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武裝黨衛軍2“希特勒青年團”師全史(上下)
定價:198.00元
作者:陳星波
齣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5201127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曆史的悲哀不過如此,許多鮮活的生命,完全隻是彆人野心的陪襯。
青春、夢想,什麼都不是。
看著這些年輕帥氣的臉龐(書中多圖、超帥),
小編的一顆聖母心不住難過,
是誰傢的帥兒郎,想要赴沙場??
是誰傢的慈母心(少女心),
碎成一地豆漿……
Ps:普魯士軍事貴族的那股帥氣,真是隔著紙也鋪麵而來,擋都擋不住。
可嘆!可憐!可惜!內容提要
武裝黨衛軍是二戰時期德國精銳的武裝力量,其中的黨衛軍2師是“希特勒青年團”師,該師除少數軍官外,基本上都是由“希特勒青年團”成員也就是十八、九歲的年輕人組成,從組建訓練開始,黨衛軍就嚮這些年輕人灌輸“我們是一支精銳部隊”的思想,並且派齣骨乾和教官大多來自武裝黨衛軍頭號主力“希特勒警衛旗隊”師,所以“希特勒青年團”師堪稱“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的影子。剛剛纔一年,“希特勒青年團”師就在諾曼底和盟軍展開瞭血戰,給盟軍以重大損失,讓盟軍對這支娃娃部隊留下瞭深刻印象。
由於這些年輕人長期受到的影響和教育,頭腦裏隻有為而戰的思想,從而具備瞭堅強的戰鬥意誌,從小參加的各種集體和體育運動,又讓他們具備瞭良好的服從性和體能。這也許就是他們能夠在慘烈的戰鬥中堅持下來的原因,也讓對陣的盟軍更加感受到瞭的可怕和凶殘。當然,後他們還是和所效忠的一樣遭到瞭的覆滅,這何嘗不是曆史的可悲?
本書詳盡介紹瞭“希特勒青年團”師組建、訓練和所參加的曆次戰役,對這支特彆的部隊整個發展過程進行瞭全麵的描述。目錄
上冊目錄
前 言
章 希特勒青年團
第二章 組建與訓練
第三章 盟軍登陸
第四章 “希特勒青年團”師首戰
第五章 反擊失利
第六章 相持階段
第七章 死鬥!112高地
第八章 卡昂的後一戰
附錄一 SS2“希特勒青年團”師的編製與裝備
附錄二 “希特勒青年團”師老兵迴憶錄節選
附錄三 武裝黨衛軍和陸軍軍銜對照錶
寫真圖集 輯 裝甲師的組建及訓練
寫真圖集 第二輯 要員檢閱
寫真圖集 第三輯 後的訓練
下冊目錄
序 言 一
序 言 二
第九章 “古德伍德”行動
第十章 從“總計”到“溫順”行動
第十一章 血腥的法萊斯包圍圈
第十二章 重返本土
第十三章 阿登攻勢
第十四章 “春醒”作戰
第十五章 大戰結束
寫真圖集 第三輯 後的訓練寫真圖集 第四輯 鏖戰諾曼底
參考文獻作者介紹
陳星波,1980年齣生,江蘇人,自幼喜歡軍事和曆史,後來專注於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德國精銳部隊。2006年起陸續在軍事刊物上發錶過多篇與二戰相關內容的文章。2011年起,齣版過原創、編譯或與他人閤譯過《黨衛軍第3骷髏裝甲師戰史》、《哈爾科夫之戰圖集》、《黑天鵝之死》(原創)、《二戰德國503重裝甲營全史》、《虎之傳奇——二戰德國SS第502重裝甲營全史》、黑色閃電——黨衛軍第2“帝國”師戰史》、《鋼鐵、鮮血、神話——庫爾斯剋南綫之戰》、《黑天鵝之死——武裝黨衛軍後一戰》等書籍,在二戰軍事曆史領域廣獲好評。
文摘
無
序言
無
我必須承認,在翻閱這套書的初期,我的內心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麵,作為研究二戰曆史的愛好者,我渴望瞭解所有重要的軍事單位的來龍去脈;另一方麵,麵對如此敏感和沉重的主題,總有一種莫名的抗拒。然而,一旦真正沉浸其中,便會發現作者展現瞭一種罕見的平衡感。他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真相,但敘述的節奏卻保持著一種剋製,仿佛在說:“曆史已經發生,我們必須直視它,而不是美化或妖魔化。”這種敘述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淪為煽情或說教的題材,升華為一種嚴肅的曆史考察。它強迫讀者去思考權力結構、宣傳機器是如何一步步將一群年輕人推嚮曆史的深淵的,這種對復雜因果關係的梳理,是本書最值得稱道之處。
評分這部作品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它以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剖析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下,一個組織的內部運作和成員心態的復雜性。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感到一種沉重的曆史責任感,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一個簡單的道德審判,而是更專注於呈現“事情是如何發生的”這一過程。那種對細節的執著,比如對文件、命令和日常通訊的引用,構建瞭一個相當紮實的敘事基礎。它不僅僅是關於戰爭的宏大敘事,更多的是深入到微觀層麵,探討在極端意識形態裹挾下,個體如何被塑形、被驅動,甚至是被毀滅。特彆是關於早期成員招募和訓練機製的描述,那份看似高效和嚴密的體係,背後隱藏的卻是對人性的係統性壓抑與重構,讀來令人不寒而栗,卻又不得不承認其曆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對於那些習慣於快餐式曆史解讀的讀者來說,這部作品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每一個章節都似乎塞滿瞭大量的專業術語和人名地名,初讀時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但這恰恰是其嚴謹性的體現。它拒絕簡化曆史的復雜性,堅持用最詳實的數據和檔案來支撐論點。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消化完其中關於組織結構調整和特定戰役損失評估的部分。但正是這種“不妥協”的深度,讓我最終能構建起一個相對完整且多維度的認知框架。它不是一本用來消遣的書,而是一份需要細細品讀、反復對照的參考資料,其價值在於經得起推敲的紮實性。
評分讀完此書,我感受到的震撼並非來自對某次戰役的血腥描繪,而是源自對“組織文化”如何超越個體意誌的深刻洞察。作者通過對該師在不同戰場、不同領導人麾下錶現的對比分析,揭示瞭一種跨越時空的某種集體慣性。這種慣性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被繼承的?書中對早期意識形態灌輸的階段性分析,細緻入微,讓人不得不反思教育和文化塑造的巨大力量。它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曆史的錶皮,讓我們看到瞭一個龐大軍事機器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內在邏輯和運行機製。這種對係統性研究的追求,遠超齣瞭一般的軍事傳記範疇。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資料的豐富程度,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看得齣來,作者在資料收集上下瞭極大的功夫,那些穿插其中的照片、地圖和戰役時間錶,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我尤其欣賞那種非綫性敘事的手法,它沒有完全按照時間順序死闆地推進,而是巧妙地在宏觀戰略部署與特定連隊的生活片段之間來迴切換。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軍事史變得鮮活起來。它讓我們看到瞭戰爭機器內部的齒輪是如何咬閤的,從高層將領的決策到一綫士兵的口糧,所有的環節都被置於審視之下。這種全景式的掃描,為理解一個作戰師的運作提供瞭極為寶貴的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