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 脱脱

辽史 脱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脱脱 著
图书标签:
  • 辽史
  • 脱脱
  • 历史
  • 契丹
  • 古代史
  • 史学
  • 正史
  • 文献
  • 中国历史
  • 金元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7768
商品编码:2978211885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辽史

定价:210.00元

作者:脱脱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1011277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与通行四十多年的点校本《辽史》相比,本次修订,严格遵循底本校勘原则,采用了明初内廷朱丝栏抄本和《永乐大典》所引《辽史》进行通校,他校文献更加丰富,不仅利用《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等古籍及高丽史料,还参校石刻出土资料约120种,前人的校勘成果和散见于各种书刊的今人相关研究成果亦俱在吸收参考之列。

  2. 改动标点数百处,增补校勘记1000余条,删减原校勘记400条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记700余条也多有充实和改写。校勘记合计1716条。

  3. 新增底本、通校本和参校本彩色书影6幅,新撰修订前言、凡例并附主要参考文献和修订后记。

内容提要


  《辽史》,元脱脱等奉敕撰修,是研究辽朝历史基本、重要的史料。

  全书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记载从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至辽朝灭亡二百余年的历史,兼及辽末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史事。

  《辽史》在“二十四史”中成书极速,问题也较多,整理难度较大。点校本《辽史》起初由冯家昇负责整理,后由陈述完成,于1974年出版。原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工作本,以乾隆殿本为通校本,参校南、北监本和道光殿本,又用《永乐大典》所引《辽史》全校一过,同时运用本校、他校方法,订正了不少错谬,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整理本。

  本次修订,选择以百衲本为底本,以原内阁大库所藏明初内廷朱丝栏抄本、《永乐大典》引《辽史》为通校本,参校以明南、北监本及乾隆殿本,以版本校为基础,充分利用本校,重点利用五代、辽、宋、金、元、高丽文献等进行他校,非常注意运用出土文献参校,同时全面搜集和吸收已出重要考订和研究成果,严格遵循古籍整理规范,审慎去取,全书改动标点数百处,增补校勘记1000余条,删减原校勘记400条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记700余条也多有充实和改写。可以说,修订本体现了当今《辽史》整理研究的新水平,达到《辽史》点校整理的新高度。

目录


书影彩页

《辽史》整理人员名录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缘起

点校本《辽史》修订前言

点校本《辽史》修订凡例

册分目录

第二册分目录

第三册分目录

第四册分目录

第五册分目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组织机构

作者介绍


修订组成员

主持人

刘浦江(1961—2015),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专业领域为宋辽金史、中国北方民族史,兼及四库文献学及思想文化史研究。先后发表各类学术文章百余篇,并出版《辽金史论》、《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契丹小字词汇索引》四部论著。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特殊津贴获得者。

