应中国家庭独特环境的膳食管理系统,它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像是一个长期的健康伙伴,陪伴你优化每一天的饮食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