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练习与测试(第2版)

乐理--练习与测试(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洪涛 编
图书标签:
  • 乐理
  • 音乐理论
  • 音乐学习
  • 练习题
  • 测试题
  • 高等教育
  • 音乐教育
  • 音乐基础
  • 和声
  • 视唱练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锦瑭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大学
ISBN:9787561482711
商品编码:29808224352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乐理--练习与测试(第2版)
  • 作者:编者:曹洪涛
  • 定价:43
  • 出版社:四川大学
  • ISBN号:978756148271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3-01
  • 印刷时间:2018-05-01
  • 版次:2
  • 印次:5
  • 开本:
  • 页数:218

音乐理论深度探索与实践指南 书名: 音乐的语言:结构、和声与形式的精妙构建(暂定) 主题定位: 本书旨在为音乐学习者、演奏者以及对音乐创作有浓厚兴趣的人士,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极富实践性的音乐理论知识体系。它超越了基础的音高和节奏概念,深入剖析西方音乐体系(尤其是浪漫主义及以前的经典时期)在和声进行、复调织体、曲式结构以及音色运用上的核心原理与发展脉络。本书特别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演奏、创作之间的桥梁搭建,力求让读者不仅“知道”理论,更能“运用”理论。 --- 第一部分:基础重构与和声的逻辑(约400字) 本部分致力于为读者打下坚实而精确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和声学的核心概念。 第一章:音高系统的精确解构 本书从十二平均律的物理学基础出发,严谨地探讨了纯律与平均律的差异及其在历史上的演变。详细分析了调式(大调、小调、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的音响特性、功能定位及指法转换的实用技巧。强调音程关系的听觉辨识训练,而非仅仅依赖视觉记忆。 第二章:和声功能与三和弦的构建 深入探讨了三和弦的构成法、转位及其在功能和声中的角色(主和弦T、属和弦D、下属和弦S)。我们详细剖析了和声连接中的导向性、解决倾向性,并首次引入了“和声驱动力”的概念,解释为何特定的和弦进行听起来“自然”或“紧张”。 第三章:七和弦的色彩与张力 七和弦是增加音乐色彩和复杂性的关键。本章聚焦于属七和弦的严格解决规则、不同的导向性七和弦(如减七和弦、增三和弦)的替代性用法,以及如何利用七和弦的色彩来烘托特定情绪。同时,会探讨巴洛克时期对七和弦的早期应用范例。 第四章:非功能性音响的探索 超越传统调性,本章介绍了“非和声音”的分类(如经过音、邻音、倚留音、固定音型)及其在旋律织体中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习者理解,即便是看似“出格”的音符,在结构上也有其明确的逻辑支撑。 --- 第二部分:复调艺术与织体分析(约450字) 本部分将焦点从垂直的“和声堆叠”转向水平的“旋律交织”,深入研究复调音乐的技法。 第五章:对位法的基本原则与训练 本书将对位法视为音乐的“骨架搭建术”。详尽阐述了第一、第二、第三对位法(严格对位)的规则,着重于音程的禁止性处理、节奏的独立性维护以及旋律线的流畅性。内容将严格遵循历史实践,辅以大量巴赫二部、三部创意曲的简化片段进行分析。 第六章:卡农与赋格的结构逻辑 重点解析卡农的模仿原理(如反向、增值、减值)以及赋格曲的复杂结构——呈示部、中段、再现部的逻辑划分。本书不会停留在对赋格主题的简单识别,而是深入探讨主导声部与伴奏声部之间的权力转移和主题的变形处理(如扩展、收缩、插入)。 第七章:织体分析:从单音到管弦乐 本章探讨了不同时代对织体厚度的偏好。分析了单音音乐、主调音乐(旋律与伴奏)、复调音乐(对等旋律)以及混合织体(如奏鸣曲中常见的主导/支撑结构)的特点。实践环节将引导读者分析一部奏鸣曲的呈示部,如何通过织体密度的变化来体现主题间的对比。 --- 第三部分:宏大叙事:曲式与结构(约400字) 本部分聚焦于音乐作品的“蓝图”设计,理解大型作品的布局和张力控制。 第八章:小型曲式的精细解剖 详细分析了三部曲式(ABA)、回旋曲式(Rondo)以及呈示部曲式(Sonata Form的变体)。对于三部曲式,重点区分了“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与“扩大三部曲式”在动机发展上的细微差别。 第九章:奏鸣曲式:结构与戏剧性 奏鸣曲式是理解古典时期音乐的基石。本章将奏鸣曲式视为一种“戏剧冲突”的解决过程。我们不仅分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标准功能,更深入探讨在不同调性关系下,作曲家如何通过转调、副部主题的呈现差异,制造听觉上的期待与满足。 第十章:变奏曲与组曲的内在关联 变奏曲部分将区分主题基础的变奏(如和声基础固定、低音固定)与自由变奏。对于组曲,将分析舞曲的原始节奏特征(如萨拉班德的重音、吉格的切分)如何被古典作曲家提炼和抽象化。 --- 第四部分:调性之外的景观与风格(约250字) 本部分将视野拓展至调性体系的边缘,探讨风格特征的理论支撑。 第十一章:半音化与转向的艺术 系统梳理了模进(Sequence)、远关系转调(如以增三和弦为中介的转调)以及借用和弦在增加色彩深度上的技巧。通过分析舒伯特和肖邦的作品实例,揭示半音化如何增强了乐句的“进行感”而非“停驻感”。 第十二章:音乐风格的理论印记 简要概述了巴洛克、古典、浪漫三大时期的主要理论倾向差异。例如,巴洛克对“力度记号”的依赖性低,主要通过对位密度和速度控制情绪;浪漫主义则高度依赖和声的扩展和速度的自由处理(如速度术语的细微变化)来表达主观情感。 总结与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形成“批判性聆听”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内化为直觉,从而在演奏或创作时,能有意识地选择最能表达内心意图的结构与和声语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乐理--练习与测试(第2版)》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务实的风格。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的质感所吸引,纸张质量似乎比我之前用过的几本教材都要好一些,印刷清晰,字迹工整,这对于需要长时间对着乐谱和理论文字阅读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书的装帧也很结实,感觉非常耐用,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内页的排版也做得不错,理论概念的讲解部分和练习题的分布看起来很有条理,不会显得杂乱无章,这对于我们初学者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细致考量,每完成一个小节的学习,紧接着就有相应的练习来巩固,这种即学即练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硬件”准备得非常充分,为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我认为体现在其丰富的练习模块上。我试做了几页听写和视唱练耳的练习,发现难度设置非常科学。开头的练习相对基础,更多是考察对基本音高和时值的辨认,但随着章节的深入,题目难度陡然增加,开始涉及复杂的调式转换和不协和音程的听辨。更棒的是,练习题的设计不仅仅是机械重复,很多题目都融入了实际的音乐片段,这使得练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更贴近音乐实践本身。对于那些致力于提高演奏和创作能力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实践导向的训练是无可替代的。我发现自己在做完一套关于增减和弦识别的练习后,再去听古典音乐时,对那些“不和谐”或“解决”的和声变化立刻有了更敏锐的捕捉能力。

