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南大戏剧论丛(0卷 2)
定价:38.00元
作者:董健,马俊山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305148798
字数:
页码: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南大戏剧论丛(0卷·2)》有戏剧理论前沿、戏剧创作与批评、古今剧史新论、学术史思辨等栏目,力求反映当前戏剧研究动态、前沿理论问题。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南大戏剧论丛(0卷·2)》集中刊发了本专业罗慧琳、许莉莉、高子文、杨柳等几位年轻教师的论文。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视野宽阔,思想新锐,基础扎实,起点高。一批新人迅速成长起来,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它彰显着南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录
学术前沿
左翼戏剧是三十年代戏剧的主流吗?陆炜
“新演出法”与杨村彬的大场面舞台调度马俊山
“媒介互串”:电影的电视化趋向解析——国产电影发展中的新流变罗慧琳
古典戏剧研究
戏剧三类——戏弄、戏文、戏曲洛地
论戏曲剧种的定义与明清以来的种剧朱恒夫
论明代清唱的“叛逆”性许莉莉
《拥双艳三种曲》与清初风情喜剧之艺术风尚吴春彦
“戏曲”概念的确立及意义流变考李秀伟
现当代戏剧研究
1946:国民党官办剧团的解散与分化——以中万、中电、中青为例段丽
“向心的表演”:演技的“磨炼”及“停滞”——论上海剧艺社表演艺术的成绩与局限穆海亮
从中华剧艺社的遭遇看1940年代国统区“剧场荒”的成因吴彬
从《恨海》看分幕的变迁及其影响侯抗
论《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成就胡德才
论沈虹光“小人物”剧中的主流意识陈晶晶
戏剧影视的跨文化跨媒体研究
文化接受的一种模式:借用、想象与生成——以百老汇戏剧《黄袍》对中国戏曲的接受
为例高子文
国族、阶层、性别:多元文化的投影与嬗变——白蛇故事当代演绎的三个版本解读
李伟
“进口大片”二十年与国产电影的跨文化回响杨柳
走下镜框式舞台的戏剧——媒介进化视域下的戏剧传播王琚
论3D电影的沉浸性汪黎黎
学术评论
学界独步历久弥坚——评姚品文先生的朱权研究孙书磊
一资料特藏
南京大学文学院图书馆馆藏民国戏剧类刊物介绍管嗣昆
编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南大戏剧论丛(0卷·2)》:
二 “媒介互串”的多样化以及突出的新形式:电影的电视综艺节目化
当下各类媒介之间互串的形式多种多样,往往出现多元媒介化现象(一个媒介和多种媒介发生互串)。媒介互串不仅仅指电影、电视这两种媒介之间的互串,还体现为电视、电影和网络游戏、网络媒体之间的互串,例如《仙剑奇侠传》本是一款1995年发行的热门网络游戏,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部根据国产网络游戏翻拍而成的电视剧。这款网络游戏有大量的受众基础,对同名电视剧的热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实现了电视剧和网游之间的双赢。许多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也常通过网络视频来传播以扩大影响。而多媒体、自媒体时代的降临,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微博、微信的广泛普及,优酷、土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点击率激增,影视传播中网络媒介所占据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出现了大量电影、电视和网络媒介互串的现象。同时电影电视剧在题材上出现了剧种杂糅的趋向,在表现形式上也出现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网游等交汇的现象。不过,限于篇幅,接下来本文侧重介绍媒介互串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分析电影和电视剧这两种重要艺术媒介所呈现出的互串关系(电视的电影化和电影的电视化),尤其重点反思电影的电视化(电影的电视剧化、电影的电视综艺节目化)趋势及其给电影的特性带来什么变化。
媒介互串中也不乏积极的因素。一般来说电影的艺术性会强于电视,而电视剧的电影化和电视综艺节目的电影化则是电视媒介希望吸纳借鉴电影的积极元素,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如电视剧《橘子红了》、《人间正道是沧桑》带来极具电影画面感的视听语言——光影色调、构图、服装造型、配乐等,都出现电影化的趋势,体现了电视剧注重吸纳电影的摄影、剪辑技巧、画面思维以提高自身艺术水准的努力。中央电视台也开辟专门的电影频道来播放电影,给电影更多的展播机会,以期获取更大的影响。而电视综艺节目的电影化也出现了一些有创意的节目,如2014年的电视综艺节目《十二道锋味》是一档电视真人秀综艺节目,它的自我定位是“中国档电影级综艺节目,十二期节目,六个故事,六个国家”,讲述明星厨师和他的朋友“一起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每一集类似一部微电影,甚至有的演出脚本,在真人秀中带人故事的叙事性框架。此节目资金雄厚、设备精良、后期制作精心——普通国产电影的耗片比仅为10:1,而《十二道锋味》的耗片比高达400:1。整个节目设计远离厨艺本应有的大众性和日常生活性,有炫富之嫌,但就形式而言,这个综艺节目的虚构色彩和叙事模式给传统综艺节目的非虚构、非叙事模式带来的突破,也可看出媒介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虽然电影、电视之间的互串有多种表现形式,也出现了不少新的艺术探索,但在目前票房飙升貌似兴盛的国产电影市场里,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警惕的审美趋向。
