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李元春集-李元春(1769-1855)著,王海成点校整理 西北大学出版社 97875

BF-李元春集-李元春(1769-1855)著,王海成点校整理 西北大学出版社 9787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元春(1769-1855)著,王海成点校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李元春
  • 清代文学
  • 诗歌
  • 散文
  • 学术
  • 点校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古代文学
  • 王海成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35497
商品编码:2978533291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李元春集 作者 李元春(1769-1855)著,王海成点校整理
定价 195.0元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0435497 出版日期 2015-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李元春,陕西朝邑(今大荔县)人,字仲仁,又字又育,号时斋,清代中后期关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其学术思想已经与张载所传之关学并无多少学理上的继承关系。本次整理的李元春著作,大部分只有一种版本,故只进行了标点。共收录《桐阁文钞》12卷、《经传摭余》5卷、《益闻散录》3卷以及《诸子杂断》《桐阁性理十三论》《张子释要》《四礼辨俗》《刍尧私语》《病床日札》《桐阁杂著四种》《桐窗呓说》《夕照编》《闲居镜语》《教家约言》《授徒闲笔》等。李元春博通经史,其学恪守程朱,以诚敬为本,而笃于躬行。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献整理专家,在介绍关学学术思想、保存关学文献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该书是对他学术生涯的总结,也是全面系统整理出版的李元春文献。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李元春集》是一部汇集了清代著名学者、诗人李元春(1769-1855)一生重要著作的学术结晶。李元春,字叔度,号耕云,生于乾嘉盛世,长于道咸乱世,其一生经历中国社会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时期。他不仅是一位在诗文创作上成就卓著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领域均有深刻造诣的大学者。本书由西北大学出版社精心点校整理出版,由王海成先生担纲整理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李元春先生原作的风貌,为学界提供一份准确、权威的研究资料。 关于李元春:学问大家与时代印记 李元春的一生,是那个时代许多士人心路历程的缩影。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好学。在乾嘉时期,学术繁荣,考据之风盛行,李元春深受当时学术思潮的影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尤其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经学研究,并非拘泥于章句训诂,而是力图探究经典的本义与精神,并将其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太平盛世逐渐远去,嘉庆、道光年间,社会动荡加剧,矛盾丛生。李元春身处其中,他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早期关注学术本身的纯粹研究,逐渐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对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这种思想的转变,深刻地体现在他的诗文创作之中。 《李元春集》的学术价值与内容概览 《李元春集》并非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它更是一部反映李元春学术思想、人生经历和社会关怀的百科全书。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涵盖了李元春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与文学创作。 经学研究: 李元春在经学方面成就斐然,其研究方法严谨,考证精细,论证有力。本书收录了他重要的经学论著,这些论著不仅对历代经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补充,也展现了李元春在儒家思想传承与创新上的重要贡献。例如,他对《诗经》、《尚书》等经典的解读,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将抽象的义理与具体的史实相结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史学考证: 晚清时期,史学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李元春在这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撰写了多篇史学考证文章,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研究。这些考证文章以史料为基础,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纠正了许多历史上的讹误,为后人研究相关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金石学与文字学: 李元春对金石学和文字学也有深入的研究。他收藏、整理了大量的古代碑刻、铜器铭文,并对其进行了释读和考证。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字和艺术的认识,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制度、文化习俗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书收录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文章,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物质文化的重要参考。 诗文创作: 李元春的诗文创作,是其学术思想和社会关怀的直接体现。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对山水景物的描绘,也有对历史事件的感慨,更有对社会现实的抨击。他的诗风沉郁顿挫,意境深远,语言精练,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他的文章,逻辑清晰,说理透彻,文笔流畅,无论是论述经义,还是评论时事,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本书收录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诗文作品,可以从中窥见其思想的演变与升华。 书信与日记(可能收录): 如果本书收录了李元春的书信和日记,那么这将是了解他个人生活、思想交流和学术活动最直接的资料。通过书信,我们可以看到他与同时代士人的交往,了解他们对时事的看法和学术上的争论。日记则能够更深入地展现他的内心世界、日常生活以及创作思考的过程。 点校整理的意义: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王海成先生对《李元春集》的点校整理工作,是本书学术价值的重要保障。点校整理是一项极其细致和严谨的工作,它需要点校者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对版本有准确的把握,并具备扎实的古籍整理功底。 王海成先生凭借其丰富的学术经验和对李元春先生研究的深入,对原稿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校勘。他不仅考证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还对原文中的疑难字词、典故进行了注释和说明,力求使读者能够准确无误地阅读和理解李元春先生的原著。这种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正是对李元春先生学术精神的最好传承。 《李元春集》对当代研究的启示 《李元春集》的出版,对于当代学者研究清代学术、文学、社会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深化对清代学术史的认识: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清代一位重要学者学术思想的窗口。通过阅读李元春的著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清代学术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其发展脉络。 丰富文学研究的宝库: 李元春的诗文创作,是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整理出版,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评价其文学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洞察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 李元春的著作,尤其是晚期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清代社会由盛转衰的时代特征。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阵痛与转型,以及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思考与挣扎。 启发今人治学之道: 李元春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关怀相结合的精神,对于当代的学者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学术研究,既要有对知识本身的探索热情,也要有对现实社会的担当精神。 《李元春集》的问世,不仅是对李元春先生学术成就的一次全面总结,更是为后人研究清代学术、文化和社会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必将引发学界新的研究热潮,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人“轻松下饭”的消遣读物。 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或者至少要愿意停下来,去查阅那些不熟悉的典故和历史背景。 然而,正是这种需要“努力”的过程,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每攻克一个难懂的段落,每理清一个复杂的脉络,都会带来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 它像一块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佳酿,初尝可能有些涩口,但回味悠长,层次感十足。 我喜欢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刻意讨好读者,只专注于呈现其内在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硬核”的品质,反而成就了它的不朽魅力,让它在众多浮躁的读物中脱颖而出,成为案头常备的“镇定剂”。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其精巧,行文如流水般自然流畅,但每一处转折都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弦。作者似乎对叙事的节奏有着异乎寻常的把控力,该铺陈处娓娓道来,不疾不徐;该收紧时则笔锋一转,令人眼前一亮。我特别欣赏它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微小的场景、转瞬即逝的情绪,都被作者用极其精准的词汇勾勒出来,栩栩如生。 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穿梭于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人文气息的空间,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它没有故作高深的说教,所有的哲理都是在故事和人物的命运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润物细无声。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当年伏案疾书时的神态,那种对文字的虔诚和对生活的热爱,隔着百年时光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 这种扎实而又灵动的文风,在当下的阅读环境中实属难得,让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咀嚼其中的韵味。

