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譯注

天工開物譯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潘吉星 注 著
圖書標籤:
  • 科技史
  • 中國科技
  • 古代科技
  • 工藝技術
  • 宋應星
  • 天工開物
  • 譯注
  • 明代
  • 技術史
  • 百科全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黃金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8054
商品編碼:29784054073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6-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天工開物譯注

定價:36.00元

作者:潘吉星 注

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32578054

字數:

頁碼:374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綜閤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閤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該書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瞭係統地總結,構成瞭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係。收錄瞭農業、手工業、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紡織、染色、製鹽、采煤、榨油等生産技術。尤其是機械,是有詳細的記述。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閤。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瞭中國明代末年齣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産力狀況。《天工開物譯注》由自然科學史專傢潘吉星對《天工開物》做瞭詳細的注釋及白話翻譯,並保留瞭的圖版。

目錄


前言
說明
天工開物序
捲上
1.乃粒
1-1 宋子曰
1-2 總名
1-3 稻
1-4 稻宜
1-5 稻工
1-6 稻災
1-7 水利
1-8 麥
1-9 麥工
1-10 麥災
1-11 黍、稷、梁、粟
1-12 麻
1-13 菽
2.粹精第二
2-1 宋子曰
2-2 攻稻
2-3 攻麥
2-4 攻黍、稷、粟、梁、麻、菽
3.作成第三
3-1 宋子曰
3-2 鹽産
3-3 海水鹽
3-4 池鹽
3-5 井鹽
3-6 末鹽、崖鹽
4.甘嗜第四
4-1 宋子日
4-2 蔗種
4-3 蔗品
4-4 造糖
4-5 造白糖
4-6 造獸糖
4-7 蜂蜜
4-8 飴餳
5.膏液第五
5-1 宋子日
5-2 油品
5-3 法具
……

捲中
捲下
索引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前言
說明
天工開物序
捲上
1.乃粒
1-1 宋子曰
1-2 總名
1-3 稻
1-4 稻宜
1-5 稻工
1-6 稻災
1-7 水利
1-8 麥
1-9 麥工
1-10 麥災
1-11 黍、稷、梁、粟
1-12 麻
1-13 菽
2.粹精第二
2-1 宋子曰
2-2 攻稻
2-3 攻麥
2-4 攻黍、稷、粟、梁、麻、菽
3.作成第三
3-1 宋子曰
3-2 鹽産
3-3 海水鹽
3-4 池鹽
3-5 井鹽
3-6 末鹽、崖鹽
4.甘嗜第四
4-1 宋子日
4-2 蔗種
4-3 蔗品
4-4 造糖
4-5 造白糖
4-6 造獸糖
4-7 蜂蜜
4-8 飴餳
5.膏液第五
5-1 宋子日
5-2 油品
5-3 法具
……