目前媒介互串的突出的一个新现象是电影市场出现电视综艺节目串门的现象,例如被称作首部亲子真人秀的电影——《爸爸去哪儿》(电影版)。具有深长意味的是,它虽然是在电影院演出的电影,却不具备传统电影的特性。《中国好声音》电视歌曲类综艺节目带来巨大效益后,也产生了副产品-一《中国好声音》的电影版《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这部电影票房惨败,但是毕竟是以虚构人物和讲述故事为主的具有情节的电影,还隶属于电影的范畴,而《爸爸去哪儿》电影版和电视综艺节目没有任何差异,把电影当作电视节目来制作,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电影主要的艺术特征是和特定的情节人物设定及独特的视听语言相关联的,以讲述虚构故事的叙事性电影为主体,虽然电影类型中也有表达真实生活的电影纪录片,但是电影纪录片和这种真人秀之间还是有重要区别的。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电影纪录片的形成经过主题的确定、素材的精挑细选和某个文化视角的切入,与日常生活有的审美距离,而真人秀更多是生活原生态的展示,摄像机摄影机24小时无间断跟拍、航拍参与者的全方位生活,虽然后期剪辑中生活场景也经过筛选,但是真人旅游、日常生活记录还是占据了主体。如果说电影纪录片注重的是反思,所拍摄的事物和生活之间有恰当的审美距离,那么这种真人秀类型的综艺节目则更注重的是生活的直接展示和娱乐的效应,二者的立意是有差异的。因此这种新形式电影的《爸爸去哪儿》,在外在形式上的确是电影,因为从媒介传播形式的角度来说它确实是在电影院里播出的,时长接近电影院播放的电影(时长为95分钟,而不像电视综艺节目那样可以播出很长时间,甚至可以反复重播),也是被命名为“电影”进行宣传的,观众在封闭的与日常生活相隔绝的空间和宽屏幕的电影院里观看。然而,从其所传达的内容以及摄制过程、演出方式来看,电影《爸爸去哪儿》和电视户外真人秀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没有差异,电影版至多不过是电视综艺节目的提炼版而已,可见电影《爸爸去哪儿》以电影的面目出现,在外在形式上是电影,但在内在意义上却是电视综艺节目,出现了外在形式和内在风格相互割裂的悖论。
……
序言
我拿到这本《南大戏剧论丛》(第二辑)时,脑海中首先闪现的是对戏剧在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的深度思考。尤其是一些关于“戏剧与社会现实的互动”的探讨,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我认为,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载体,其影响力远远超出舞台本身。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看到一些关于戏剧如何介入社会议题,如何引发公众讨论,甚至如何推动社会变革的案例分析。是探讨纪录剧场、现实主义戏剧在反映社会问题上的独特优势?还是分析戏剧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去触碰和疗愈集体记忆中的伤痛?另一部分吸引我的,是关于“戏曲的现代性转型”的研究。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如何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我希望这里的文章能够探讨戏曲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如何进行音乐、唱腔、表演、舞美等方面的创新,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是关注戏曲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还是探讨戏曲在叙事和表现力上的拓展?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在不同社会语境下的多元价值和发展潜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其理论的梳理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关乎艺术的生命力与创新方向。《南大戏剧论丛》(第二辑)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对当前中国戏剧研究前沿性、系统性文献的需求。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几篇关于“戏剧与媒介”的讨论,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数字技术、新媒体平台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戏剧的创作、传播乃至于观众的接受方式,这是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议题。作者们是否能够深入分析这些新媒介对戏剧语言、叙事结构、互动模式带来的改变?又或者,他们是在探讨如何在传统戏剧的框架内,巧妙地融入新媒介元素,以期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此外,关于“表演美学”的篇章也引起了我的注意。表演是戏剧的灵魂,而美学则赋予了表演以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判断。我希望这里的文章能够超越简单的技巧展示,而是触及表演者在情感表达、角色塑造、与观众的心理连接等深层问题。是否能够看到一些关于不同表演流派的比较研究?或者,对某些著名演员的表演艺术进行独到而深刻的分析?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把握中国戏剧在当代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其理论探索的最新成果。
