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精) | ||
| 作者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整理 | ||
| 定价 | 180.00元 | ||
| ISBN号 | 9787532625086 |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08-08-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重量:2.002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原于2005年,是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本字典以道光王引之订正本《康熙字典》为底本,参校别本,重新横排出版。全书逐句加标点,主要使用逗号、句号、冒号、书名号等。为方便读者使用,在原注音反切、直音后加标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原书无篆文,现掳徐铉校本《说文解字》,将规范小篆附于正文字头之后。书末新编四角号码索引,收入原书正文、補遗、傅考中字头,以便检索。 此次重印,我们在原书的基础上约请专、学者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对原书中一些错误书量作了挖改,使得重印本既保持了本词典的原有 特色,又提高了质量,将更适合广大读者的需要。 |
| 编辑推荐 | |
| 1716年成书的《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零四十二个,是历代字书的集大成之作,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摘时查检的基本需要。 本字典以道光王引之订正本《康熙字典》为底本,参校别本,重新横排出版。全书逐句加标点,主要使用逗号、句号、冒号、书名号等。为方便读者使用,在原注音反切、直音后加标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原书无篆文,现掳徐铉校本《说文解字》,将规范小篆附于正文字头之后。书末新编四角号码索引,收入原书正文、補遗、傅考中字头,以便检索。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能够拥有一部由权威机构整理的、高质量的《康熙字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满足感。它不仅是一本字典,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文物,承载着清代官方对于汉字规范的最高理解。这部精装版本,放在书房里,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线,象征着对传统学术的尊重与敬畏。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士大夫们对文字的严谨态度。这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学术沉淀,是任何电子词典或简化版工具书所无法比拟的,它提供的是一种扎根于历史的、全面的文化滋养。
评分我个人非常看重工具书的“检索效率”。毕竟,字典的核心价值在于“查得快、查得准”。这部整理本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惊喜。它的部首检字法设计得非常直观,即便是对一些不常用的部首,索引部分的指向性也非常明确。而且,对于多音字和一字多义的情况,编纂处似乎做了特别的优化,信息呈现的逻辑性极强,能够快速定位到我需要的特定义项。我曾尝试用它快速查找一些生僻的引文例证,结果比我预想的要快得多,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在撰写学术笔记时的流畅度,不再被繁琐的查阅过程打断思路。对于需要高频使用的工具书而言,这种效率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保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能感觉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采用了一种经典的深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庄重又不失雅致,很符合它作为一部权威工具书的身份。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摸上去光滑细腻,即使用久了应该也不容易泛黄。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翻页时的手感,以及装订的牢固程度,都显示出出版方在制作工艺上的精益求精。对于经常需要翻阅工具书的读者来说,好的物理体验是提升阅读效率和兴趣的重要一环。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内容排版,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握都做得非常考究,即便是像《康熙字典》这样篇幅浩大的内容,也能做到清晰易读,没有丝毫的拥挤感,这对于长时间查阅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这种内外兼修的制作水准,让我对它所承载的学术价值更加信服。
评分说实话,面对这样一部浩瀚的古籍,初学者往往会感到望而生畏,但这个标点整理本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传统的古籍阅读,如果没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光是标点的缺失就足以让人抓耳挠腮。而这个版本恰到好处地加入了现代标点符号,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句子结构一下子变得清晰明了,语句的停顿和逻辑关系也一目了然。这种“现代化”的处理,绝非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深谙古文语境的精妙调整。它像是为我们搭建了一座通往古代知识殿堂的便捷阶梯,让那些原本只敢远观的学者和爱好者,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去探索汉字的奥秘,这种人文关怀值得称赞。
评分初次接触这部由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理的版本,最大的感受就是“规范”二字。作为一部古典文字的集大成之作,其规范性直接决定了使用的便利程度和权威性。我对比了手边其他几个版本,这个整理本在繁体字的异体字处理上,以及笔画顺序的标注上,都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收录了字形,更在释义的精炼和引文的准确性上做了大量的功课,这对于现代研究者或者古典文学爱好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省去了许多自行考证的麻烦。这种由权威机构背书的整理工作,无疑是为这部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能够成为我们探究汉字源流和古代语言的最佳指南。细节之处可见真章,它的校对工作想必也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敲和比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