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古籍丛编:辑:钓矶诗集 恬庵遗稿 9787533476601

台湾古籍丛编:辑:钓矶诗集 恬庵遗稿 97875334766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庆元,肖庆伟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古籍
  • 古诗词
  • 钓矶诗集
  • 恬庵遗稿
  • 清代文学
  • 台湾文化
  • 中华古籍
  • 诗歌
  • 文学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6601
商品编码:2979344725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台湾古籍丛编:辑:钓矶诗集 恬庵遗稿 作者 陈庆元,肖庆伟
定价 96.00元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33476601 出版日期 2017-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丛编共10辑,收录元明清入台、在台文人诗文集36种。是对台湾古代一批有影响力的文人、官员文集所做的大型文献整理。其诗其文从多角度原汁原味地呈现台湾本土的社会历史及人文风貌,体现与祖国大陆水乳相溶的文化血缘关系。所有古籍原稿、刻本均从闽台两地各图书馆及纪念馆搜罗而来,且多未刊刻出版。此次出版,系在两岸各地馆藏家藏原稿、刻本的基础上,由海峡两岸学者对照文献的多种版本校订整理而成。
*辑收录文献包括:《钓矶诗集》(邱葵)、《恬庵遗稿》(蒋孟育)。


   作者简介

主编陈庆元,台湾金门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文学院院长、古籍研究所所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福建区域文学和闽台文献研究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主要著作有《中古文学论稿》《沈约集校笺》《福建文学发展史》《蔡襄集校注》《文学:地域的观照》《三曹诗选评》《谢章铤集》等十余种,参与主编《福建丛书》等。
副主编肖庆伟,江西南康人,闽南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主要著作有《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飘风急雨——新旧五代史随笔》《走向文化诗学》(副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唐宋词精华》等。


   目录

文献总目

釣磯詩集(邱葵)
恬庵遺稿(蔣孟育)

第二輯
叢青軒集(許獬)
惠安王忠孝公全集(王忠孝)
留庵詩文集(盧若騰)
東壁樓集( 鄭經)

第三輯
臺灣外記(江日昇)
裨海紀游(郁永河)
東徵集/平臺紀略(藍鼎元)
使署閒情(六十七)

第四輯
小琉球漫志(朱仕玠)
海東札記(朱景英)
楊廷理詩文選集(楊廷理)
東槎紀略(姚瑩)

第五輯
北郭園全集(鄭用錫)
歗雲詩文鈔(林樹梅)

第六輯
偷閒錄(陳維英)
觀海集/海音詩(劉家謀)
石蘭山館遺稿(施瓊芳)
宛羽堂詩鈔(徐一鶚)

第七輯
劉秀峰遺集(劉秀峰)
泰階詩稿(李逢時)
西行吟草(李望洋)
陶村詩稿(陳肇興)

第八輯
誦清堂詩集(林豪)
東瀛紀事(林豪)
福雅堂詩鈔(林鶴年)

第九輯
栗園詩鈔(羅大佑)
臺海思慟錄(黎景嵩)
瑞桃齋詩文集(吳德功)
窺園留草(許南英)

第十輯
後蘇龕合集(施士潔)
臺灣雜記(黃逢昶)
守硯庵詩文集(吳锺善)

