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会典·康熙朝(全四册) 9787550625082

大清会典·康熙朝(全四册) 978755062508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桑阿著 杨一凡 宋北平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康熙朝
  • 会典
  • 史料
  • 古籍
  • 历史
  • 清朝
  • 文献
  • 参考书
  • 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5082
商品编码:2981228236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大清会典·康熙朝(全四册) 作者 伊桑阿著 杨一凡 宋北平
定价 480.00元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 9787550625082 出版日期 2017-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大清会典·康熙朝(全四册)》 是一部不包含具体历史事件叙述,而是聚焦于清代康熙时期国家典章制度的宏大史籍。它并非一本描绘宫廷秘闻、战场硝烟或文人逸事的读物,而是一部系统梳理和记录康熙皇帝治下,整个国家机器如何运转的“说明书”和“设计图”。 这部巨著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制度性与规范性。它详尽记录了康熙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司法、行政管理等各个层面的制度设计、法规条文、官职设置、任免流程、财政收支、税赋征收、土地分配、军事编制、科举考试、礼仪规范、宗法制度、司法审判等等。读者通过阅读,能够清晰地了解康熙时期中央集权如何得到巩固,皇权如何通过制度得到强化,国家机器如何高效运转,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与协作机制。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窥视清朝国家治理体系的窗口,深入理解当时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 其次,康熙朝作为清朝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其典章制度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意义。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且卓有成效的君主。他继承了前朝的制度,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革新与完善。例如,在中央机构方面,他进一步完善了军机处(虽然其正式设立在雍正朝,但康熙朝已孕育雏形并发挥重要作用)、南书房等机构,加强了对政务的集约化管理。在地方治理方面,他强化了督抚制度,并对财政、赋税进行了改革,以适应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在军事上,他平定了三藩之乱,巩固了边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更为系统化的军事管理和军队编制。这些制度的建立与运行,为后来的雍正、乾隆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大清会典·康熙朝》不仅是康熙朝的记录,更是理解清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由强盛走向辉煌的关键时期制度演变的基石。 第三,该书的编纂体例本身也极具研究价值。历代《会典》的编纂,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体现了统治者对于国家制度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与传承。康熙朝《会典》的编纂,遵循了严谨的学术规范,对前代《会典》进行修订,并吸收了康熙朝新增和修改的制度。其条目清晰,分类合理,语言准确,力求客观地呈现国家制度的方方面面。这种体例的延续与发展,本身也构成了中国古代行政史、制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宏观上看,《大清会典·康熙朝》是研究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重要文献,尤其对于理解清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系、经济政策、法律体系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它揭示了康熙皇帝如何通过一套精密的制度设计,来维系一个庞大帝国的稳定与发展。例如,在行政管理方面,它会详细列出中央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具体职能、下属机构、官员品级、任免程序、奏折制度、会议制度等。在财政方面,它会梳理全国的税赋种类、税率、征收方式、财政收入与支出等,让读者了解康熙朝的财政状况和经济政策的侧重点。在军事方面,它会记录八旗、绿营的编制、训练、调动、军饷发放等,以及边疆的军事布防策略。在司法方面,它会阐述刑律条文、诉讼程序、审判流程、刑罚种类等,展现康熙朝的法律体系。 具体而言,这部典籍的内容广泛而深入。 政治制度部分: 详细记录了中央各部院的职掌、官员的品级与职责、奏事与议政的规章、选官任官的程序、监察制度的设置、与地方督抚的权责划分等。它展现了康熙时期中央集权如何通过严密的制度得到强化,皇权如何通过官僚体系得到执行。例如,关于“吏部”的记载,会详述其在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升降、退休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关于“户部”的记载,则会梳理国家财政的收支、赋税的种类与征收、钱粮的管理等。 经济与财政部分: 涵盖了康熙朝的赋税制度(如地丁银的推行及其影响)、田赋、盐课、关税、矿税等各项收入来源,以及国家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管理政策。它会详细描述国家财政的收支构成,以及如何通过财政制度来支撑国家的运转和发展。例如,关于“赋役”的记载,会细致到不同地区、不同人口等级的赋税负担,以及征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规章制度。 军事制度部分: 记录了八旗、绿营的组织结构、兵员编制、军令、操练、军器制造、军饷发放、边疆的军事部署与防御体系。它能够让读者了解康熙朝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如何构建和维持的。例如,关于“兵部”的记载,会深入到不同军种的编制、装备、训练方法、战役指挥的基本原则等。 法律与司法部分: 阐述了康熙朝的法律条文(如《大清律例》的修订与适用)、刑事诉讼程序、民事纠纷的处理、司法机构的设置与运作、刑罚的种类与执行等。它展现了当时国家的法律体系如何维护社会秩序。例如,关于“刑部”的记载,会列举各种罪名、量刑标准、审判流程,以及如何处理冤假错案等。 礼仪与文化教育部分: 记录了国家祭祀、朝会、庆典等各类礼仪制度,以及科举制度、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编纂等方面的规定。