评分

作为一名自学者,我最看重书籍的自我修正和查漏补缺功能,而这套书的“测试”部分做得非常到位。它不是简单地设置几个选择题,而是包含了大量的自由发挥和分析性写作空间。尤其是在分析曲式结构的测试题中,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指出结构名称,还要简要阐述其功能和逻辑,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另外,书后附带的参考资料部分也十分详尽,对于一些进阶概念的延伸阅读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总而言之,这本书像一位严谨但又耐心的导师,它既能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通过高强度的训练确保你真正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理解。它完全配得上“工具书”这个称号,能够伴随我度过至少好几年的学习旅程。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其详尽且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所折服。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过于学术化,将复杂的概念堆砌在一起,而是采用了非常贴近实际音乐学习的路径。比如,在讲解和声进行时,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规则,而是从最基础的三和弦开始,逐步过渡到七和弦及更复杂的转位,每一步都配有清晰的图例和简短的口头解释(虽然是文字,但能感受到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我特别留意了它处理节奏型变化的部分,作者似乎很懂得初学者的困惑点,用非常巧妙的例子展示了附点音符和休止符在不同拍号下的实际效果,这比单纯背诵定义有效得多。这种教学上的“同理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顺畅,很少出现“卡壳”的情况,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旁边耐心指导。

评分

坦率地说,市面上很多乐理书的理论阐述都显得有些僵硬和脱节,但这本书在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衔接处理得极为出色。它没有孤立地讨论“什么是属七和弦”,而是立即给出了一系列基于属七和弦的典型功能进行练习,并且巧妙地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巴赫、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片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种“理论——实践——分析”的闭环构建,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乐理的动力,因为它让我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规则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构建宏伟音乐大厦的基石。此外,书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大调和小调的关系,或者不同转调方式的区别,都有专门的对比分析,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地方变得豁然开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