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老伍·拾光写生:鹊问人踪 | 
| 作者 | 老伍 | 
| 定价 | 49.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04672384 |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24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以老北京风物写生画为主体,图文结合展现北京之美。本书的调性定位于“怀旧”,充满感彩,所绘场景有近一半已然变化甚至消逝,更引人思考。所以本书的文字内容以“写生志”概念,为每一幅作品建一个索引,详细写明每一写生场景的位置,过往历史要点,变迁情况,汇集起来,犹如一本民间风物志,具纪录意义。配手绘地图标明位置。 | 
| 作者简介 | |
| 老伍(伍佩衔),1942年生于北京皇城根,爱北京、画北京的人。60岁退休前是:重型机床装配钳工、广告专业摄影师、企业形象设计师。1954年接受画家张平良、杨先让两位教授,做人作画理念:“用真善美的心,绘真善美的画”。自2005年起,重拾画笔,历经十余年,游走于京城街巷、皇家园林,用 普通的签字笔,坚持实地实景写生作画。 | 
| 目录 | |
| Ⅰ 序一 既然是美的,总会被有心人发现 Ⅲ 序二 生命中 真诚的岁月 001 逝 | 粉坊琉璃街 003 粉坊琉璃街 |拆字满巷 006 老街,老街坊 012 粉坊琉璃街 |三元理发摊 014 粉坊琉璃街 |“为善 乐”老门 016 潘家胡同 |蛮子门 020 潘家胡同 |“恩承凤阙”门联 022 贾家胡同 |西洋门楼 026 贾家胡同 |西洋门楼儿残基 030 北大吉巷 |“子孙贤族将大”门联 034 北大吉巷 |被拆毁的宅院 038 北大吉巷 | 7 号院门联 041 北大吉巷 |祥云门墩 045 北大吉巷 |一扇记述特殊年代的老如意门 046 北大吉巷 |李万春先生故居 050 鹊问人踪 053 秋 | 巷 055 西四北头条 | 国庆日 060 米市胡同 | 二百余年前的“便宜坊”砖楼 065 校场口胡同 |44 号还有几间小店铺 066 魏染胡同 | 京报馆旧址 068 西琉璃厂 | 古文化街 073 大栅栏西街 | 观音寺正殿重现 075 罗家井胡同 | 胡同深处的“永增厚” 078 西打磨厂街 | 深秋京城的打磨厂街 088 南文昌胡同 | 正午时分 091 南锣鼓巷 |“万庆”当铺的老店门 092 地安门外大街 | 古都报时中心 098 铃铛胡同 | 胡同铃声 100 老北京的根儿107 忆 | 如意胡同 5 号 109 协和专家别墅前的想念 112 如意胡同 5 号 124 献给母亲的白玉兰 126 父亲让我学打草 128 母亲教会我剪汽车 130后的黄昏 136 紫禁城雨花阁 141 儿时 爱攀爬的太庙松 143 逝去的公理会塔尖 148 雪中的黄米巷 152 临时工 156 送给女儿的国子监写生 159 胡同里的国学 162 借钱 167 后记一 | 放下怀旧又如何 172 后记二 | 跟朋友们聊天 | 
| 编辑推荐 | |
| 一城逝去谁追念, 是光阴可捡拾。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次非常个人的心灵洗礼。老伍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仿佛拥有某种特殊的感知能力,能够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的情感波动和细微之处。读他的文字,总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但这忧伤并非令人颓废,反而有一种洗涤心灵的力量,让你更加珍视当下。他笔下的人物,即使是背景中的模糊身影,也似乎有着属于自己的重量和故事,让人忍不住去想象他们的过往。书中的场景描绘,更是出神入化,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堆砌,而是饱含着情感和温度,让你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里的气息,听到那里的声音。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光影的描绘,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黄昏时分的余晖,在他的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故事感。“鹊问人踪”这个意象,为整本书增添了一种诗意的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关于存在、关于记忆、关于时间流逝的隐喻,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回味和品味。这本书,像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才能体会出其中的醇厚和回甘。
评分刚翻完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老伍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像是穿越时空的信使,把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碎片,又重新鲜活地呈现在眼前。书中的描绘,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史诗,而是细水长流,如同窗外缓缓飘落的雪花,每一片都带着独属于它的故事。他笔下的“拾光”,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溯,更是一种对生命中那些微小而美好的事物,如今回首凝视时的深深眷恋。那“鹊问人踪”的意象,更是点睛之笔,仿佛是古老的精魂在低语,在询问着,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爱过、哭过的灵魂,如今又去了何方?这本书的美,不在于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能勾起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让你想起那些被遗忘的歌谣,想起那些曾经陪伴你走过人生某个阶段的人,想起那些你以为早已淡忘的风景,它们却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重新绽放出奇异的光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泥土、青草和远方炊烟的味道,听到风穿过竹林发出的低语,感受到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暖。老伍的文字,是一种治愈,是一种慰藉,更是一种回响,它让你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去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被书名吸引,是那种充满诗意和韵味的组合,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老伍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疾不徐,却能深深地触动人心。他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闪光点,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书中的人物,即便只是匆匆一瞥,也仿佛是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故事。他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也没有刻意去制造冲突,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这些人生片段娓娓道来。我读到了一些关于故乡、关于亲情、关于友情的片段,那种细腻的情感,让我感同身受,甚至在某个瞬间,湿润了眼眶。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回忆录,但又不是单纯的个人回忆,它融入了更广阔的历史背景,融入了时代的变迁。那“鹊问人踪”,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提醒着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多少故事,又留下了多少痕迹。它让我们思考,在时间的洪流中,我们自己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会留下怎样的印记。这本书,给我一种穿越感,仿佛我不仅仅是在阅读,而是在经历。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一个被时间定格的画卷,每一笔都饱含深情,每一色都恰到好处。老伍的叙述,不是那种直白的陈述,而是层层叠叠,如同剥洋葱一般,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层次和意义。他对于细节的捕捉,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甚至是一个眼神,一句无意中的话语,在他的笔下,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开始诉说着它们自己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里那些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那种生动鲜活,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是很多书都无法给予的。他笔下的四季变化,不是简单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触感、气味和声音。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的斑驳光影,雨滴打在屋檐上的清脆声响,秋风卷起落叶的萧瑟,冬日里寒风凛冽中透出的生机,这些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而“鹊问人踪”,更是为这份静谧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那只偶尔掠过的喜鹊,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用无声的姿态,询问着那些早已远去的身影,也让我们在阅读中,开始审视自己走过的足迹。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漫步,一次与历史的温柔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是清晨弥漫在山谷里的薄雾,若有若无,却能渗透到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老伍的叙述风格,是一种非常内敛而深邃的,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刻意雕琢,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去描绘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我似曾相识的情感,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离别、关于思念的片段,被他捕捉得如此精准,如此真实。他对于细节的描绘,简直是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一些微不足道的物件,一些转瞬即逝的表情,在他的笔下,都仿佛被赋予了灵魂,开始讲述它们自己的故事。那“鹊问人踪”的意象,更是精妙绝伦,它不仅仅是书名的一部分,更是贯穿全文的一种哲学思考,一种对过往的追问,对生命的探寻。它让你在阅读中,不断地去思考,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生命,那些曾经走过的痕迹,它们去了哪里?又意味着什么?这本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不是让你去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让你主动地去感受,去思考,去与书中的世界产生共鸣。它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读的书,也是一本读完后,会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