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天工開物譯注
定價:36.00元
作者:潘吉星 注
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32578054
字數:
頁碼:374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綜閤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閤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該書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瞭係統地總結,構成瞭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係。收錄瞭農業、手工業、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紡織、染色、製鹽、采煤、榨油等生産技術。尤其是機械,是有詳細的記述。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閤。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瞭中國明代末年齣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産力狀況。《天工開物譯注》由自然科學史專傢潘吉星對《天工開物》做瞭詳細的注釋及白話翻譯,並保留瞭的圖版。
目錄
前言
說明
天工開物序
捲上
1.乃粒
1-1 宋子曰
1-2 總名
1-3 稻
1-4 稻宜
1-5 稻工
1-6 稻災
1-7 水利
1-8 麥
1-9 麥工
1-10 麥災
1-11 黍、稷、梁、粟
1-12 麻
1-13 菽
2.粹精第二
2-1 宋子曰
2-2 攻稻
2-3 攻麥
2-4 攻黍、稷、粟、梁、麻、菽
3.作成第三
3-1 宋子曰
3-2 鹽産
3-3 海水鹽
3-4 池鹽
3-5 井鹽
3-6 末鹽、崖鹽
4.甘嗜第四
4-1 宋子日
4-2 蔗種
4-3 蔗品
4-4 造糖
4-5 造白糖
4-6 造獸糖
4-7 蜂蜜
4-8 飴餳
5.膏液第五
5-1 宋子日
5-2 油品
5-3 法具
……
捲中
捲下
索引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前言
說明
天工開物序
捲上
1.乃粒
1-1 宋子曰
1-2 總名
1-3 稻
1-4 稻宜
1-5 稻工
1-6 稻災
1-7 水利
1-8 麥
1-9 麥工
1-10 麥災
1-11 黍、稷、梁、粟
1-12 麻
1-13 菽
2.粹精第二
2-1 宋子曰
2-2 攻稻
2-3 攻麥
2-4 攻黍、稷、粟、梁、麻、菽
3.作成第三
3-1 宋子曰
3-2 鹽産
3-3 海水鹽
3-4 池鹽
3-5 井鹽
3-6 末鹽、崖鹽
4.甘嗜第四
4-1 宋子日
4-2 蔗種
4-3 蔗品
4-4 造糖
4-5 造白糖
4-6 造獸糖
4-7 蜂蜜
4-8 飴餳
5.膏液第五
5-1 宋子日
5-2 油品
5-3 法具
……
捲中
捲下
索引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的閱讀感受,那就是“震撼”。這種震撼並非來自於驚天動地的事件描寫,而是來自於一種宏大敘事下對微觀細節的精準把握。全書的編排邏輯清晰,從基礎的物質獲取,到復雜的工具製造,再到最終産品的形成,層層遞進,如同一個精密的機械鏈條在眼前徐徐展開。我特彆注意到,譯注者在處理不同技術領域間的過渡時,運用瞭非常巧妙的銜接手法,使得整體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毫無跳躍感。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技術匯編,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認知和改造世界的“操作手冊”。每一次閤上書本,我都會對古人的智慧産生由衷的敬佩,並開始反思現代社會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是否也丟棄瞭一些寶貴的、需要時間沉澱纔能獲得的工匠精神。這本書無疑是值得每一個對曆史、技術、以及人類自身發展軌跡感興趣的人,反復研讀的珍藏之作。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在於它對傳統農業生産的尊重和細緻描繪。如今,我們談論科技進步,往往聚焦於數字和信息領域,卻忽略瞭支撐人類文明數韆年的土地上的智慧結晶。書中對農作物的選種、耕作、灌溉係統的構建,尤其是對水利工程的敘述,展現齣古人對地域環境的深刻理解和順應。閱讀這些部分,我仿佛能感受到春日裏泥土的芬芳,以及汗水滴落時的踏實感。作者的筆觸是溫和而有力的,沒有將古代的農業視為“落後”的代名詞,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高超的、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藝術。這種對勞動和土地的贊美,在浮躁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技術革命”早已在人類文明的起點就悄然發生,並且其核心精神——精益求精——從未改變。
評分坦白講,初讀此書的某些章節,我感到瞭一絲理解上的睏難,但這並非因為文字晦澀,而是因為現代生活與書中描繪的生産場景太過遙遠。例如,關於製鹽和製糖的工藝,現代人依賴於工廠流水綫,對“熬製”、“結晶”這些純自然過程下的技術操作知之甚少。然而,正是這種“睏難”,激發瞭我更強烈的探究欲。每當遇到不解之處,我都會停下來,反復咀嚼譯注者的解釋,並嘗試在腦海中構建一個三維的模型。這種主動思考的過程,遠比被動接受信息要有效得多。這本書更像是一把鑰匙,它打開瞭我們通往前工業時代生産力的窗口,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以驚人的創造力去解決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問題。它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種“慢思考”的空間,對抗瞭當下信息爆炸帶來的碎片化閱讀習慣。
評分這套書,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質感給鎮住瞭。開捲後的第一感覺,是那種對知識的敬畏。它不像市麵上那些快餐式的科普讀物,而是沉澱瞭歲月的智慧。書中對古代生産技術的描述,那種細緻入微的描繪,簡直讓人拍案叫絕。比如,對於蠶桑業的講解,從蠶卵的孵化到繅絲的每一個步驟,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聞到蠶房裏的氣味,聽到繅絲機的轉動聲。這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對古人生活智慧的立體重構。我尤其欣賞的是它在解釋那些復雜的機械原理時,沒有采用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將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溫度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讀完之後,對“天工”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不是簡單的巧奪天工,而是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和利用,是人類文明早期最璀璨的智慧火花。這種閱讀體驗,是久違的、令人心潮澎湃的。
評分翻閱此書,如同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作者的譯注工作做得極其紮實,每一個注解都像是精準的坐標,將我們帶迴瞭那個特定的曆史情境。我注意到,對於一些古老的度量衡和材料的描述,譯注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現代的對應值,而是更側重於解釋其在當時社會經濟體係中的功能和意義,這種“情境化”的處理,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特彆是關於冶金和采礦的部分,那些描述如何選礦、如何鼓風、如何提煉的段落,讀起來完全不像在看一本曆史文獻,更像是一部生動的技術操作手冊。我甚至忍不住去查找瞭一些相關的考古發現和文物圖片來對照,發現書中的描述與實物高度契閤,可見譯注者下瞭多少苦功去考證每一個細節。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介紹”瞭古代技術,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理解古代社會運作邏輯的思維框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