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老伍·拾光写生:鹊问人踪

正版 老伍·拾光写生:鹊问人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老伍 著
图书标签:
  • 绘画
  • 艺术
  • 写生
  • 风景
  • 人物
  • 艺术创作
  • 绘画技法
  • 老伍
  • 文化艺术
  • 素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2384
商品编码:2979651292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老伍·拾光写生:鹊问人踪
作者 老伍
定价 49.00元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04672384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24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以老北京风物写生画为主体,图文结合展现北京之美。本书的调性定位于“怀旧”,充满感彩,所绘场景有近一半已然变化甚至消逝,更引人思考。所以本书的文字内容以“写生志”概念,为每一幅作品建一个索引,详细写明每一写生场景的位置,过往历史要点,变迁情况,汇集起来,犹如一本民间风物志,具纪录意义。配手绘地图标明位置。

   作者简介
老伍(伍佩衔),1942年生于北京皇城根,爱北京、画北京的人。60岁退休前是:重型机床装配钳工、广告专业摄影师、企业形象设计师。1954年接受画家张平良、杨先让两位教授,做人作画理念:“用真善美的心,绘真善美的画”。自2005年起,重拾画笔,历经十余年,游走于京城街巷、皇家园林,用 普通的签字笔,坚持实地实景写生作画。

   目录

Ⅰ 序一 既然是美的,总会被有心人发现

Ⅲ 序二 生命中 真诚的岁月

001 逝 | 粉坊琉璃街

003 粉坊琉璃街 |拆字满巷

006 老街,老街坊

012 粉坊琉璃街 |三元理发摊

014 粉坊琉璃街 |“为善 乐”老门

016 潘家胡同 |蛮子门

020 潘家胡同 |“恩承凤阙”门联

022 贾家胡同 |西洋门楼

026 贾家胡同 |西洋门楼儿残基

030 北大吉巷 |“子孙贤族将大”门联

034 北大吉巷 |被拆毁的宅院

038 北大吉巷 | 7 号院门联

041 北大吉巷 |祥云门墩

045 北大吉巷 |一扇记述特殊年代的老如意门

046 北大吉巷 |李万春先生故居

050 鹊问人踪 053 秋 | 巷

055 西四北头条 | 国庆日

060 米市胡同 | 二百余年前的“便宜坊”砖楼

065 校场口胡同 |44 号还有几间小店铺

066 魏染胡同 | 京报馆旧址

068 西琉璃厂 | 古文化街

073 大栅栏西街 | 观音寺正殿重现

075 罗家井胡同 | 胡同深处的“永增厚”

