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
定价:58.00元
作者:沈华柱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2661074
字数:
页码:3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的研究对象集中于中国体育电视产业,分析这一产业形成过程及其种种动因。
《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作者对中国体育电视产业形成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同时以CCTV-5为例,考察其中的主要发展节点,并寻找产业形成和发展过程背后的历史性动力,试图对中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作出规律性的解释。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 相关研究文献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历史分期
编 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形成过程
章 开创与挫折:中国体育电视的前20年(1958-1978)
节 1958-1966:开创期与群众体育
第二节 1966-1978:挫折期与政治挂帅
第三节 开创期与挫折期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振兴与腾飞:追赶世界的步伐(1978-1994)
节 1978-1986:在民族一国家旗帜下的激荡
第二节 1986-1990:北京亚运前的迅速增长
第三节 1990-1994:专业化的追赶
第四节 振兴与腾飞期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产业与创新:中国体育电视的市场繁荣期(1994-2011)
节 足球节目与产业化起步
第二节 创新平台:体育专业频道
第三节 大赛报道与专业实力进步
第四节 产业繁荣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四章 高潮与:走向北京奥运与国际化(2001-2008)
节 2001-2005:世纪初的体育电视发展高潮
第二节 2005-2008:跨越的北京奥运报道周期
第三节 北京奥运期间:无与伦比的奥运报道
第四节 竞争与联合:地方台体育节目的多元化发展
第五节 北京奥运周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二编 专业分析:节目,频道,管理
第五章 体育电视节目生产的专业化发展策略
节 体育新闻:专业化打造观众忠诚度
第二节 专题栏目:从精品化到品牌化、产业化
第三节 赛事节目:从技术、包装到理念的突破
第六章 频道专业化:机构、品牌与技术
节 CCTV-5体育频道的发展由来
第二节 体育频道的机构和人才
第三节 品牌化目标下体育频道编排与包装的发展
第四节 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
第七章 管理、激励与运营机制
节 灵活有效的人才机制
第二节 激励创造的团队文化
第三节 专业化的市场与广告机制
第三编 动因分析:制度,市场,文化
第八章 政治、经济与制度性动力
节 体育电视的政治性动力
第二节 体育电视的经济性动力
第三节 体育电视的制度性动力
第九章 基础性动力: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
节 竞技体育发展的推动
第二节 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
第十章 广告经营与媒介产业化动力
节 媒体广告经营的推动
第二节 广告主投放行为变化及对节目变迁的影响
第十一章 文化动力:受众特征与趣味、认同的变迁
节 体育电视受众特征及收视趣味的变迁
第二节 体育电视节目中的受众认同
第四编 产业分析:竞争,路径,趋势
第十二章 SCP视角下的产业竞争分析
节 收视和广告份额决定了体育电视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广告经营目标与赛事版权竞争的依存关系
第三节 广告竞争的差异策略引发不同后果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突破在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现
第十三章 结论:我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
节 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概述
第二节 多重动力的历史交织
第三节 产业变迁的“路径依赖”
第四节 后奥运问题与产业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沈华柱,江西湖口人,博士,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先后于江西师大、南昌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获汉语言文学学士、比较文学硕士、广告学博士学位。1997年来,在媒体、广告、品牌、营销及咨询领域有着十五年以上丰富、高端专业实践经验。并曾在《九江日报》、《中国改革报》从事多年新闻报道工作,2002年初进入中央电视台广告部负责品牌管理、宣传推广工作,2005年始转任CCTV北京未来广告公司副总经理,先后负责CCTV-5、CCTV-8全频道广告经营;2011年任职上市公司亿利资源集团品牌总监,曾获中国具影响力十大营销策划人等荣誉称号。2012年后投身广告教育,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教师、品牌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先后主持和参与多个重要课题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专业文章数十万字,出版《对话的妙悟》、《体育营销》等专著。
文摘
序言
导论
一 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 相关研究文献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历史分期
编 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形成过程
章 开创与挫折:中国体育电视的前20年(1958-1978)
节 1958-1966:开创期与群众体育
第二节 1966-1978:挫折期与政治挂帅
第三节 开创期与挫折期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振兴与腾飞:追赶世界的步伐(1978-1994)
节 1978-1986:在民族一国家旗帜下的激荡
第二节 1986-1990:北京亚运前的迅速增长
第三节 1990-1994:专业化的追赶
第四节 振兴与腾飞期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产业与创新:中国体育电视的市场繁荣期(1994-2011)
节 足球节目与产业化起步
第二节 创新平台:体育专业频道
第三节 大赛报道与专业实力进步
第四节 产业繁荣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四章 高潮与:走向北京奥运与国际化(2001-2008)
节 2001-2005:世纪初的体育电视发展高潮
第二节 2005-2008:跨越的北京奥运报道周期
第三节 北京奥运期间:无与伦比的奥运报道
第四节 竞争与联合:地方台体育节目的多元化发展
第五节 北京奥运周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二编 专业分析:节目,频道,管理
第五章 体育电视节目生产的专业化发展策略
节 体育新闻:专业化打造观众忠诚度
第二节 专题栏目:从精品化到品牌化、产业化
第三节 赛事节目:从技术、包装到理念的突破
第六章 频道专业化:机构、品牌与技术
节 CCTV-5体育频道的发展由来
第二节 体育频道的机构和人才
第三节 品牌化目标下体育频道编排与包装的发展
第四节 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
第七章 管理、激励与运营机制
节 灵活有效的人才机制
第二节 激励创造的团队文化
第三节 专业化的市场与广告机制
第三编 动因分析:制度,市场,文化
第八章 政治、经济与制度性动力
节 体育电视的政治性动力
第二节 体育电视的经济性动力
第三节 体育电视的制度性动力
第九章 基础性动力: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
节 竞技体育发展的推动
第二节 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
第十章 广告经营与媒介产业化动力
节 媒体广告经营的推动
第二节 广告主投放行为变化及对节目变迁的影响
第十一章 文化动力:受众特征与趣味、认同的变迁
节 体育电视受众特征及收视趣味的变迁
第二节 体育电视节目中的受众认同
第四编 产业分析:竞争,路径,趋势
第十二章 SCP视角下的产业竞争分析
节 收视和广告份额决定了体育电视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广告经营目标与赛事版权竞争的依存关系
