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武装党卫军2“希特勒青年团”师全史(上下)
定价:198.00元
作者:陈星波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520112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历史的悲哀不过如此,许多鲜活的生命,完全只是别人野心的陪衬。
青春、梦想,什么都不是。
看着这些年轻帅气的脸庞(书中多图、超帅),
小编的一颗圣母心不住难过,
是谁家的帅儿郎,想要赴沙场??
是谁家的慈母心(少女心),
碎成一地豆浆……
Ps:普鲁士军事贵族的那股帅气,真是隔着纸也铺面而来,挡都挡不住。
可叹!可怜!可惜!内容提要
武装党卫军是二战时期德国精锐的武装力量,其中的党卫军2师是“希特勒青年团”师,该师除少数军官外,基本上都是由“希特勒青年团”成员也就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组成,从组建训练开始,党卫军就向这些年轻人灌输“我们是一支精锐部队”的思想,并且派出骨干和教官大多来自武装党卫军头号主力“希特勒警卫旗队”师,所以“希特勒青年团”师堪称“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的影子。刚刚才一年,“希特勒青年团”师就在诺曼底和盟军展开了血战,给盟军以重大损失,让盟军对这支娃娃部队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这些年轻人长期受到的影响和教育,头脑里只有为而战的思想,从而具备了坚强的战斗意志,从小参加的各种集体和体育运动,又让他们具备了良好的服从性和体能。这也许就是他们能够在惨烈的战斗中坚持下来的原因,也让对阵的盟军更加感受到了的可怕和凶残。当然,后他们还是和所效忠的一样遭到了的覆灭,这何尝不是历史的可悲?
本书详尽介绍了“希特勒青年团”师组建、训练和所参加的历次战役,对这支特别的部队整个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目录
上册目录
前 言
章 希特勒青年团
第二章 组建与训练
第三章 盟军登陆
第四章 “希特勒青年团”师首战
第五章 反击失利
第六章 相持阶段
第七章 死斗!112高地
第八章 卡昂的后一战
附录一 SS2“希特勒青年团”师的编制与装备
附录二 “希特勒青年团”师老兵回忆录节选
附录三 武装党卫军和陆军军衔对照表
写真图集 辑 装甲师的组建及训练
写真图集 第二辑 要员检阅
写真图集 第三辑 后的训练
下册目录
序 言 一
序 言 二
第九章 “古德伍德”行动
第十章 从“总计”到“温顺”行动
第十一章 血腥的法莱斯包围圈
第十二章 重返本土
第十三章 阿登攻势
第十四章 “春醒”作战
第十五章 大战结束
写真图集 第三辑 后的训练写真图集 第四辑 鏖战诺曼底
参考文献作者介绍
陈星波,1980年出生,江苏人,自幼喜欢军事和历史,后来专注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德国精锐部队。2006年起陆续在军事刊物上发表过多篇与二战相关内容的文章。2011年起,出版过原创、编译或与他人合译过《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战史》、《哈尔科夫之战图集》、《黑天鹅之死》(原创)、《二战德国503重装甲营全史》、《虎之传奇——二战德国SS第502重装甲营全史》、黑色闪电——党卫军第2“帝国”师战史》、《钢铁、鲜血、神话——库尔斯克南线之战》、《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后一战》等书籍,在二战军事历史领域广获好评。
文摘
无
序言
无
读完此书,我感受到的震撼并非来自对某次战役的血腥描绘,而是源自对“组织文化”如何超越个体意志的深刻洞察。作者通过对该师在不同战场、不同领导人麾下表现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某种集体惯性。这种惯性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被继承的?书中对早期意识形态灌输的阶段性分析,细致入微,让人不得不反思教育和文化塑造的巨大力量。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历史的表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军事机器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这种对系统性研究的追求,远超出了一般的军事传记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资料的丰富程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看得出来,作者在资料收集上下了极大的功夫,那些穿插其中的照片、地图和战役时间表,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我尤其欣赏那种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它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死板地推进,而是巧妙地在宏观战略部署与特定连队的生活片段之间来回切换。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军事史变得鲜活起来。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机器内部的齿轮是如何咬合的,从高层将领的决策到一线士兵的口粮,所有的环节都被置于审视之下。这种全景式的扫描,为理解一个作战师的运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视角。
评分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餐式历史解读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每一个章节都似乎塞满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人名地名,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但这恰恰是其严谨性的体现。它拒绝简化历史的复杂性,坚持用最详实的数据和档案来支撑论点。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其中关于组织结构调整和特定战役损失评估的部分。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深度,让我最终能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且多维度的认知框架。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而是一份需要细细品读、反复对照的参考资料,其价值在于经得起推敲的扎实性。
评分这部作品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剖析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一个组织的内部运作和成员心态的复杂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更专注于呈现“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这一过程。那种对细节的执着,比如对文件、命令和日常通讯的引用,构建了一个相当扎实的叙事基础。它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更多的是深入到微观层面,探讨在极端意识形态裹挟下,个体如何被塑形、被驱动,甚至是被毁灭。特别是关于早期成员招募和训练机制的描述,那份看似高效和严密的体系,背后隐藏的却是对人性的系统性压抑与重构,读来令人不寒而栗,却又不得不承认其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翻阅这套书的初期,我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作为研究二战历史的爱好者,我渴望了解所有重要的军事单位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面对如此敏感和沉重的主题,总有一种莫名的抗拒。然而,一旦真正沉浸其中,便会发现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他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但叙述的节奏却保持着一种克制,仿佛在说:“历史已经发生,我们必须直视它,而不是美化或妖魔化。”这种叙述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沦为煽情或说教的题材,升华为一种严肃的历史考察。它强迫读者去思考权力结构、宣传机器是如何一步步将一群年轻人推向历史的深渊的,这种对复杂因果关系的梳理,是本书最值得称道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