评分拿到这本《南大戏剧论丛》(第二辑)时,我心里其实是带着点小期待的,毕竟是CSSCI来源集刊,南大出品,多少有点学术分量的保障。翻开目录,就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和一些我之前略有耳闻但尚未深入了解的课题。比如,关于戏剧的“身体性”探讨,这个话题在当下戏剧界可以说是热点中的热点,我尤其关心作者是如何从理论层面去剖析,又如何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论证的。我特别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界定“身体性”的,它与传统的表演理论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在当代中国戏剧创作中,身体性的实践又呈现出哪些新的面貌和挑战。还有关于戏剧的“空间”问题,舞台空间、虚拟空间、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互动空间,这些都是构成戏剧体验的重要维度。我希望这里的文章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不仅仅是空间的设计,更是空间在叙事、情感传达以及意义生成方面的作用。此外,对经典剧目进行重新解读的篇目也吸引了我,总觉得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其不断被重新发现和阐释的生命力,我期待能在这里看到一些颠覆性的、或者说是深刻的洞见,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剧作有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我对当代戏剧研究的一些核心关切点,理论深度与实践视野兼顾,这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好奇和信心。
评分读到《南大戏剧论丛》(第二辑)的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对中国戏剧史脉络的梳理和当代戏剧发展的思考。特别是那些涉及“戏剧的跨文化对话”的议题,总是让我觉得非常具有启发性。在这个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中国戏剧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又如何展现自身的独特性,这是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研究课题。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有对东西方戏剧理论进行深入比较的文章?或者,是否通过具体的戏剧作品案例,来分析文化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张力与创新?另一部分让我颇感兴趣的是关于“戏剧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探讨。一个国家戏剧事业的繁荣,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我希望这里的文章能够提出一些关于戏剧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戏剧人才的真知灼见。是探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还是分析如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优化戏剧课程设置?抑或是对当前戏剧院校招生、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理论的探索,更在于它能为中国戏剧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向。
评分《南大戏剧论丛》(第二辑)的出版,对我这个长期关注中国话剧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与学术前沿对话的机会。其中关于“当代中国戏剧的叙事转向”的讨论,尤其触动了我。我一直在思考,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迁和思想解放之后,当下的中国戏剧在讲述故事的方式上,是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是更注重个人内心的挖掘,还是更关注宏大的社会议题?是更倾向于写实的风格,还是大胆尝试象征、隐喻等手法?我希望这里的文章能够提供一些详实的研究,去剖析这些叙事策略背后的思想根源和艺术追求。此外,我对“戏剧的复排与创新”也抱有浓厚的兴趣。很多经典剧目需要不断地被重新演绎,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审美需求。我期待看到关于如何解读和创新经典作品的理论分析,是侧重于导演的二度创作?还是文本的现代性改编?又或者是在舞台呈现上的突破?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当代中国戏剧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所进行的艰难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