第三节 广告竞争的差异策略引发不同后果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突破在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现
第十三章 结论:我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
节 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概述
第二节 多重动力的历史交织
第三节 产业变迁的“路径依赖”
第四节 后奥运问题与产业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
说实话,在翻开沈华柱的《满58包邮 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之前,我对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了解可谓是知之甚少,甚至有些浅薄。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点一点地为我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我被作者对产业发展历史的梳理所震撼,从最初的单一路线到如今的多元化竞争,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谈到市场化改革对体育电视带来的巨大冲击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变革的风云变幻。书中对于版权价值、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体育明星的商业价值等方面的分析,都非常到位,让我对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体育电视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价值的创造者和资源的整合者。这本书的逻辑性很强,层层递进,将复杂的产业问题条理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非常值得细细品读。
评分读完沈华柱的《满58包邮 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我真是感慨万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电视产业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这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行业背后错综复杂的逻辑和脉络。从这本书中,我深刻理解了“发展与动因”这个主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无数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旁征博引,将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萌芽、成长、转型等各个阶段的特征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早期体育节目引进和本土化改造的章节所吸引,那种探索和试错的过程,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和韧性。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产业的兴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的结晶。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也很是流畅,虽然是学术研究,但并不枯燥乏味,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案例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认知水平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对于这个领域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对于沈华柱教授的《满58包邮 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我必须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迪远超我的预期。我一直以为体育电视产业就是一个简单的播放体育赛事、赚取广告费的模式,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深入剖析了政策法规、市场需求、技术革新、资本运作、媒体融合等多种“动因”,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独特格局。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内容为王”与“渠道为辅”之间动态平衡的探讨,以及对新兴媒体平台如何重塑传统体育传播方式的分析。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不容置疑,但同时又保持了相当的可读性,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益匪浅。它促使我去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体育电视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在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同时,又能承担起传播体育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读完此书,我仿佛置身于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宏大叙事之中,感受着它的脉搏,也看到了它未来的无限可能。
评分我一直认为,体育电视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领域,但沈华柱的《满58包邮 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却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更加深沉和复杂的一面。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政策导向到市场驱动,再到技术革命,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逻辑和特点。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媒体融合”的讨论印象深刻,它让我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体育电视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孕育着巨大的转型机遇。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多元,既有宏观的政策解读,也有微观的市场案例,使得论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它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奥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有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也对它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沈华柱的《满58包邮 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是一部让我耳目一新的著作。以往我对体育电视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观看赛事本身,而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产业的幕后,揭示了其背后驱动发展的深层动力。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经济分析、产业组织理论与传播学视角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研究框架。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内容IP的价值挖掘”和“用户社群的构建”等章节,这些讨论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些体育赛事能够成为“爆款”,而另一些却难以引起关注;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一些体育频道能够持续盈利,而另一些则举步维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简洁有力,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这个行业进行更深入思考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