078 西打磨厂街 | 深秋京城的打磨厂街

088 南文昌胡同 | 正午时分

091 南锣鼓巷 |“万庆”当铺的老店门

092 地安门外大街 | 古都报时中心

098 铃铛胡同 | 胡同铃声

100 老北京的根儿107 忆 | 如意胡同 5 号

109 协和专家别墅前的想念

112 如意胡同 5 号

124 献给母亲的白玉兰

126 父亲让我学打草

128 母亲教会我剪汽车

130后的黄昏

136 紫禁城雨花阁

141 儿时 爱攀爬的太庙松

143 逝去的公理会塔尖

148 雪中的黄米巷

152 临时工

156 送给女儿的国子监写生

159 胡同里的国学

162 借钱

167 后记一 | 放下怀旧又如何

172 后记二 | 跟朋友们聊天


   编辑推荐
一城逝去谁追念, 是光阴可捡拾。

   文摘










   序言

《老伍·拾光写生:鹊问人踪》 图书简介 一、 寻常巷陌里的风雅颂 《老伍·拾光写生:鹊问人踪》并非一本孤芳自赏的艺术画册,也非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著。它是一场穿越时光的邀约,一场与凡尘俗世的深度对话,一次用画笔与文字寻觅生活本真与诗意的旅程。书名中的“老伍”,寓意着作者一种沉淀、从容的生活态度,也暗示着一种阅历的厚度;“拾光”二字,则如拾取散落的时光碎片,将它们精心打磨,重新赋予温度与光彩;而“写生”二字,更是点明了作品的创作手法——源于生活,忠于当下,却又超越日常的琐碎。最后一个词,“鹊问人踪”,则带着几分中国古韵的婉约与哲思,仿佛在古老的屋檐下,一只灵巧的喜鹊,好奇地探寻着人来人往的痕迹,也象征着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细腻,捕捉并解读着世间百态。 本书的真正核心,在于它所呈现的“人踪”——那些在城市喧嚣与乡村宁静中,在流转的光影与变幻的四季里,被我们忽略的、却又切实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老伍先生以其独到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将这些“人踪”定格在画布之上,用色彩与线条诉说着它们无声的故事。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最质朴的情感,最真实的触动。 二、 画与文的交融:静观世事,慢煮岁月 《老伍·拾光写生:鹊问人踪》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画”与“文”的相辅相成。每一幅写生作品,都是一次对现实景致的瞬间捕捉,但老伍先生的笔触之下,流淌的绝非简单的形似。他善于从平凡的画面中提炼出不平凡的意境,无论是老街巷口斑驳的墙面,还是市井小店里忙碌的身影,亦或是田野间随风摇曳的草木,在他的笔下,都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他不是简单地描绘,而是用画笔“讲述”着。色彩的运用,光影的调度,线条的勾勒,都蕴含着作者对对象的情感与思考。 而随画附上的文字,则是对画面意境的延伸与深化,更是作者对生活感悟的真挚流露。这些文字,或许是寥寥数语的诗意描摹,或许是简短而深刻的随笔。它们不炫技,不卖弄,而是如同老友间的低语,娓娓道来。作者不会强行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读者,而是提供一个观察的视角,一种感悟的契机。读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人情的体悟。这种画文结合的方式,使得本书在阅读体验上,既有视觉的享受,又有思想的启迪,更能触动心灵深处的共鸣。 三、 笔下的“人踪”:从市井烟火到自然低语 书中描绘的“人踪”,是多元的、立体的。 1. 市井烟火:城市记忆的温度 老伍先生对城市中的寻常巷陌情有独钟。他笔下的老街,不是那种被过度开发、变得千篇一律的商业街,而是那些仍保留着生活气息的、充满故事的角落。你看那剥落的墙皮,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你看那晾晒的衣物,那是人间烟火的证明;你看那街角休憩的老人,他们眼中或许藏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往事。老伍先生用画笔捕捉了这些瞬间,让那些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在纸上得以永恒。他描绘的不仅仅是景物,更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他们脸上的笑容,他们劳作的身影,他们的平凡而又坚韧。这些画面,会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关于故乡、关于童年、关于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回忆。 2. 田园牧歌:自然低语的回响 除了城市的角落,作者同样钟情于田野山间的自然风光。但他笔下的自然,也不是那种刻意渲染的壮丽,而是更贴近于一种“在场感”的写生。一株野草,一片落叶,一缕晨光,一只栖息的鸟儿,在他的眼中,都蕴藏着天地间的灵气。他捕捉的是自然“发声”的瞬间,是风吹过草地的沙沙声,是鸟儿婉转的鸣叫,是雨水滴落的清脆。这些写生,传递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暗示着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疏离了与自然的连接,而《老伍·拾光写生:鹊问人踪》就像是一扇窗,让我们重新听见自然的低语,感受那份宁静与和谐。 3. 人物肖像:生命的细微观察 虽然书名侧重“人踪”,但老伍先生的写生中,人物的描绘也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些人物,往往不是正襟危坐的肖像,而是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神态。可能是集市上讨价还价的摊主,可能是午后阳光下打盹的孩童,也可能是独自散步的老者。他捕捉的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流露,是眼神中的故事,是肢体语言的微妙变化。这些人物肖像,充满了温情与理解,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人生境遇下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加珍视生命本身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四、 艺术价值与人文关怀:一种生活态度的呈现 《老伍·拾光写生:鹊问人踪》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作者对写生技法的纯熟运用,更体现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哲学思考。他拒绝浮光掠影式的描摹,而是深入到生活的肌理之中,用画笔去“触摸”并“理解”对象。他的作品,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能够让观者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安宁与沉思。 而本书更深层的人文关怀,则体现在作者对当下生活方式的反思。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失去了某些重要的东西?老伍先生的作品,仿佛在提醒我们,真正的美好,往往隐藏在那些最平凡、最朴素的时刻。他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踪”与“拾光”。 五、 读者体验:一次温润的灵魂洗礼 购买《老伍·拾光写生:鹊问人踪》的读者,或许并非是为了追逐潮流,而是怀揣着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艺术的向往,一种对心灵滋养的渴望。他们会在书中找到共鸣,被作者的画作触动,被文字打动。他们或许会因此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他们或许会因此获得一份宁静,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慢时光”。 本书适合所有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思考的人。它不是一本速食的读物,而是一本可以反复品味的书。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带来新的感悟。它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微涩,细品方能回甘。它是一次与老伍先生的灵魂对话,一次对生命本真的探寻,一场关于“人踪”与“拾光”的静美旅程。 总而言之,《老伍·拾光写生:鹊问人踪》是一部充满诚意与温度的作品。它用画笔与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生活画卷,带领我们重新发现并珍视那些存在于平凡之中的珍贵时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倡导,一种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注解,一种“鹊问人踪”的悠远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次非常个人的心灵洗礼。老伍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仿佛拥有某种特殊的感知能力,能够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的情感波动和细微之处。读他的文字,总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但这忧伤并非令人颓废,反而有一种洗涤心灵的力量,让你更加珍视当下。他笔下的人物,即使是背景中的模糊身影,也似乎有着属于自己的重量和故事,让人忍不住去想象他们的过往。书中的场景描绘,更是出神入化,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堆砌,而是饱含着情感和温度,让你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里的气息,听到那里的声音。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光影的描绘,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黄昏时分的余晖,在他的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故事感。“鹊问人踪”这个意象,为整本书增添了一种诗意的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关于存在、关于记忆、关于时间流逝的隐喻,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回味和品味。这本书,像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才能体会出其中的醇厚和回甘。