成员

康鹏,邱靖嘉,陈晓伟,任文彪,苗润博,林鹄,高宇,曹流,乐日乐,聂文华,肖乃铖,赵宇

文摘


序言



《辽史》脱脱:一部宏大史诗的精心雕琢 《辽史》脱脱,这并非一部孤立的史书,而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辽史》的正式组成部分,其核心作者署名为脱脱。脱脱,字藏温,是元代后期一位极其重要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辽史》、《宋史》、《金史》这三部纪元史,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严谨的态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辽史》脱脱,代表的正是这部纪元史的权威版本,是研究辽代历史最直接、最根本的史料。 要理解《辽史》脱脱的价值,必须将其置于整个中国史学史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辽史》是中国元代官方组织编纂的二十四史之一,它系统地记载了契丹族建立的辽朝(907年—1125年)的历史。辽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北方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长期并存、互动的重要范例,更是多元文化融合与碰撞的生动体现。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到辽天祚帝覆灭,其间近两百年的兴衰历程,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冲突、文化交流、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辽史》脱脱,正是为我们呈现这幅画卷的官方蓝本。 脱脱作为《辽史》的总裁官,其编纂的《辽史》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脱脱本人是元朝的重臣,深谙政治之道,也具备深厚的史学素养。他以严谨的治史态度,汇集了此前散落于各类文献中的辽代史料,经过梳理、考订、辨析,最终成书。其编纂过程,遵循了传统的纪传体史书体例,包括本纪、志、表、列传等部分,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现辽朝的历史面貌。 《辽史》的体例,继承了《史记》以来的优良传统。 “本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载了辽朝历代皇帝的生平事迹、朝政大事、重要战役以及政治改革等。从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雄才大略,到其子孙的励精图治,再到后期统治者的衰落,本纪如实地反映了王朝的兴衰起伏,是理解辽朝政治格局和权力演变的关键。通过本纪,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辽朝政治制度的演进,例如其独特的“二府制”和“南、北院”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对辽朝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志”部分,则是《辽史》的精华所在,它以专题形式,深入探讨了辽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天文志”记载了辽代的星象观测和历法知识;“地理志”详细描绘了辽朝的疆域、行政区划、重要城镇和山川河流,为我们了解辽朝的地理范围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食货志”则勾勒出辽朝的经济状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财政税收制度,帮助我们理解其经济基础;“刑法志”阐述了辽朝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仪卫志”介绍了辽朝的礼仪、车服、器物等;“兵卫志”则记载了辽朝的军事组织、兵器装备和军事制度;“选举志”反映了辽朝的官吏选拔和任用机制;“食货志”更是详细介绍了辽朝的经济制度,包括农桑、手工业、商业、货币等,为我们理解辽朝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党项”、“女直”等附传,则反映了辽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这些志的撰写,体现了脱脱及其团队在史料搜集和考证方面的细致工作,为后人研究辽朝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表”部分,则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展示了辽朝的宗室、贵戚、职官等信息,方便读者快速查阅和对比。例如,“宗室表”可以帮助我们梳理辽朝皇室的世系关系;“职官表”则能让我们了解辽朝的官僚体系和等级制度。 “列传”部分,是《辽史》的另一大亮点,它以人物为中心,生动地刻画了辽朝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功勋卓著的将领、忠心耿耿的臣子,也有奸臣佞小、反叛逆贼。通过列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辽朝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不同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契丹”、“渤海”、“奚”、“女真”等民族的列传,更是突出了辽朝作为多民族政权的特点,以及它与各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此外,一些外国使臣、僧侣、商人等的列传,也为我们了解辽朝与外界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辽史》脱脱的编纂,并非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更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对历史规律的探索。脱脱及其团队在编纂过程中,广泛借鉴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各种史料,包括唐代的史书、其他政权的史籍、契丹本土的传说和记录、佛教文献、碑刻等。他们对这些资料进行了严格的甄别和取舍,力求做到客观公正,避免带有过多主观臆断和民族偏见。 《辽史》脱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部关于辽朝历史的权威著作,更在于它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它与其他纪元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断代史的完整体系。它的编纂,是元代史学成就的集中体现,也为后来的史书编纂树立了典范。 对后世而言,《辽史》脱脱提供了研究辽代历史最基础、最可靠的史料。许多关于辽朝的细节,例如其独特的契丹文字、佛教信仰的普及、与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创新,都可以在《辽史》中找到蛛丝马迹。历史学家们通过对《辽史》的深入研究,得以拨开历史的迷雾,揭示辽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真实面貌。 例如,通过《辽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辽朝在农牧经济结合方面的独特发展模式,以及它如何通过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来维持其庞大的帝国体系。我们还可以看到辽朝在文化上的包容性,例如它如何接纳和融合了渤海、汉、奚等民族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辽史》脱脱的价值,也体现在它对于理解中国北方民族史的特殊重要性。辽朝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由部落走向国家,并最终与农耕文明深刻融合的重要阶段。通过《辽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契丹民族的起源、发展、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以及他们如何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辽阔帝国。 当然,作为一部成书于古代的史书,《辽史》脱脱也难免会受到时代和作者视角的局限。例如,在一些民族关系的处理上,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立场;在史料的取舍上,也可能存在遗憾。然而,瑕不掩瑜,《辽史》脱脱以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史料,依然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总而言之,《辽史》脱脱,这部由元代名臣脱脱主持编纂的辽朝官方史书,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它以其完整的体例、详实的记载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辽代历史图景。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辽朝历史、研究中国北方民族史、乃至探究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脉络的读者而言,《辽史》脱脱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部记载历史的书籍,更是一扇通往古代中国文明深处的窗口,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读,去深度发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反而是它在某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上的详尽程度,这一点倒是超出了我对一本厚重史书的预期。比如,在描述某次对外战争的后勤补给部分,我本以为会是一笔带过,没想到作者居然花了整整三页篇幅,细致描绘了粮草运输的路线、不同季节的难度系数,甚至连不同地区运粮官的升迁记录都有所涉及。这种近乎偏执的关注点,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如何影响了整个历史走向的。它让你意识到,历史绝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更是无数底层事务精确运作的结果。我记得当时看到那里,我甚至情不自禁地在书页旁边的空白处画了一个简易的后勤路线图,试图在脑海中重构那个复杂的运输网络。这种主动参与构建历史场景的体验,是很多教科书式的历史书无法给予的,虽然阅读过程缓慢,但收获的知识颗粒度极其细腻,让人感觉自己真的触摸到了历史的毛细血管。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非常典雅,但同时也带着鲜明时代烙印的文言白话夹杂体。它没有采用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刻意“翻译”成现代口语的写作手法,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原始文献的语感和韵味。这使得我在阅读时,时常需要调动我大学时期所学的古汉语知识储备,来准确把握每一个词语的细微差别。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里面可能蕴含着数个不同朝代的典故或特定的官场术语,如果理解稍有偏差,很可能就会对作者的论点产生误判。我甚至感觉自己像是在破译一份密码文件,而不是在阅读历史。尽管这种挑战性十足,但一旦成功解读,那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是非常强烈的。这本书,它不是在向你讲述历史,它是在邀请你加入到那段时空的语境中,用那个时代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阅读体验,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时间和学术积累去应对这种“反向适应”。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一开始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应付差事”的心态,把它视为一个必须完成的学术任务。毕竟,这么厚的一本书,不带点敬畏之心去对待,很容易半途而废。然而,随着我逐渐深入到其中关于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的长期博弈分析时,我发现作者的视角是极其宏大且富有远见的。他并不将历史事件简单地归咎于某位君主的英明或昏庸,而是着重分析了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长期文化渗透如何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种缓慢而不可逆转的历史推力。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去戏剧化”,它没有刻意去渲染冲突和高潮,而是平静地展示了趋势的力量。它让你看到,历史的洪流是如何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积蓄能量,最终以一种难以阻挡的姿态展现出来。这种对宏观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远超出了我阅读其他同类书籍的平均水平,让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从平面知识点上升到了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系统性认识。

