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山海经全新注释
定价:58.00元
作者:金钟
出版社:广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8-01
ISBN:9787546225982
字数:
页码:4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古“濮(百)越”语的角度解析《山海经》,让读者对山海经中的山、水、国、人,鸟、兽、鱼、虫等的名称缘起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研究《山海经》和古代地理有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山海经全新注释》,破解古典名著《山海经》众多山名、水名、人名、国名和怪兽、鸟、虫、鱼之名千古谜的全新注释。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金钟(李敬忠),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名誉研究员、教授,外知名语言学家。著有《语言演变论》《泸溪土家语》《土家语言简志》(合著)及《濮与中华民族》等语言和历史专著。
n文摘
无
序言
对于一个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来说,阅读《山海经》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字的古奥和概念的跳跃性,常常是读了一段,得停下来查阅好几本工具书才能勉强弄懂一个典故。这本《山海经全新注释》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但绝不是以牺牲深度为代价。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做得最出色的一点是“可读性”的平衡。作者对繁复的古代地理、物产描述,采用了非常现代的逻辑梳理方式,比如用清晰的列表或图表(当然,是在注释文字中体现出来的逻辑结构)来帮助读者消化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它不像某些注释本那样,每一句原文后面都跟着一长串密密麻麻、互相交叉的脚注,让人眼花缭乱。这里的注释是内嵌的、流畅的,让你能够在阅读故事流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收到必要的背景知识,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我感觉这次阅读《山海经》的过程,更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那些上古的奇闻异事,而不是在啃一块坚硬的学术骨头。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尊重”的态度——对文本的尊重,对读者的尊重。在解释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段落时,注释者并未急于将一切“科学化”或“寓言化”。他们清晰地标明了哪些是基于现有考古或文献的推测,哪些是学界尚未定论的假说。这种坦诚的做法,恰恰体现了对文本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我尤其欣赏注释中对“异域观”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标注“这是古代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想象背后,古代社会对外部世界的边界意识、资源渴望以及文化交流的早期形态。这种深入到人类思维模式层面的解析,让《山海经》从一本“神怪志怪录”,升华为一部研究上古民族精神的原典。读完这本书,我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中那些“奇崛”的想象力的源头,有了一种全新的、更为扎实的理解,感觉像是在精神上完成了一次回归母体的朝圣之旅。
评分这本《山海经全新注释》真是让我眼前一亮,绝对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用心、最有深度的古籍整理本之一。我一直对古代神话和地理志怪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版本的注释要么过于陈旧,跟不上现代学术研究的步伐,要么就是过度解读,把原本神秘的古老文本“现代化”得面目全非。然而,金钟先生的版本,在保持原文古朴之美的同时,所做的注解可谓是点石成金。尤其是它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地名和奇珍异兽的考证,简直是做了一次细致入微的“考古”工作。比如,书中对“开明兽”的描摹,不仅结合了考古发现的相似纹饰,还追溯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一形象的理解。再者,全书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注释的字体大小、行间距的安排都十分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疲惫。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工具书,而是一本真正能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先秦世界观的向导,让人在每一次翻阅中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深入了解《山海经》精髓的爱好者来说,这本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
评分我已经记不清上次读完一本古籍注释本后,会激动到想立刻去查阅更多相关资料是什么时候了。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强大的“连接性”。它不只是孤立地解释《山海经》本身,而是巧妙地将这部奇书与其他古代文献,比如《左传》、《国语》,甚至是早期的道家思想萌芽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对和印证。每一次注释的展开,都像是一张知识的网在眼前铺开,我能清晰地看到神话是如何逐渐被历史化、被哲学化的过程。我尤其喜欢它对插图(如果原版有的话,这里指对文字描述的形象化还原)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简单地照搬传统的画法,而是结合了近年来的文物复原研究成果,给出了更具说服力的想象图景。这种与时俱进的研究方法,让这部流传千年的古籍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对中华民族早期文化想象力的广袤程度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读完一个章节,感觉自己像进行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学术漫步。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山海经全新注释》,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怀疑态度的,毕竟“全新注释”的口号喊得太响亮的太多了。但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这次的期待值可以调高了。与其他版本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注释并非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着重于“语境”和“文化背景”的重建。例如,对于书中记载的某些祭祀或巫术场面,作者没有简单地套用后世的儒家伦理进行评判,而是尽可能地还原了其产生时代背景下的原始信仰体系。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沉浸,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那个试图理解上古先民如何认知世界的探索者。特别是那些关于“九夷”和“西戎”等不同部族地域的描述,注释部分清晰地梳理了不同学派对此的争议焦点,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于追求深度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多条清晰的路径,让我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远比直接灌输结论要高明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