单种文献目次
點校前言
點校凡例
目次
正文
附錄(包括相關詩文輯佚及作者個人史料,諸家序跋、倡和與題詠,生平考、著述考,各家傳記、年譜年表)
參考文獻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钓矶诗集》与《恬庵遗稿》:跨越时空的诗文对话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总有一些作品,虽然年代久远,却依然闪烁着独特的艺术光芒。它们或是文人骚客寄情山水、抒发胸臆的生命写照,或是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深刻哲思的智慧结晶。今回,我们有幸得见“台湾古籍丛编”中收录的《钓矶诗集》与《恬庵遗稿》,这两部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共同镶嵌在台湾古典文学的年轮之上,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隽永的文学画卷。 《钓矶诗集》:山水情怀与人生感悟的交织 《钓矶诗集》的作者,虽然在浩瀚的史料中可能湮没于无声的岁月,但其诗歌本身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高雅意境,足以跨越时空,与后世读者产生共鸣。从“钓矶”二字,我们便能窥见作者寄情于山水、乐于隐逸的情怀。垂钓,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超脱尘俗、静心体悟的活动。在波光潋滟的矶石之上,不仅能收获鱼获,更能收获一份宁静致远的心境。诗集中的篇章,想必多是围绕着山川景致、渔樵生活而展开,笔下的山水,绝非简单的景物描摹,而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 可以想象,诗人在或青山叠翠、或碧水潺潺之处,挥竿垂钓,任凭思绪随风飘散。他或许会细致描绘朝晖夕阴的变换,感叹季节的流转;他或许会留意飞鸟掠过的矫健身姿,体悟生命的活力;他或许会静听松涛阵阵,从中体味人生的哲理。诗歌的语言,或清新淡雅,如山间清泉,滋润心脾;或豪迈奔放,如江河咆哮,激荡灵魂。他可能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黄昏落日染红水面的壮丽,也可能用沉郁的笔调抒发对世事变迁的无奈。 《钓矶诗集》中,作者对自然的描摹,往往与对人生的思考紧密相连。山水的静谧,衬托出他内心深处的安宁;江河的奔腾,或许象征着他难以平息的壮志与抱负。他在诗中,可能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岁月无情的感慨。这是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富足,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回归。 此外,从诗集的题目中,我们也可能窥见其创作背景和生活片段。或许有描绘家乡风光的篇章,寄托着对故土的思念;或许有送别友人、感叹离愁的诗句,流露出真挚的友情;或许有抒发才华不被赏识的苦闷,抑或对世道人心的反思。这些诗篇,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文人生平图。 《钓矶诗集》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印记。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气息以及文人的精神风貌。它让我们了解到,即使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古代,人们依然可以通过诗歌这一载体,传递情感,交流思想,抒发情怀,并留下永恒的艺术价值。 《恬庵遗稿》:历史洪流中的个人印记与理性沉思 相较于《钓矶诗集》侧重于山水情怀与个人感悟,《恬庵遗稿》则更显出其独特的历史视角与理性思考。从“恬庵”之号,我们可以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追求内心宁静、淡泊名利的人士,但其“遗稿”二字,却暗示着他的人生经历可能并非一帆风顺,其思想的沉淀与价值,或许是在经历了某些人生波折或历史变迁后,才得以显现。 《恬庵遗稿》的内容,极有可能是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所留下的文字。这些文字,或许包括他的人生感悟、对时事的评论、治学心得、甚至可能是对某些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或观察。作者可能是一位有心人,他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他的文字中,我们或许能看到他对治国之道、用人之道的深刻见解。他可能对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分析,提出切实的改革建议。他的思想,可能受到儒家、道家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但又能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与思考。这种思考,不应是空洞的理论,而应是根植于现实,充满实践意义的。 《恬庵遗稿》也可能包含作者对历史的追溯与反思。他可能通过对前朝历史的借鉴,来分析当代的社会现象,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种历史纵深感的思考,使得他的文字更具警醒意义。他或许会感叹朝代更迭的无常,会关注民生疾苦,会批判统治者的失误,从而展现出一位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此外,作者的个人情感与人生经历,也必然会渗透在他的文字中。“遗稿”二字,或许也暗示着作者的某些心愿未能实现,或者某些遗憾未能弥补。他在文字中,可能抒发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对亲人朋友的思念,或者对人生际遇的无奈。这些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使得他的文字更具人情味,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恬庵遗稿》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价值,更在于其史料价值与思想价值。它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细节、社会风貌、思想潮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作者的理性沉思,对后世的治国理政、为人处世,都可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所留下的思想火花,或许能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台湾古籍丛编”的意义:守护与传承 “台湾古籍丛编”的编纂,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对先贤智慧的整理与保存,更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传承与发展。