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定价:43.00元
作者:王赟馨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4427641
字数:
页码:1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主要内容包括引言,唐代体育的表现形式,唐代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唐代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唐代体育文化的特征,唐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参考文献,后记。
目录
引言
节 古代体育发生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缘由
第三节 唐代体育开展的时代特征
章 唐代体育的表现形式
节 射猎
第二节 球戏
第三节 角抵与技巧
第四节 博弈
第五节 乐舞
第六节 宴会活动
第七节 斗鸡
第八节 童嬉
第九节 节俗活动
第二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
节 唐代体育的物质文化
第二节 唐代体育的精神文化
第三节 唐代体育的制度文化
第四节 唐代体育的民俗文化
第五节 唐代体育的心态文化
第三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
节 儒家思想的基础作用
第二节 佛道思想的推进作用
第四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特征
节 军事体育与娱乐体育并重
第二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开放融合性
第三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创新性
第五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价值
节 体育文化与唐人
第二节 体育文化与唐代社会
第三节 体育文化与唐代军事
第四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王赟馨,女,1983年3月生,文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吉林体育学院讲师。2001年9月考入吉林师范大学,2005年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到吉林体育学院工作至今;2006年9月和2008年9月,先后于吉林大学师从中国古代文学学者孟兆臣先生、沈文凡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于2012年12月取得文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池建教授,致力于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体育与文学的研究。2014年9月-2015年7月,作为访问学者赴台湾师范大学学习交流;2016年8月-11月,参加吉林省青年业务干部和骨干教师教学法研修班,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进修。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现已出版学术专著《唐代游艺与诗歌》,主持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游艺体育文化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唐代射猎文化刍议》《唐代射猎诗研究》等。
文摘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关于弹棋的起源,至少存在三种说法。一是仙家之戏,由东方朔进于汉武帝,《太平御览·工艺部》卷七五五“弹棋”条引《弹棋经序》日:“弹棋者,仙家之戏也。昔汉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蹴鞠者,盖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侍臣东方朔因以此艺进之,帝就舍蹴鞠,而上弹棋焉。”二是刘向为汉武帝所作,晋傅玄《弹棋赋序》日:“汉武帝好蹴鞠,刘向以为蹴鞠劳人体竭人力,非所宜,乃因其体而作弹棋以解之。”不过,刘向出生时汉武帝已薨十年,此说明显有误。三是曹魏时宫廷妆奁之戏,《弹棋经后序》日:“自后汉冲、质以后,此艺中绝,至献帝建安中,曹公执政,禁阑幽密,至于博弈之具,皆不得妄置于宫中,宫人因以金钗玉梳戏于妆奁之上,即取类于弹棋也。及魏文帝受禅,宫人所谓更习弹棋焉,当时朝臣名士无不争能,故帝与吴季量书日:‘弹棋,间设者也。’”其制难以确考。
从《弹棋经后序》的记载可以看出,汉冲帝、质帝以后,弹棋之艺中绝,曹操执掌政权,更是严厉禁止。到魏文帝时,弹棋才重新兴盛。
唐代,弹棋大兴,喜爱并精通弹棋的大有人在,还有名手大家,“唐顺宗在春官日,甚好之,时有吉逵、高武、崔同、杨同愿之徒,悉为名手,后有窦深、崔长孺、甄颙、独孤辽亦为亚焉,至于长庆之末,好事之家,犹见有局尚多解者。“《唐国史补》又载:“如弹棋之戏甚古,法虽设,鲜有为之,其工者,近有吉逵、高越首出焉。”
关于唐代弹棋的形式,《酉阳杂俎》有云:“今弹棋用棋二十四,以色别贵贱,棋绝后一豆。”弹棋二十四子,以颜分。柳宗元的《序棋》描述更为详细:“予病其确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得木局,隆其中而规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者日”上“,贱者日‘下’,咸自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房于是取二毫,如其第书之。既而抵戏二人,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则皆栗焉惛焉,亦鲜克以中。其获也,得朱焉则若有余,得墨焉则若不足。”卢谕亦有《弹棋赋》:“观乎局之为状也,下方广以法地,上圆高以象天。起而能伏,危而不悬。四隅咸举,四达无偏。居中谓之丰腹,在末谓之缘边。棋之为数也,各一十二汇。其始布也,各以其类,乃分其位,环合相承,栉比为次。”由此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弹棋棋盘中间隆起,下方上圆,象征天地,棋子二十四枚,双方各十二,分朱、墨二色,以击触的方式进行。
对其游戏形式,唐人诗歌中也有较为清晰的描写,韦应物《弹棋歌》:“园天方地局,二十四气子。刘生绝艺难对曹,客为歌其能,请从中央起。中央转斗破欲阑,零落势背谁能弹。此中举一得六七,旋风忽散霹雳疾。履机乘变安可当,置之死地翻取强。不见短兵反掌收已尽,唯有猛士守四方。四方又何难,横击且缘边。岂如昆明与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神安志惬动十全,满堂惊视谁得然。”这首诗描写了弹棋的形制,棋局上圆下方,法天地之象,二十四枚棋子如二十四节气。又如李颀《弹棋歌》:“崔侯善弹棋,巧妙尽于此。蓝田美玉清如砥,白黑相分十二子。联翩百中皆造微,魏文手巾不足比。缘边度陇未可嘉,鸟跛星悬危复斜。回飙转指速飞电,拂四取五旋风花。坐中齐声称绝艺,仙人六博何能继。一别常山道路遥,为余更作三五势。”以上两篇表现了弹棋者技巧之纯熟,技艺之高超,还可以看出一些弹法,或从中央隆起部分开始,或沿棋盘边缘直击,或从斜角弹出,全看棋盘中的棋子分布情况而定,技艺高超者可以一子击中对方六七子,指法快速有力,精妙绝伦。
到了宋代,弹棋之戏渐以失传,《梦溪笔谈》载:“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其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隆起。”可见,弹棋在唐代很流行,当时还有专门的棋谱,宋时则罕有为之者。
……
序言
无