捲中
捲下
索引


紙上耕耘,術數匯聚:探索中華傳統技藝的宏偉畫捲 本書並非對某一部已有的傳世典籍進行字斟句酌的考訂與白話解釋,而是以一種更廣闊的視角,旨在為讀者呈現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進程中,通過智慧與辛勤勞動,在各個技藝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它是一部關於“智識”與“勞作”相互交融的宏偉畫捲,描繪瞭古人如何洞察自然規律,並將其轉化為實際生産力,從而塑造瞭我們所知的古代中國社會的麵貌。 一、 農耕之本,食糧之源: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史中,農業始終占據著核心地位,支撐著人口的繁衍與社會的穩定。本書將深入剖析古代農耕文明的根基,從最基礎的土地耕作講起。我們將追溯曆代王朝在土地製度上的探索與變革,理解不同時期的屯田、井田、均田等製度如何影響瞭農業生産的效率與公平。 不僅僅是製度,更為重要的是那些凝結著無數代人經驗與智慧的農耕技藝。我們將細緻地描繪從春耕到鞦收的完整農事鏈條。犁鏵如何翻動肥沃的土地,播種時如何掌握播種的密度與深度,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實則蘊含著對土壤肥力、氣候節律以及作物生長特性的深刻理解。灌溉技術也是農耕的命脈,本書將介紹古代各種精巧的引水、蓄水、排水係統,如坎兒井的地下智慧、石壩水車的機械巧思,它們在旱澇交替的自然環境中,為農作物提供瞭寶貴的生命之源。 作物種植並非韆篇一律,而是因地製宜,因時而變。本書將探討古代對於不同作物,如稻、麥、粟、菽、麻等的選種、育種、栽培方法。如何識彆優良的種子,如何進行閤理的輪作與間作以保持地力,如何防治病蟲害,這些都將通過生動的描述展現齣來。甚至連收獲後的晾曬、儲藏,以及如何加工成各種糧食産品,如米、麵、酒、醋等,都將是本書著力展現的細節。 二、 紡織之韻,衣食之要: 衣物,是人類文明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本書將帶讀者走進古代的紡織世界,體驗從縴維到成衣的奇妙旅程。我們將從原材料的獲取開始,探尋絲綢、麻、棉、毛等不同縴維的來源與特性。對於蠶桑,我們將詳細描述從養蠶、采繭到繅絲的每一個環節,展現古代絲織業的精細與繁復。對於麻,我們將追溯從種植、漚麻、梳理到紡綫的全過程,體會其樸實與堅韌。 紡織的核心在於“織”,即如何將細密的紗綫編織成各種功能的織物。本書將介紹不同類型的織機,從簡單的手搖織機到更復雜的提花織機,它們如何通過巧妙的機械結構,將縱橫的經緯綫交織齣萬紫韆紅的花紋與質地。我們將深入探究不同織法的奧秘,如平紋、斜紋、緞紋等,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種精美織物,如綾、羅、綢、緞等。 染織技藝更是為織物增添瞭生命與色彩。本書將介紹古代天然染料的廣泛應用,如藍靛的青、茜草的紅、梔子的黃、紫草的紫等,以及各種復雜的染色工藝,如紮染、蠟染、印染等,它們如何將簡單的布匹變成藝術品。最後,我們將簡要觸及古代的縫紉與服裝製作,展現古人如何根據不同場閤、不同身份,設計並製作齣各具時代特色的服飾。 三、 礦冶之功,器用之本: 金屬,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本書將聚焦於古代的礦冶技術,揭示古人如何從地底深處挖掘齣珍貴的金屬,並將其鍛造成各種實用的器物。我們將從礦産資源的勘探與開采講起,介紹古代的采礦方法、工具以及礦石的初步選煉。 smelting of ores, the core of 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will be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is section. We will detail the processes of smelting iron, copper, tin, and other essential metals.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ancient furnaces, the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nd the addition of various fluxes are all fascinating aspects that reflect the ingenuity of ancient metallurgists. The subsequent shaping of metals into usable objects is equally captivating. We will explore the techniques of forging, casting, and hammering, showcasing how raw metal was transformed into tools, weapons,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and daily necessities. The intricate bronze casting of ancient China, renowned for its exquisite artistry and technical prowess, will be given special attent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ron smelting and its impa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warfare. Furthermore, the book will touch upon the creation of alloys, such as bronze and brass, and the specialized techniques required for their production. The process of refining metals to achieve higher purity and specific properties will also be discussed, highlighting the ancient understanding of material science. 四、 建築之章,居所之基: 房屋,是人類抵禦風雨、安身立命的場所。本書將描繪古代建築的宏偉與智慧,展現古人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建造齣堅固、美觀且功能齊全的建築。我們將從建築選址講起,分析風水學說在古代建築中的影響,以及如何根據地形、氣候、水源等因素選擇最佳的建造地點。 材料的選擇與運用是古代建築的另一大亮點。本書將介紹古代建築的主要材料,如夯土、木材、磚石、瓦片等,以及它們各自的特性與加工方法。我們將深入探究古代的木工技藝,從梁、柱、枋、椽等構件的製作,到榫卯結構的精巧運用,這些都體現瞭古人對力學原理的深刻理解。 結構與布局的閤理性是古代建築的靈魂。我們將介紹中國傳統建築獨特的木框架結構,以及鬥拱等構件在承重與裝飾上的雙重作用。房屋的朝嚮、院落的布置、房間的功能劃分,都將體現齣古人對於居住舒適性、采光通風以及禮儀秩序的考量。 此外,本書還將介紹不同類型的古代建築,如宮殿、寺廟、民居、城牆、橋梁等,並分析它們各自的建造特點與文化內涵。園林建築的藝術成就,如亭颱樓閣、山石水榭的精巧設計,也將是本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五、 陶瓷之美,器皿之雅: 陶器與瓷器,是中華文明的璀璨明珠。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神秘的陶窯,領略古人如何將泥土幻化為精美的器物。我們將從陶土的選取與處理講起,分析不同地區陶土的特性,以及如何通過淘洗、陳腐等工序,使其達到最佳的塑形狀態。 塑形技藝是陶藝的基礎,本書將介紹古代各種手工塑形方法,如泥片貼塑、泥條盤築、手工拉坯等,以及它們在製作不同器物時的應用。輪製技藝的齣現,更是極大地提高瞭製陶的效率與精密度。 燒製是陶器與瓷器的靈魂賦予。本書將深入探究古代窯爐的構造與燒製技術,如龍窯、饅頭窯等,以及不同燒製溫度、氣氛對陶土化學成分與物理性質的影響。從陶器到原始瓷,再到成熟的青瓷、白瓷,我們將一步步展現中國陶瓷技術的發展脈絡。 裝飾藝術更是為陶瓷增添瞭無限魅力。本書將介紹古代的釉料配方與施釉技藝,如青釉、白釉、黑釉、彩釉等,以及如何在器物上施以各種精美的紋飾,如刻花、劃花、印花、繪花等。從簡單的日用器皿到 elaborate artistic pieces,本書將呈現陶瓷作為實用器與藝術品的多重價值。 結語: 這部作品,旨在從宏觀與微觀的結閤上,展現中華民族在物質文明發展中所展現齣的非凡創造力與智慧。它並非孤立地羅列技藝,而是試圖將這些技藝置於曆史的背景之中,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聯係,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古代中國的物質世界與精神文化。通過對這些古老技藝的深入解讀,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的過去,更能從中汲取靈感,啓迪未來。這是一次關於“手藝”的緻敬,一次關於“匠心”的禮贊,一次關於中華文明堅韌生命力的深情迴溯。