将《钓矶诗集》与《恬庵遗稿》收录其中,意味着这两部作品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得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与读者见面,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欣赏台湾古典文学的魅力。 这两部作品,虽然风格迥异,但都承载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与时代烙印。它们共同构成了台湾古典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丰富着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提升着我们对文化的理解。通过阅读《钓矶诗集》与《恬庵遗稿》,我们不仅是在欣赏优美的诗文,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从而获得心灵的滋养与智慧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丛编》,首先被吸引的是它装帧的沉稳大气,那种低调的雅致,让人明白这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闲书,而是一部需要静心研读的学术宝藏。我个人对其中所辑录的那些地方志类的零散记述格外感兴趣,它们就像是历史的碎片,零星散落,但拼凑起来却能勾勒出一个区域的社会肌理和风俗变迁。比如其中对于某次地方科举考试的记录,那种对乡彦的期待和对朝堂的向往,通过寥寥数语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种细节的还原度极高,远胜于宏大的叙事。阅读的过程中,我习惯性地会拿出一张素笺,将那些精妙的对仗句或者一些特殊的词汇用法抄录下来,反复咀嚼。对我来说,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微型的考古发掘,总能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挖掘出一些新的金子。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打动我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的重量,那种对“旧事”的珍视,值得我们这一代人细细体会。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古籍丛编时,我主要关注的是它作为史料的参考价值。然而,随着对具体文本的深入挖掘,我开始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考。比如,书中某些篇章对于“天道循环”、“人事无常”的论述,虽然用的是古代的语言框架,但其探讨的本质问题——关于存在、时间与个体命运——与当代人的困惑并无二致。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阅读古籍最迷人的地方。我甚至会花时间去考究某些典故的出处,因为理解了典故,才能真正把握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层意图。这本书就像一个深邃的知识宝库,你舀得越多,发现的宝藏就越是丰富。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思考,去辨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主动的认知过程,远比被动接收知识来得更有价值和回味无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接触这套书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毕竟篇幅不少,古代的文言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里面的文章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让你慢慢沉浸进去,忘记时间的流逝。特别是那些被收入的“遗稿”部分,文字风格更加自由、更具个人色彩,情感的流露也更为真挚。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自己病榻之中的感受时,那种对生命无常的叹息,写得极其动人,丝毫没有矫饰之气,仿佛就是昨天刚在他耳边低语一般。我喜欢对比不同篇章之间作者心境的变化,从早年的意气风发,到晚年的心如止水,这种内在的轨迹清晰可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全景展示”,它不是挑选出最好的部分,而是尽可能全面地展现了一个文人的精神肖像,这种完整性,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无价之宝。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光是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带着一股老旧的墨香,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摩挲。我印象最深的是它排版的那种古朴感,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虽然是印刷品,却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对文字的敬畏。书中收录的那些篇章,尤其是一些诗作,读起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里面的意象,比如“烟波浩渺”、“竹影婆娑”,虽然常见,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又显得格外有味道。我特别喜欢研究那些注释,那些看似枯燥的考据,其实是理解作者心境的钥匙。比如某处提及的地理地貌,如果没有旁边的说明,可能就只是一个模糊的背景,但有了考证,你仿佛能站在作者当年登高望远的那个山头,感受他胸中的块垒。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保存了这些文献,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那种对故国的眷恋,对世事的感慨,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很难体会到的沉静与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的体现了出版方的匠心。纸张的厚度适中,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更让我赞叹的是,校对工作做得极其到位,在如此浩大的古籍整理工程中,几乎找不到明显的错漏,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个人偏爱其中那些关于园林艺术和山水游记的篇章,作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描摹细腻入微,他笔下的“曲径通幽”、“飞瀑直下”,与其说是景物描写,不如说是他与自然对话的心灵记录。读到那些记叙他与友人雅集、品茗论道的段落时,我总会不自觉地泡上一壶清茶,试图营造出那种雅致的氛围,去感受那种“清谈”的乐趣。它提供给我的,不光是知识,更是一种审美上的熏陶,一种对高雅生活态度的向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