评分

这本书啊,初拿到手的时候,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封面设计得挺朴实,没什么花哨的图形,就是那种老派历史书籍的厚重感。我本来是想找点关于宋朝边境风俗的资料,结果误打误撞拿到了这本,拆开塑封膜,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油墨混合着陈旧纸张特有的微酸气息,挺怀旧的。内页的排版,坦白说,不算现代审美,字号偏小,行间距也比较紧凑,对于我这种上了年纪的读者来说,有时候得眯着眼才能看清那些密密麻麻的标注。不过,一旦沉下心去读,那种深入骨髓的史料感就开始显现出来,它不像那种通俗历史读物那样给你讲故事,而是更像一个老学究在整理他的案牍,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藏着无数的卷宗和考据。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大致摸清它在哪个时间段的叙述脉络上做足了功夫,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笔法,着实让人佩服,但也确实对阅读体验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这本书仿佛是一座需要攀登的知识高峰,初见时只觉陡峭,但每向上移动一寸,看到的风景就越发开阔。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对耐心的终极考验。我习惯了现在市场上那些图文并茂、充满戏剧化叙事的历史作品,而这本,简直是另一个极端。它几乎完全由文本构成,没有一张清晰的地图,更别提那些用于辅助理解的图表或插画了。如果你想快速了解某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本书显然不是你的菜。我试着在通勤的地铁上翻阅,结果没几页,就被那些复杂的官职名称和地名搞得晕头转向,不得不放弃,改回听有声书。后来我把它带到图书馆,找了个安静的角落,才勉强啃下一章。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一种执念,那就是对史料的忠诚度,他仿佛不愿用任何“现代人”的解读来污染原始的记载。这就导致了阅读过程中,我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拿出手机或者另一本工具书去查证那些晦涩的术语,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读起来像是在做研究而非休闲阅读。它更适合那种已经对这段历史框架非常熟悉,只想深入挖掘细节的专业人士,对于入门者来说,简直是“劝退”级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