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药食同源植物的鉴别与利用 | 作者 | 陈先荣,王同德,王海波 |
| 定价 | 15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5518270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我国地域辽阔,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发挥药食两用植物食疗、治病、防病的作用,《药食同源植物的鉴别与利用》对各地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深入挖掘,收集了南北地方特色的植物、各地的传统代表性植物、从国外引进的植物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推广的植物等。对各种植物(不含食用菌类植物)的介绍,按照植物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原则整理排序,低等植物从藻类开始,高等植物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顺序排列,被子植物先双子叶植物,后单子叶植物,并将植物学分类中应用价值高、种类多的科属排在前面。 《药食同源植物的鉴别与利用》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和常年在海南、新疆两地旅居的一线科技人员共同编写,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南北各地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植物。《药食同源植物的鉴别与利用》收录植物涵盖143科,770种。每种植物配有形态图片以便于识别。每种植物的描述内容包括中文名称、别名,拉丁学名、植物特征、生境、功用及推广价值等;尽可能列出每种植物在我国的分布地区和生长环境,以便各地引种栽培时应用,并简述了民间应用的实况、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广应用价值等,是药食两用植物查询利用的实用工具书。《药食同源植物的鉴别与利用》可供农、林、牧、药学等生产及科研工作者及大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供对野生植物食用、食疗保健有兴趣的人士参阅。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藻类植物 1.念珠藻科 1.01发菜 1.02葛仙米 1.03地皮菜 蕨类植物 2.凤尾蕨科 2.01蕨菜 3.蕨科 3.01密毛蕨 4.紫萁科 4.01紫萁 裸子植物 5.苏铁科 5.01苏铁 6.银杏科 6.01银杏 7.松科 7.01红松 7.02华山松 7.03马尾松 7.04白皮松 7.05赤松 7.06油松 8.柏科 8.01侧柏 9.罗汉松科(竹柏科) 9.01竹柏 10.红豆杉科 10.01香榧 10.02巴山榧树 10.03东北红豆杉 11.麻黄科 11.01中麻黄 12.买麻藤科 12.01买麻藤 13.三尖杉科 13.01三尖杉 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 14.菊科 14.01草地婆罗门参 14.02蒜叶婆罗门参 14.03长茎婆罗门参 14.04兔苣 14.05蒲公英 14.06碱地蒲公英 14.07戟片蒲公英 14.08苦苣某 14.09阿尔泰莴苣 14.10小蓟 14.11椒蒿 14.12菊苣 14.13款冬 14.14大花旋覆花 14.15艾蒿 14.16茵陈蒿 14.17牛蒡 14.18菊芋 14.19菊薯 14.20菊花脑 14.21红花 14.22乳苣 14.23苣荬菜 14.24南牡蒿 14.25长裂苦苣菜 14.26甜叶菊 14.27粉苞菊 14.28金盏花 14.29新疆雪菊 14.30波斯菊 14.31向日葵 14.32金光菊 14.33桂圆菊 14.34万寿菊 14.35百日草 14.36金盏银盘 14.37大理花 14.38苦苣菜 14.39-点红 14.40东风菜 14.41泥胡菜 14.42串叶松香草 14.43白背天葵 14.44紫背天葵 14.45萎蒿 14.46马兰 14.47珍珠花菜 14.48食用菊花 14.49刺菜蓟 14.50朝鲜蓟 14.51笔管草 14.52稻槎菜(稻茬菜) 14.53暗绿蒿 15.蔷薇科 15.01委陵菜 15.02鹅绒委陵菜 15.03草莓 15.04假升麻 15.05火棘 15.06山楂 15.07猴楂子 15.08野山楂 15.09阿尔泰山楂 15.10石楠 15.11欧李 15.12枇粑 15.13石斑木 15.14水榆花楸 15.15秋子梨 15.16木梨 15.17山荆子 15.18苹果 15.19花红 15.20海棠果 15.21棍椁 15.22木瓜 15.23贴梗木瓜 15.24玫瑰 15.25茶子藤 15.26芳香月季 15.27金樱子 15.28月季花 15.29缫丝花 15.30龙牙草 15.31地榆 15.32黄泡子 15.33山莓 15.34悬钩子 15.35掌叶覆盆子 15.36香莓 15.37覆盆子 15.38蕤核 15.39桃 15.40梅 15.41杏 15.42郁李 15.43樱桃 15.44李 15.45稠李 15.46巴旦杏 15.47栽秧泡 15.48翻白草 16.茄科 16.01龙葵 16.02茄子 16.03辣椒 16.04酸浆 16.0酸浆 16.06樱桃番茄 16.07树番茄 16.08人参果 16.09番茄椒 16.10枸杞、菜用枸杞 16.11黑果枸杞 16.12黑土豆 16.13紫夜香花 …… 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 参考文献 附录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药食同源植物的鉴别与利用”,这个书名让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蕴藏着无数珍贵的资源,其中植物的价值尤为突出。尤其是在我们传统文化中,“药食同源”的理念由来已久,很多食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帮助我们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然而,对于这些植物,普通人往往缺乏系统的了解,很难准确地辨别,更谈不上科学地利用。这本书的名字直接切中了这一痛点。我期待它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具有药食同源特性的植物,从它们的外观特征到生长习性,再到具体的药用和食用价值。特别是“鉴别”部分,我希望能够得到清晰、易懂的指导,帮助我区分那些容易混淆的植物,避免误采误食。