评分

刚翻完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老伍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像是穿越时空的信使,把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碎片,又重新鲜活地呈现在眼前。书中的描绘,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史诗,而是细水长流,如同窗外缓缓飘落的雪花,每一片都带着独属于它的故事。他笔下的“拾光”,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溯,更是一种对生命中那些微小而美好的事物,如今回首凝视时的深深眷恋。那“鹊问人踪”的意象,更是点睛之笔,仿佛是古老的精魂在低语,在询问着,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爱过、哭过的灵魂,如今又去了何方?这本书的美,不在于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能勾起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让你想起那些被遗忘的歌谣,想起那些曾经陪伴你走过人生某个阶段的人,想起那些你以为早已淡忘的风景,它们却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重新绽放出奇异的光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泥土、青草和远方炊烟的味道,听到风穿过竹林发出的低语,感受到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暖。老伍的文字,是一种治愈,是一种慰藉,更是一种回响,它让你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去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被书名吸引,是那种充满诗意和韵味的组合,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老伍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疾不徐,却能深深地触动人心。他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闪光点,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书中的人物,即便只是匆匆一瞥,也仿佛是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故事。他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也没有刻意去制造冲突,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这些人生片段娓娓道来。我读到了一些关于故乡、关于亲情、关于友情的片段,那种细腻的情感,让我感同身受,甚至在某个瞬间,湿润了眼眶。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回忆录,但又不是单纯的个人回忆,它融入了更广阔的历史背景,融入了时代的变迁。那“鹊问人踪”,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提醒着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多少故事,又留下了多少痕迹。它让我们思考,在时间的洪流中,我们自己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会留下怎样的印记。这本书,给我一种穿越感,仿佛我不仅仅是在阅读,而是在经历。

评分

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一个被时间定格的画卷,每一笔都饱含深情,每一色都恰到好处。老伍的叙述,不是那种直白的陈述,而是层层叠叠,如同剥洋葱一般,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层次和意义。他对于细节的捕捉,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甚至是一个眼神,一句无意中的话语,在他的笔下,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开始诉说着它们自己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里那些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那种生动鲜活,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是很多书都无法给予的。他笔下的四季变化,不是简单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触感、气味和声音。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的斑驳光影,雨滴打在屋檐上的清脆声响,秋风卷起落叶的萧瑟,冬日里寒风凛冽中透出的生机,这些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而“鹊问人踪”,更是为这份静谧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那只偶尔掠过的喜鹊,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用无声的姿态,询问着那些早已远去的身影,也让我们在阅读中,开始审视自己走过的足迹。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漫步,一次与历史的温柔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是清晨弥漫在山谷里的薄雾,若有若无,却能渗透到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老伍的叙述风格,是一种非常内敛而深邃的,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刻意雕琢,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去描绘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我似曾相识的情感,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离别、关于思念的片段,被他捕捉得如此精准,如此真实。他对于细节的描绘,简直是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一些微不足道的物件,一些转瞬即逝的表情,在他的笔下,都仿佛被赋予了灵魂,开始讲述它们自己的故事。那“鹊问人踪”的意象,更是精妙绝伦,它不仅仅是书名的一部分,更是贯穿全文的一种哲学思考,一种对过往的追问,对生命的探寻。它让你在阅读中,不断地去思考,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生命,那些曾经走过的痕迹,它们去了哪里?又意味着什么?这本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不是让你去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让你主动地去感受,去思考,去与书中的世界产生共鸣。它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读的书,也是一本读完后,会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