它体现了康熙朝在维护统治秩序、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方面的努力。例如,关于“礼部”的记载,会细致到祭天、祭祖、册封、接待外使等各项礼仪的细节;关于“国子监”的记载,则会详述当时的教育体系、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 其他方面: 还包括对官营手工业(如织造、瓷器、兵器等)的管理、邮传系统(驿站)的运营、水利工程的规划与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政策、对外交流(朝贡贸易、使节往来)的制度安排等等。 总而言之,《大清会典·康熙朝(全四册)》并非一本故事书,而是一部严肃的、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如同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为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这部典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康熙朝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理解清朝的国家机器是如何运转的,理解一个强大的王朝是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来维系和发展的。它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直接触及制度的肌理,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其客观性、系统性、全面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近乎“显微镜”般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审视一个古代王朝的骨骼与血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那种老式印刷特有的油墨香气,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时代。虽然我还没能完全啃完,但翻阅的那些零星章节,尤其是那些关于朝廷规章制度的细致描述,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古代官场生存指南”。里面对于各个部门的职权划分、奏折的呈递流程、乃至官员服饰的讲究,都写得一丝不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严谨。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军机处”运作的那一部分,它不仅仅是记录制度,更像是揭示了康熙盛世背后那套精密运转的行政机器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来的,读起来非常有启发性,远超教科书上的泛泛之谈,感觉像是拿到了皇帝的内部工作手册。这种原汁原味的感觉,是现代出版物很难模仿出来的,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我最近迷上研究清代宫廷的日常管理细节,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本以为这种“会典”类型的书籍会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生僻的官职和繁复的法律条文,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的生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法令,而是通过成文的规范,勾勒出了一个庞大帝国的治理脉络。比如,书中对于地方税收上缴的层级和时间节点的规定,清晰地展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力度是如何体现的,这对于理解当时经济命脉的流向至关重要。我常常需要对照着地图册来看,想象着那些文书是如何穿梭于各个驿站,最终汇集到京师的权力中心。这种跨时空的代入感,是其他描述性历史书籍难以提供的,它提供的不是故事,而是制度的骨架,让人对“治国”二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户部”和“工部”的职权划分,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的调配和重大工程的实施效率。读到关于漕运和水利工程管理的条文时,我简直惊叹于清朝庞大官僚体系对资源流动的掌控能力。书中对粮食储备的最低要求、对河工官员的考核标准,都写得异常具体,简直是一份详细的古代项目管理手册。尽管我们知道历史的执行层面总有偏差,但这些制度文本本身,无疑是研究中国古代大型国家治理体系如何应对复杂地理环境和人口压力的绝佳案例。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忍不住想,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条件下,他们是如何确保这些规定能够跨越万里疆域得到有效贯彻的?这套书提供的是框架,而解读这个框架背后的管理哲学,才是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确实需要一些历史背景知识储备才能跟上它的节奏。但一旦适应了那种官方、冷静的叙事风格,它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就显现出来了。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它对“礼仪”部分的处理,那不仅仅是简单的客套话,而是权力层级最直接的物化体现。从皇帝的接见顺序,到祭祀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确到秒、精确到人,这让我深刻理解了“礼”在古代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它比法律更具约束力,因为它关乎体面和合法性。我花了很大力气去梳理其中关于“升迁黜陟”的条例,试图从中找出某种规律,虽然发现的更多是人治色彩下的弹性空间,但这些规范本身就是研究当时官僚集团行为模式的宝贵材料。对于严肃的清史研究者来说,这四册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是太“正经”了,那种竖排、繁体印刷,读起来需要全程集中精神,少了些许现代阅读的轻松感,却多了一份对先贤劳动的敬畏。我个人偏爱其中关于“翰林院”职能的记载,那帮被誉为“清流”的精英们,他们的日常工作内容,包括典籍的整理校对、皇帝谕旨的起草润色,都体现了一种对文字的极度尊重。每一次的起草都需要经过多人审阅,生怕一个措辞失当而引发政治风波,这种战战兢兢的态度,侧面反映了康熙朝对文字舆论控制的精细化程度。这本书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是用来“参”的,你得带着批判和探究的精神去阅读,去挖掘那些字里行间未明说的权力博弈和文化心理,感觉自己像个古代的编修官,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寻找蛛丝马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