坦白说,在看到“唐代体育文化研究”这个标题时,我一开始并未将其与“王赟馨”这个名字直接关联起来。然而,当我进一步注意到“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以及那位作者的署名时,一种更加期待的心情油然而生。博士后文丛,这本身就代表着高度的学术水准和前沿的研究视角。对于“体育文化”这一议题,我一直认为它是一个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切入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精神特质。唐代,一个文化鼎盛、对外交流频繁的时代,其体育文化想必也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我非常好奇,作者王赟馨女士(或先生)是如何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去发掘和梳理这些历史遗迹的?书中是否会涉及那些我们鲜为人知的唐代体育项目?对于那些广为人知的项目,如马球、蹴鞠等,作者又将从何种角度进行解读,探讨其在唐代社会中的功能、影响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立体、鲜活的唐代体育世界。
评分作为一位对历史文化,尤其是大唐盛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部《唐代体育文化研究》的标题本身就足以勾起我无穷的好奇心。唐代,那是一个何等辉煌灿烂的时代,文化的多元与包容,经济的繁荣与开放,无不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体育文化”,这是一个极具探索价值的视角,它不仅关乎个人的体魄强健,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时代脉搏。我设想,书中定然会细致描绘唐代那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无论是宫廷贵族的骑马射箭、蹴鞠游乐,还是市井百姓的摔跤、搏击,亦或是边疆将士的军事操练,都可能成为作者笔下的生动图景。但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将如何解读这些体育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体育是否承担了重要的礼仪功能?它在社会阶层之间的传播和演变又是如何?它与唐诗、唐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又有着怎样的关联?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从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唐代社会肌理的全新窗口。
评分尽管我还没有机会翻阅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仅仅凭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的身份,我便对其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这类文丛通常代表着中国体育史研究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和最前沿的研究动态。作者王赟馨,作为一名博士后研究者,其对唐代体育文化的研究,想必是基于扎实的文献梳理和严谨的理论框架。我猜测,书中会探讨唐代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宫廷娱乐、军事训练、民间体育活动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它或许还会深入分析唐代体育文化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风俗、以及思想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唐代尚武的社会风气是如何影响体育的发展的?体育活动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民族融合方面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学术探讨空间。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个关于唐代社会的新视角,让我对那个辉煌的时代有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这部作品的出现,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即便我尚未深入探究其“唐代体育文化研究”的精髓,但仅仅从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的定位,以及9787564427641这个 ISBN 的严谨性,就能感受到其背后强大的学术支撑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个博士后文丛,通常意味着它是对某一领域前沿研究的集中呈现,是经过层层筛选、由学术界高度认可的成果。因此,我可以预见,这本书的内容必定是扎实、新颖且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它很可能不仅仅是对唐代体育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动因,揭示唐代体育在当时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相互渗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视角,挑战以往对唐代体育的固有认知,尤其是在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上,或许会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同时,作为“文丛”的一部分,它也承载着推动中国体育史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使命。
评分初窥此书的简介,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关键词:唐代、体育、文化、研究。这几个词汇的组合,预示着一场深入的学术探索即将展开。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对“体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一直存有疑问。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古代社会似乎更侧重于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而身体的锻炼和竞技活动,或许被认为是次要的。然而,一个伟大的王朝,怎会缺乏与之匹配的活力与激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颠覆这种刻板印象,展现唐代社会中体育所扮演的真实角色。它可能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消遣,更可能与军事、教育、宗教、甚至政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骑射作为重要的军事技能,在唐朝这样一个边疆拓展的时代,其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又比如,蹴鞠作为一项风靡全国的运动,其发展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考证,严谨的逻辑分析,让我得以窥见唐代人民的体魄之健,精神之昂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