至于“利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创新的、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使用建议,比如如何在家庭厨房中简单制作,或者如何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体质进行搭配,真正做到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评分我最近在关注一些关于传统草药的文章,感觉中华文化在这方面真的博大精深。很多在我们看来是寻常草本植物的东西,在中医理论里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本书的书名“药食同源植物的鉴别与利用”恰好触碰到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之前接触过的植物学书籍,多半侧重于植物的分类、形态描述,对于它们在药用和食用上的具体价值,往往一带而过,或者就是一些比较泛泛的介绍。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个空白,它应该会非常详细地介绍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帮助我这类读者能够准确地辨认出它们,避免混淆。更重要的是,“鉴别”这个词暗示了它会教我如何区分相似的、但功效可能不同的植物,这一点对于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可不想因为认错植物而吃了不该吃的东西,或者错过了真正的宝藏。除了“鉴别”,接下来的“利用”也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具体的使用方法,比如如何炮制,如何搭配,以及针对不同病症或身体状况的适用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药食同源”,这个概念我一直挺感兴趣的。平时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说“这个东西能吃还能当药”的说法,比如生姜、大蒜、枸杞什么的,但具体怎么用,有什么讲究,我总觉得不太清楚。有时候看到一些菜谱,里面会加一些听起来很“养生”的食材,但心里总是打鼓,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效,还是商家的一种噱头。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出了我的这种困惑,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提供一些权威的、有科学依据的解答。我尤其期待它能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但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其药用价值的食材,比如一些野菜、香料,它们在传统中医里是怎么应用的?有没有现代科学的佐证?另外,对于“利用”的部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食谱,而是能深入到不同体质的人应该如何选择,比如我这种容易上火的体质,适合吃什么?冬天到了,又适合吃什么来进补?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这些实用的指导,那就太棒了,能帮助我在日常饮食中更科学地选择食材,真正做到“食补”而不是“乱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有分量。“药食同源植物的鉴别与利用”,这几个字眼透露出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一直觉得,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很多植物,尤其是那些生长在山野田间的,可能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它们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健康的守护者。但问题在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关于这些植物的说法真假难辨,甚至有些被过度神化,而有些则被遗忘。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科学的鉴别方法,让普通人也能学会如何区分那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避免误食。而且,“利用”二字也暗示了这本书不会止步于理论,而是会提供切实可行的应用指导。我期待它能讲解这些植物的营养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在不同烹饪方式下的变化。如果能有一些关于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植物采摘和食用建议,那就更加完美了。总之,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本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自然界中植物更深刻认识的宝典。
评分这个书名“药食同源植物的鉴别与利用”听起来就非常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带着一种传统智慧的韵味。我平时在生活中,偶尔会听到长辈们提到一些老偏方,或者是一些民间流传的食疗方法,很多时候都与一些不起眼的植物有关。但是,对于这些植物到底是什么,它们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功效吗,我心里总是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有时候看到一些野果或者野草,虽然觉得它们长得很有趣,但又不敢轻易去尝试,生怕吃错了。这本书的“鉴别”部分,我猜想应该是教我们如何通过一些特征来辨认这些植物,比如它们的叶子形状、花朵颜色、果实形态等等,这对我来说将是非常宝贵的学习内容。而“利用”的部分,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这些植物的食疗方,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处理方法,能让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巧妙地将它们融入进来,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区分哪些植物安全有效,又能告诉我如何正确地食用它们,那就真是太棒了,可以让我对身边的植物有更深的了解和利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