评分

最近翻到一本旧书,装帧古朴,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历史感,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反而更显出一种学者的严谨。内页纸张略带泛黄,墨迹清晰,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初读之下,便被其文字的力量所吸引,那些看似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世事的洞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对人情世故的描摹入木三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时而会心一笑,时而陷入沉思。这本书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所处的时代风貌,同时也折射出人性中永恒的困境与光辉。 读完后,我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记录,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不同于当代视角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被快节奏生活所忽略的“慢”的智慧。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脉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窗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份精心保存的“文物”,其背后的学术整理工作想必耗费了巨大的心血。 那些考据和校注的部分,虽然对于纯粹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可能略显枯燥,但恰恰是这些严谨的学术支撑,确保了文本的可靠性,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放心地沉浸在原作者的意境之中。 它的价值在于“真”,在于对历史原貌的忠实呈现,这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体会到整理者在面对古代手稿时的那种小心翼翼和如履薄冰,这种对知识传承的敬畏感,也无形中提升了阅读的层次。 这本书为我们架起了一座通往过去的坚实桥梁,让人感叹学术研究的伟大力量。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时间的重量”。 那些被记录下来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承载了作者漫长的一生,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翻阅其中,常常会产生一种奇特的“错位感”——既能清晰地感知到古人的喜怒哀乐,又能以现代人的视角去反思其局限性与超越之处。 这种多维度的解读空间,是任何当代作品难以比拟的。 它的语言风格或许带着时代的烙印,有些措辞需要时间去适应,但一旦进入其语境,便会发现其表达的精准和诗意。 最终,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心性的沉淀,让我学会以更宏大的时间尺度去看待眼前的纷扰,体会到个体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珍贵。 这种深度体验,是阅读的终极追求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