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四书》微揽 | 作者 | 田儒宪 |
| 定价 | 54.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06831482 | 出版日期 | 2013-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作者简介 | |
| 田儒宪 男,1957年生,土家族,贵州省印江县人。1975年高中毕业后即到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1978年10月进入思茅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学习,1980年8月开始从事教师工作,现为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
| 目录 | |
| “大人”是怎样炼成的——《大学》解读朝觐心灵珠峰——《中庸》解读107个君子道德的天堂——有感于《论语》中的“仁”孔子的为政观智慧《论语》——《论语》精彩对话赏析可爱子路——《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之一可敬子贡——《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之二可怜颜渊——《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之三德行四弟子——《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之四“不肖”四弟子——《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之五走近圣人的崇高心灵——孔子关于“德”的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仁政与王道——《孟子》演义之一大丈夫孟子——《孟子》演义之二行者和卫士——《孟子》演义之三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演义之四大仁、大爱、大义、大勇、大丈夫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四书》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崇高丰碑。田儒宪编著的《四书微揽》汇集了作者研读《四书》的十八篇心得,它能够帮助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四书》的基本内容,感受古代先贤的人格魅力,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从实操性和应用价值来看,这本书对于当代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现代人往往被各种信息流和快节奏生活裹挟,内心容易感到迷茫和焦虑。这本书中对个人修养、人际交往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的探讨,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稳定锚点。它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深刻的哲理分析,指导我们在面对困境、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如何回归到最基本的、最朴素的道德准绳上来。我感觉这更像是一本“心灵的指南”,帮助我在喧嚣中找回内心的秩序感和方向感。尤其在描述君子之道与个人抱负的平衡时,其洞见尤为深刻,让人读后深思自己当下的处境和未来应有的姿态。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而不失现代感的风格,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书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油墨的味道也挺舒服,不刺鼻,让人很愿意长时间沉浸其中阅读。尤其是字体排版,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经典著作的朋友,也能很快适应下来,不会感到阅读上的疲劳。装帧上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加固和封面的覆膜工艺,都体现出出版社在品质上的坚持。这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作为礼物送人,都显得体面有格调。整体来看,这套书在实体呈现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为阅读体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人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质量和整体设计,也反映出其背后对文化传承的尊重与责任感。在当今图书市场良莠不齐的现象下,能够看到这样一本用心打磨的作品,实属不易。从整体的包装到内文的细节,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而非仅仅是商业运作的产物。这种对品质的坚持,让读者在翻阅的过程中,对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和尊重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对于那些追求阅读体验的“老读者”来说,这样一套制作精良、内容充实的典籍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品,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值得反复品味和世代相传。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阅读体验,远超出了我对传统“导读”类书籍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表面概念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思想内核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折射出的不同光芒。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看似矛盾或难以调和的观点时,展现出了一种惊人的思辨能力。作者似乎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一位富有洞察力的思想引导者,他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以及“如何应用”。每一次阅读,似乎都能带来新的领悟,尤其是在对比不同篇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美妙。这促使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种激发主动思考的特性,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
评分我个人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它巧妙地在宏大的传统思想体系与现代读者的理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初读时,我担心会遇到晦涩难懂的古文障碍,但这本书似乎预判到了这一点,在关键的章节和概念解释上,融入了非常贴合现代语境的阐释。这种“古为今用”的处理方式,让那些沉睡在历史中的智慧重新焕发出活力,读起来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堆砌,而更像是一场与先哲的跨时空对话。它没有过度地进行“白话翻译”,而是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同时辅以精炼的注解,让读者在理解深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原文的力度。这种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既尊重了经典的严肃性,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又怕迷失在繁复注释中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