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曾国藩家书(函套装 全二册)
定价:335.00元
作者:(清)曾国藩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402069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54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致同治1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应。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育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一尊精神偶像。
目录
上册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与父母亲书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与父亲书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廿九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三日与父亲书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与叔父书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十五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廿一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七日与父亲书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廿四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廿七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初十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初一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十二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廿六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廿六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廿三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与温弟书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廿五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廿六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廿二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六月廿三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廿九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廿九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廿一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廿一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与祖父书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十五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十五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廿四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廿九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初一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五年七月三十日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五年八月廿一日与叔父母书
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十七日与叔父书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与叔父母书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廿九日与父母书
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与父母书
……
下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明清文人书信集》简直是打开了历史的一扇窗户,里面的信件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封关于科举和仕途的往来,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功名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让人感同身受。信札的装帧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触感温润,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书写者的指尖温度。尤其是几位重要文人的信件,他们的思想碰撞、情感抒发,都以一种极其私密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远比那些官方正史来得鲜活真实。比如其中一位江南士子的家书中,详细描述了乡试前夜的心情,那种既紧张又带着几分孤傲的复杂情绪,寥寥数语便勾勒得淋漓尽致。看得出来,编者在选材和考证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每封信件的注释都恰到好处,既没有过度解读,又能帮助现代读者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典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人情往来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细腻的认识。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史书的枯燥叙述。
评分说来惭愧,我原本以为这本关于晚清“开眼看世界”的译介史会有些老生常谈,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聚焦于林则徐、曾国藩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那些早期接触西方科学和政治思想的“边缘知识分子”身上,比如那些在海关工作或在传教士身边担任翻译的中国人。通过分析他们翻译的书籍、撰写的笔记,作者揭示了知识是如何被“挪用”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张力与妥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描述了早期中文译本中,对于“democracy”(民主)一词的多种尝试性翻译,每一种译法背后都折射出当时国人对西方政治制度理解的偏差和努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介于学术研究和大众科普之间,流畅又不失深度,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变革往往是从最不起眼的地方悄然开始的。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上古神话与民族图腾的比较研究,简直是挑战了我对传统叙事的认知。作者采取了一种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跨文化视角,将分散在各地不同民族的创世神话进行横向对比,试图从中找出人类共同的心理原型。书中对“龙”的形象演变进行了长达百页的论述,从早期的蛇形图腾,到后来的神圣威严的象征,每一个阶段的文化意义变迁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这本书的论证方式非常大胆,常常会引用一些非常冷门的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作为佐证,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秘的乐趣。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剥离了神话故事的宗教外衣,将其视为古代社会结构和集体无意识的投射,显得非常冷静而理性。虽然有些章节的理论推导略显晦涩,但整体来说,这本书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神话”这一概念的理解,让我明白,我们今天的一切文化习惯,可能都深深地根植于那些古老的、看似荒诞的故事之中。
评分这本精装版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鉴赏》简直可以作为案头必备的“镇宅之宝”。我一直对苏州园林情有独钟,但这本图册级的书籍,将园林的审美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不只是提供了精美的照片,更重要的是,每一处景点的布局、每一块太湖石的摆放、每一棵树的选取,都有详尽的图解和设计思路分析。比如,它用三维剖面图的方式展示了亭台楼阁的结构力学与光影变化的关系,这一点是普通摄影图册无法企及的。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虚实相生”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通过对比不同园林中“空地”与“实体建筑”的比例运用,直观地展示了中国人在有限空间内追求无限意境的哲学智慧。这本书的印刷质量达到了顶尖水准,色彩还原度极高,尤其是对苔藓的绿色和木材的纹理表现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闻到园林中湿润的泥土气息。虽然价格稍贵,但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传统建筑或园林艺术的人来说,这笔投资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这本关于宋代理学思潮的专著,真是大开眼界。作者以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梳理了朱熹、陆九渊等几位大儒在“心学”与“理学”分野上的微妙差异和深刻联系。全书的逻辑链条设置得极其精妙,从本体论的探讨过渡到实践论的论述,层层递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养。书中的大量引文和注释,都精确地指向了原始典籍的出处,这对于需要做深入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不过,坦白说,这本书的门槛不低,对于没有一定哲学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我花了近两周时间才啃完关于“格物致知”的那一章,感触颇深,它不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被拆解成了具体的方法论来审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复杂的思想概念“通俗化”,而是忠实地呈现了那个时代思想交锋的复杂性与深刻性。装帧设计上,虽然是学术著作,但采用了偏冷的色调和简洁的字体,阅读起来竟有一种庄严肃穆的美感,非常适合静心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