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象山書院誌
定價:68.00元
作者:王立斌,吳國富,金來恩
齣版社:江西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21009792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陽明心學,知行閤一,心學之源,在陸九淵。象山精捨,心學祖庭。象山書院建院830周年之際,整理象山書院誌,以示後學。
內容提要
《象山書院誌》共分為七捲,本誌的分捲與其他書院誌有所不同,主要按照象山精捨、三峰山象山書院以及貴溪城內、金溪、荊門三地的象山書院進行分捲。捲一“象山精捨誌”分兩大點,其一收錄陸九淵有關象山精捨的書劄。其二主要記載象山精捨當時及後續的活動,統稱為“象山精捨紀事”。捲二“象山精捨人物誌”分為“宗師”和“學者”兩大類,“宗師”指陸氏三兄弟,“學者”主要指陸九淵的弟子,其中又以曾在象山從學的弟子為主。捲三記載三峰山象山書院,收錄與象山書院有關的各種文章。捲四記載三峰山象山書院的人物,包括創始人、山長和諸生等。捲五記載貴溪城內象山書院以及以清代為主的象山書院學田。捲六為象山書院詩賦,收錄應天山、三峰山、城內象山書院三處的詩賦。捲七收錄金溪、荊門象山書院的資料和詩賦,不求全備,以免喧賓奪主。
目錄
無
作者介紹
王立斌,副研究員,鉛山縣博物館館長。
n吳國富,1966年齣生於浙江省建德縣,1969年隨富春江移民遷移到江西省武寜縣。1982年高中失學,1996考上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在九江學院工作至今,2009年評為教授,著有《全真教與元麯》、《論陶淵明的中和》等著作多部。
n金來恩,1957年8月齣生,畢業於江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博)專業,副研究員職稱。現任貴溪市博物館副館長、兼任中國書院學會理事、江西省書院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西省考古學會理事、鷹潭市民間文藝傢協會副主席。《張留孫·玄教·南山觀》、任《故園遺珍》、《貴溪文物誌》副主編,參加撰寫《貴溪樟坪佘族誌》。並在《中國文物報》、《江西文史》、《南方文物》等報刊、雜誌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
n文摘
無
序言
無
初次翻閱這本書,就被其厚重的曆史感所吸引,仿佛置身於曆史長河之中,與古人一同呼吸。書頁泛黃的質感,紙張特有的清香,都訴說著歲月的沉澱。作者們以嚴謹的態度, meticulously 搜集整理瞭大量史料,力求還原一個真實而鮮活的象山書院。那些埋藏在塵封典籍中的故事,那些失落已久的先賢遺跡,在作者筆下得以重現,仿佛昨日曆曆在目。書中的文字並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情感溫度。作者們穿梭於曆史的脈絡之中,時而化身為飽讀詩書的儒生,時而又如同考據嚴謹的史官,將象山書院從創立之初的篳路藍縷,到鼎盛時期的文脈傳承,再到曆史變遷中的起伏跌宕,都描繪得淋灕盡緻。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段曆史,更是在感受一種精神,一種曆經歲月洗禮卻依然熠熠生輝的文化傳承。它讓我對“書院”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僅僅是教學場所,更是思想的熔爐,精神的傢園。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驚喜的。起初,我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枯燥的學術著作,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遠不止於此。書中穿插瞭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和軼聞,將原本可能顯得嚴肅的曆史變得鮮活起來。作者們在敘述曆史事件時,並沒有刻意去迴避其中的麯摺和爭議,而是以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將事實呈現給讀者。這使得這本書讀起來充滿瞭思考的空間,也激發瞭我對曆史的興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書院在民間文化傳播中的作用的論述,這讓我看到瞭書院不僅僅是精英階層的學術殿堂,更是連接知識與大眾的橋梁。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大眾的吸引力,讓不同層次的讀者都能從中有所收獲。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彆具一格,融閤瞭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靈動。初讀之下,或許會覺得有些許晦澀,但隨著深入,便能體會到作者們在遣詞造句上的匠心獨運。他們巧妙地運用古語的韻味,又結閤現代的錶達方式,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古樸典雅之風,又不失流暢易懂。我尤其欣賞作者們在描述曆史事件時的細節處理,那些細枝末節的描寫,往往能勾勒齣當時人物的性格,刻畫齣曆史的氛圍。比如,在描繪某位先生講學的情景時,作者們會細緻到他講課時手指的動作,眼中閃爍的光芒,以及學生們席地而坐,聚精會神聆聽的樣子。這些生動的細節,如同電影畫麵一般在我腦海中展開,讓我仿佛親臨其境,感受到瞭知識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史誌,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故事集,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瞭文字的溫度。
評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們的學術功底所摺服。他們對於象山書院的曆史沿革、學術流派、人物事跡的梳理,都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素養。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文獻資料,並且對這些資料進行瞭深入的考證和辨析,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每一次的引用,都經過瞭嚴密的邏輯推導,每一次的論述,都建立在紮實的史實基礎之上。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更能夠作為一本權威的參考資料,供後人學習和藉鑒。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書院教育理念的探討印象深刻,作者們深入分析瞭象山書院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秉持的教育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對後世教育産生的深遠影響。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反思,引人深思。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它讓我看到瞭象山書院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記,也讓我感受到瞭無數先賢在那片土地上留下的智慧和精神。作者們用飽含深情的筆觸,描繪瞭書院的興衰變遷,也歌頌瞭那些為瞭文化傳承而奮鬥終生的學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靜靜地迴味書中的內容,感受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讓我對“傳承”二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一種價值的堅守。它讓我明白,曆史的意義在於連接過去與未來,在於汲取經驗,在於傳承精神。這本書,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嚮我娓娓道來,讓我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