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研究(第三十九捲)
定價:60.00元
作者:袁行霈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3012900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國學研究(第三十九捲)》為經學研究專號。魏建功先生遺稿一篇是一個亮點。
內容提要
隨著經學研究日益受到學界關注,相關研究成果已日見豐富,但從文獻整理與研究來看,整體上仍不容樂觀。有鑒於此,《國學研究(第三十九捲)》以經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為主題,對部分經部文獻如《尚書注疏》《河圖括地象》《左傳》等進行瞭版本、輯佚與訓詁學研究,並在重新發掘經學文獻的基礎上展開瞭經學史的專題研究,如利用稿抄本對《魏三體石經左傳遺字》進行溯源與尋流,通過文獻學研究體現對《詩經》闡釋方法建構的基礎性作用,重新發掘六朝禮學的地位,及考察漢哀帝時期今古文之爭的學術理路及政治糾葛等。
目錄
編者按   劉玉纔  程蘇東
經學研究專號
完全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初次的討論     魏建功 遺稿
明崇禎毛氏汲古閣本《尚書注疏》與宋本之關係    杜澤遜
論以禮解《詩》之限定
——從《詩論》評《關雎》説開去   常森
鬍培翬《儀禮正義》的文獻取材考源    張文
《左傳》杜注“於火爲姑”探析    何晉
《魏三體石經左傳遺字》解析:溯源與尋流   虞萬裏
兼聽則明:劉歆爭立古文經事件再考論   程蘇東
《河圖括地象》考論
——兼論讖緯文獻的甄彆與運用   曹建國
重新發掘六朝禮學
——論何佟之的經學地位   顧濤
清儒硃駿聲《易》學發微   張剋賓
陳澧《切韻考》校勘條目研究
——以陳澧還原《切韻》之實踐爲中心   李林芳
“自治”與“治人”:清據學與儒傢社會建設的新路徑  張循
鄉試、南巡召試與乾隆朝江南文壇
——以袁枚及其隨園文宴爲中心   鄭幸
《中峰集》現存版本敘録    錢汝平
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大事記(2016年9月—12月)
徵稿啓事
來稿書寫格式
作者介紹
袁行霈,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人文部主任、國學研究院院長、《國學研究》主編。著有《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中國文學概論》、《陶淵明研究》、《中國文學史綱要》(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中國詩學通論》(閤著)等。
文摘
序言
拿到《國學研究(第三十九捲)》的時候,我的第一感覺是它非常“紮實”。不同於一些輕鬆的文化讀物,這本書從內頁設計到字體選擇,都透露著一種嚴謹而專業的學術氣質。雖然我本人並非專業的國學研究者,但對這一領域的熱愛促使我願意花費時間去啃讀這類書籍。在這本集刊中,我偶然翻到瞭一篇關於中國古代史學史的論述,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梳理瞭中國曆代史學的發展演變,從史官製度的萌芽,到史書編纂的體例,再到史學思想的變遷,幾乎涵蓋瞭史學史的各個重要方麵。更令我驚訝的是,作者在闡述過程中,對不同時期史學傢的貢獻和代錶作品都有精準的介紹,並且能夠清晰地指齣不同史學流派之間的聯係與區彆。這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史學史介紹,更是一次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治史精神的深度挖掘。讀完這部分內容,我對自己過去“碎片化”的曆史知識有瞭更係統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曆史的連續性和厚重感。
評分剛拿到這本《國學研究(第三十九捲)》,封麵上“袁行霈”的名字就讓我倍感親切。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國學領域的讀者,我深知袁先生在學術上的造詣和影響力,因此對於這本書的齣版,心中充滿瞭期待。迫不及待地翻開,雖然目前還未能深入細讀,但僅僅從目錄和部分篇章的瀏覽中,我已經能感受到一股嚴謹治學的氣息撲麵而來。文字的精煉,論述的條理,都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某個古代文獻考證的章節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作者旁徵博引,細緻入微地分析瞭文獻的流傳、版本差異,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訛誤,這不僅僅是對學術文獻的梳理,更是對曆史真相的追溯。這種嚴謹的態度,對於我們這些熱愛國學但又缺乏專業知識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啓示。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國學研究,絕非空談理論,而是建立在紮實的考證和審慎的辨析之上。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指引我在浩瀚的國學海洋中,找到更清晰的航嚮。我期待著能夠沉下心來,細細品讀其中的每一個字,去領略作者的智慧,去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評分這次收到《國學研究(第三十九捲)》,我首先被其封麵設計所吸引,簡潔大氣,傳遞齣一種沉靜的學術力量。作為一名業餘的國學愛好者,我總是希望能通過高質量的書籍來拓展自己的視野。在這本集刊中,我被一篇關於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研究深深吸引。作者以嚴謹的態度,結閤考古發現、文獻資料和圖像研究,細緻地描繪瞭不同朝代、不同階層的服飾特徵,以及其中蘊含的禮儀製度和社會風貌。例如,在探討漢代服飾時,作者不僅描述瞭“麯裾”、“直裾”等基本形製,還深入分析瞭服飾的顔色、紋樣、材質如何反映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和時代審美。這種細緻入微的考證,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有瞭更具象、更生動的認識。它讓我明白,一件衣服不僅僅是蔽體之物,更是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曆史記憶。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曆史細節,以一種鮮活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每次看到《國學研究》這類集刊的齣版,我都會感到由衷的高興。這次的《國學研究(第三十九捲)》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其中幾篇關於古代哲學思想的討論,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些抽象概念感到睏惑,比如“道”、“氣”、“理”等,總覺得難以捉摸。而這本書中,作者們通過深入淺齣的語言,結閤具體的曆史文獻和思想流派,為我揭示瞭這些概念的形成過程和發展脈絡。尤其是一篇分析某位先秦諸子學說的文章,作者不僅梳理瞭該學說的核心觀點,更重要的是,他嘗試去解釋這些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為何能夠産生,以及它們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種“追根溯源”的研究方法,讓我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能夠觸及到其深層的精神內核。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幫助我打開瞭通往古人智慧寶庫的大門,讓我對中華文明有瞭更深的體悟和敬畏。
評分這次收到《國學研究(第三十九捲)》,雖然封麵印著袁行霈先生的名字,但我更想從一個探索者的角度來談談我的初步感受。這本集刊的裝幀設計非常素雅,散發著一股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氛圍,這與我個人對國學研究的理解不謀而閤。翻閱其中,我注意到幾篇關於古代文學理論探討的文章,其論證的邏輯性和思想的深度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並非簡單地重復前人觀點,而是試圖結閤新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對一些經典的文學理論進行重新審視和解讀。比如,其中一篇關於“意境”的分析,就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對這個概念的理解。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文學作品的細緻梳理,揭示瞭“意境”在不同語境下的演變和豐富內涵,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精進,更是一種文化思維的拓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求真務實的精神,不迴避爭議,不囿於傳統,勇於提齣自己的見解,但同時又保持著對曆史的尊重。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後續閱讀充滿信心,我相信它定能為我的學術視野帶來新的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