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台湾古籍丛编:辑:钓矶诗集 恬庵遗稿 | 作者 | 陈庆元,肖庆伟 |
| 定价 | 96.00元 | 出版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33476601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丛编共10辑,收录元明清入台、在台文人诗文集36种。是对台湾古代一批有影响力的文人、官员文集所做的大型文献整理。其诗其文从多角度原汁原味地呈现台湾本土的社会历史及人文风貌,体现与祖国大陆水乳相溶的文化血缘关系。所有古籍原稿、刻本均从闽台两地各图书馆及纪念馆搜罗而来,且多未刊刻出版。此次出版,系在两岸各地馆藏家藏原稿、刻本的基础上,由海峡两岸学者对照文献的多种版本校订整理而成。 |
| 作者简介 | |
| 主编陈庆元,台湾金门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文学院院长、古籍研究所所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福建区域文学和闽台文献研究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主要著作有《中古文学论稿》《沈约集校笺》《福建文学发展史》《蔡襄集校注》《文学:地域的观照》《三曹诗选评》《谢章铤集》等十余种,参与主编《福建丛书》等。 |
| 目录 | |
| 文献总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翻开这本《丛编》,首先被吸引的是它装帧的沉稳大气,那种低调的雅致,让人明白这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闲书,而是一部需要静心研读的学术宝藏。我个人对其中所辑录的那些地方志类的零散记述格外感兴趣,它们就像是历史的碎片,零星散落,但拼凑起来却能勾勒出一个区域的社会肌理和风俗变迁。比如其中对于某次地方科举考试的记录,那种对乡彦的期待和对朝堂的向往,通过寥寥数语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种细节的还原度极高,远胜于宏大的叙事。阅读的过程中,我习惯性地会拿出一张素笺,将那些精妙的对仗句或者一些特殊的词汇用法抄录下来,反复咀嚼。对我来说,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微型的考古发掘,总能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挖掘出一些新的金子。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打动我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的重量,那种对“旧事”的珍视,值得我们这一代人细细体会。
评分初次接触这套古籍丛编时,我主要关注的是它作为史料的参考价值。然而,随着对具体文本的深入挖掘,我开始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考。比如,书中某些篇章对于“天道循环”、“人事无常”的论述,虽然用的是古代的语言框架,但其探讨的本质问题——关于存在、时间与个体命运——与当代人的困惑并无二致。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阅读古籍最迷人的地方。我甚至会花时间去考究某些典故的出处,因为理解了典故,才能真正把握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层意图。这本书就像一个深邃的知识宝库,你舀得越多,发现的宝藏就越是丰富。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思考,去辨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主动的认知过程,远比被动接收知识来得更有价值和回味无穷。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接触这套书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毕竟篇幅不少,古代的文言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里面的文章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让你慢慢沉浸进去,忘记时间的流逝。特别是那些被收入的“遗稿”部分,文字风格更加自由、更具个人色彩,情感的流露也更为真挚。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自己病榻之中的感受时,那种对生命无常的叹息,写得极其动人,丝毫没有矫饰之气,仿佛就是昨天刚在他耳边低语一般。我喜欢对比不同篇章之间作者心境的变化,从早年的意气风发,到晚年的心如止水,这种内在的轨迹清晰可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全景展示”,它不是挑选出最好的部分,而是尽可能全面地展现了一个文人的精神肖像,这种完整性,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光是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带着一股老旧的墨香,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摩挲。我印象最深的是它排版的那种古朴感,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虽然是印刷品,却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对文字的敬畏。书中收录的那些篇章,尤其是一些诗作,读起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里面的意象,比如“烟波浩渺”、“竹影婆娑”,虽然常见,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又显得格外有味道。我特别喜欢研究那些注释,那些看似枯燥的考据,其实是理解作者心境的钥匙。比如某处提及的地理地貌,如果没有旁边的说明,可能就只是一个模糊的背景,但有了考证,你仿佛能站在作者当年登高望远的那个山头,感受他胸中的块垒。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保存了这些文献,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那种对故国的眷恋,对世事的感慨,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很难体会到的沉静与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的体现了出版方的匠心。纸张的厚度适中,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更让我赞叹的是,校对工作做得极其到位,在如此浩大的古籍整理工程中,几乎找不到明显的错漏,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个人偏爱其中那些关于园林艺术和山水游记的篇章,作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描摹细腻入微,他笔下的“曲径通幽”、“飞瀑直下”,与其说是景物描写,不如说是他与自然对话的心灵记录。读到那些记叙他与友人雅集、品茗论道的段落时,我总会不自觉地泡上一壶清茶,试图营造出那种雅致的氛围,去感受那种“清谈”的乐趣。它提供给我的,不光是知识,更是一种审美上的熏陶,一种对高雅生活态度的向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