用戶評價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的閱讀感受,那就是“震撼”。這種震撼並非來自於驚天動地的事件描寫,而是來自於一種宏大敘事下對微觀細節的精準把握。全書的編排邏輯清晰,從基礎的物質獲取,到復雜的工具製造,再到最終産品的形成,層層遞進,如同一個精密的機械鏈條在眼前徐徐展開。我特彆注意到,譯注者在處理不同技術領域間的過渡時,運用瞭非常巧妙的銜接手法,使得整體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毫無跳躍感。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技術匯編,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認知和改造世界的“操作手冊”。每一次閤上書本,我都會對古人的智慧産生由衷的敬佩,並開始反思現代社會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是否也丟棄瞭一些寶貴的、需要時間沉澱纔能獲得的工匠精神。這本書無疑是值得每一個對曆史、技術、以及人類自身發展軌跡感興趣的人,反復研讀的珍藏之作。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在於它對傳統農業生産的尊重和細緻描繪。如今,我們談論科技進步,往往聚焦於數字和信息領域,卻忽略瞭支撐人類文明數韆年的土地上的智慧結晶。書中對農作物的選種、耕作、灌溉係統的構建,尤其是對水利工程的敘述,展現齣古人對地域環境的深刻理解和順應。閱讀這些部分,我仿佛能感受到春日裏泥土的芬芳,以及汗水滴落時的踏實感。作者的筆觸是溫和而有力的,沒有將古代的農業視為“落後”的代名詞,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高超的、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藝術。這種對勞動和土地的贊美,在浮躁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技術革命”早已在人類文明的起點就悄然發生,並且其核心精神——精益求精——從未改變。

評分

坦白講,初讀此書的某些章節,我感到瞭一絲理解上的睏難,但這並非因為文字晦澀,而是因為現代生活與書中描繪的生産場景太過遙遠。例如,關於製鹽和製糖的工藝,現代人依賴於工廠流水綫,對“熬製”、“結晶”這些純自然過程下的技術操作知之甚少。然而,正是這種“睏難”,激發瞭我更強烈的探究欲。每當遇到不解之處,我都會停下來,反復咀嚼譯注者的解釋,並嘗試在腦海中構建一個三維的模型。這種主動思考的過程,遠比被動接受信息要有效得多。這本書更像是一把鑰匙,它打開瞭我們通往前工業時代生産力的窗口,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以驚人的創造力去解決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問題。它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種“慢思考”的空間,對抗瞭當下信息爆炸帶來的碎片化閱讀習慣。

評分

這套書,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質感給鎮住瞭。開捲後的第一感覺,是那種對知識的敬畏。它不像市麵上那些快餐式的科普讀物,而是沉澱瞭歲月的智慧。書中對古代生産技術的描述,那種細緻入微的描繪,簡直讓人拍案叫絕。比如,對於蠶桑業的講解,從蠶卵的孵化到繅絲的每一個步驟,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聞到蠶房裏的氣味,聽到繅絲機的轉動聲。這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對古人生活智慧的立體重構。我尤其欣賞的是它在解釋那些復雜的機械原理時,沒有采用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將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溫度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讀完之後,對“天工”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不是簡單的巧奪天工,而是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和利用,是人類文明早期最璀璨的智慧火花。這種閱讀體驗,是久違的、令人心潮澎湃的。

評分

翻閱此書,如同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作者的譯注工作做得極其紮實,每一個注解都像是精準的坐標,將我們帶迴瞭那個特定的曆史情境。我注意到,對於一些古老的度量衡和材料的描述,譯注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現代的對應值,而是更側重於解釋其在當時社會經濟體係中的功能和意義,這種“情境化”的處理,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特彆是關於冶金和采礦的部分,那些描述如何選礦、如何鼓風、如何提煉的段落,讀起來完全不像在看一本曆史文獻,更像是一部生動的技術操作手冊。我甚至忍不住去查找瞭一些相關的考古發現和文物圖片來對照,發現書中的描述與實物高度契閤,可見譯注者下瞭多少苦功去考證每一個細節。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介紹”瞭古代技術,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理解古代社會運作邏輯的思維框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