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人物志 | 作者 | 刘劭,杨新平 注译 |
| 定价 | 59.00元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4874192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我社推出的这套《国学经典典藏版》,是继我社国学经典百部丛书后的又一力作,所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例上以原文、注释、白话解读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明白晓畅的注解,以全本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真正亲近经典、领悟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获得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对于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套书采用国际流行的16开异形本,版式疏朗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 《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玄学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全书共三卷十八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昞曾为之作注。书中讲述的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该书是在本社国学经典丛书平装本的基础上所做的精装本。 |
| 作者简介 | |
| 刘劭,字孔才,魏朝广平邯郸人,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卒于魏齐王正始年间。汉献帝时入仕,初为广平吏,历官太子舍人、秘书郎等,魏朝之后,曾担任尚书郎、散骑侍郎、陈留太守等。后曾受爵“关内侯”,死后则追赠光禄勋。杨新平,原中州古籍出版社编辑。张锴生,原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员。 |
| 目录 | |
| 自序 卷上 九征 体别第二 流业第三 材理第四 卷中 材能第五 利害第六 接识第七 英雄第八 八观第九 卷下 七缪第十一 效难第十一 释争第十二 附录一 人物志序 跋 序人物志后 重刻人物志跋 人物志提要 附录二 刘劭传 刘昞传 附录三 读《人物志》(汤用彤) 略述刘劭《人物志》(钱穆)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读这本书的开篇,我立刻被一种叙事节奏所捕获,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急于抛出爆炸性的情节,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缓慢、却又充满张力的铺陈方式。作者似乎对时间的掌控有着极其老道的经验,每一个场景的转换、每一个人物的登场,都像是精心设计好的棋局,每一步都深思熟虑,绝不拖泥带水,却又留足了让读者回味的空间。尤其是一些环境描写的段落,那些细腻到极致的笔触,几乎能让人闻到空气中特有的气味,感受到光影在物体表面留下的温度和轨迹。这种沉浸式的代入感,让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正坐在沙发上,而是完全置身于作者构建的世界之中。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它背后蕴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与提炼。我常常会因为某一句精妙的转折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其背后的深意,不得不佩服作者将复杂的思想如此优雅地包裹起来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中人物的塑造达到了我阅读生涯中罕见的真实度。他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也不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存在的工具,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带着他们所有的优点、缺陷、矛盾和不可告人的秘密。我发现自己竟然会因为某个角色的犹豫不决而感到焦躁,也会因为另一个角色的坚韧不拔而深受鼓舞。作者没有急于对这些角色做出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者视角,将他们置于复杂的情境之中,任由他们的选择和后果自然生长。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考验了作者对人性的理解深度。更让我赞叹的是,即便是配角,他们的形象也丰满得令人惊讶,他们的行为逻辑清晰可循,哪怕是只出现寥寥数笔,也让人觉得他们拥有着一段丰富而未被讲述的过往。这种“满溢感”,让整个故事的肌理变得异常丰富和厚实。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那种带着些许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处理,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付出的匠心。我通常对那些封面设计得过于花哨的书会持保留态度,但这一本,恰到好处地平衡了传统与创新,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也让人觉得内容定然分量十足。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翻看的时候,光是看着那些排版和字体选择,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了。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墨迹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沉浸式阅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那种低调却不失质感的闪耀,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本书的非凡价值。拿到手后,我甚至都不太舍得马上开始阅读,而是先把它放在书架上,欣赏了一番,仿佛在进行某种仪式。这种对“物”本身的尊重,也预示着内容本身绝不会是敷衍了事的作品。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享受到同样精良的制作工艺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主题探讨,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代的深刻性。它似乎触及了一些人类永恒的议题,比如关于抉择、关于宿命、关于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微不足道与存在的意义。这些讨论并非以说教的方式呈现,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情节的推进和人物的命运交织之中。每一次的冲突爆发,每一次的低谷徘徊,都仿佛是作者在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如此”这样的终极问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灰色地带时的坦诚与勇气,没有提供任何简单的答案,而是将问题抛回给读者,要求我们自己去构建理解的框架。这种知识的碰撞感和思维的拓展感,是阅读一本真正优秀的作品时最令人兴奋的体验,它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思辨。
评分全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极具辨识度的美学呈现。它的遣词造句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那种对词汇的精准拿捏和音韵的考究,但又完全没有陈旧之感,反而充满了现代的活力和锐气。句子结构错落有致,时而长篇累牍地铺陈情绪的波澜,时而又用短促有力的断句来制造强烈的冲击力,这种节奏的张弛拿捏得恰到好处。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会去模仿其中的某些句式结构,试图理解那种文字是如何被锤炼出如此独特的光泽的。它像是一件打磨了无数次的玉器,触感温润,但内里却蕴含着复杂而坚硬的结构。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文学的人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已经值得反复研读,它证明了优秀的文字如何能够超越故事的表面,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