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崇文集二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精装)
:58.00元
作者:中央文史研究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4-09-01
ISBN:97871010424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所选以文史论著的文章为主,兼收其他文献著述及录文史专著的重要章节或序跋。
所选作品,按作者生年为序。
所选著作。原有句读或标点者一般保持原貌,不加改变;原著没有句读或标点者由编者拟加标点。
作者简历附注于每篇文章之后。
目录
重刊营造法式三山簃学诗浅说
读汉杂识(节录)
前邮传部尚书陈公玉苍事略
《思痛轩诗存》育
《思痛轩诗存》序
书赵智庵
写字学纲要
宝晋斋帖要
唐颜真卿《述张旭笔法十二意》释义
《贵州碑传集》序
枢曹追忆
诗学通论
鲁迅先生九周年祭
桃花源记旁证
“五四”运动亲历记
文艺作品的鉴赏
水省人物论赞(节录)
左宦漫录
魏晋之经学
新文化运动
两世情深,一阕惊天
戏曲舞台布景与民族传统绘画
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成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纪念徐悲鸿先生
读《论语》献疑
附:试论《郑注论语》一则的牵强附会
论欧阳修词
写在《唐宋词选析》之前
悠久绚烂的中国壁画艺术
在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上的讲演
楚瑟漆画小记
德龄、容龄所著书中的史实错误
燕都人物摭忆
郁达夫盖棺论定的晚期
追忆为李大钊烈士书写碑文
《魏晋学术思想史》摘录
论国画创新
屠格涅夫及其作品
脉诊实践及理论举要
试论“移步而不换形”
——关于京剧表演艺术的规律问题
我为什么要提倡写格律诗
——中央文史研究馆诗词书画研讨会发言稿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对这种“选集”性质的书籍总是抱持着一种谨慎的好奇。精装版本的确赏心悦目,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露出一种内敛的庄重感,适合放在书房里作为镇馆之宝。然而,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份沉淀感。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了各位前辈的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能窥见他们的人生哲学和治学态度。我尤其关注那些看似闲笔,实则蕴含深意的随笔或回忆录部分。那些时代特有的语境和表达方式,往往能折射出比宏大叙事更丰富的人性光辉与历史侧影。倘若能读到一些关于他们青年时期如何投身学术、如何面对学术低谷的只言片语,那将比任何一篇严谨的论文都更具感染力。我想象着,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慢慢品读这些历经岁月打磨的文字,那种与智者对话的体验,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定群体,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如何坚守其文人操守的。
评分这套书名让我联想到一种庄严的历史责任感。“崇文”二字,本身就包含着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与推崇。作为一名热衷于严肃阅读的读者,我更看重的是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学术严谨性,而非哗众取宠的技巧。我希望在这本选集中,能找到那种“铁肩担道义”的文字力量。它不一定需要使用多么华丽的辞藻,但其内核必须是坚实的、经得起时间淘洗的。比如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些身居高位的学者是如何理解和捍卫的?他们的论述是否能为我们这些后学者指明方向,避免在盲目追赶潮流中迷失自我?我尤其好奇,在他们多年的研究生涯中,有没有对某些长期被忽视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发掘和深入阐释的篇章。如果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对“文化本真”的坚守,那这份阅读体验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它代表了一种不随波逐流的文化脊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评分这部书名里带着“崇文”二字的集子,初翻时便让人心头一凛,仿佛能嗅到一股饱经风霜的墨香。我向来偏爱那些能沉淀时代脉搏的文字,而非昙花一现的流行。这本精装本的重量,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实在感,预示着里面收录的作品绝非轻飘飘的口水话。我期待从中看到老一辈学者们对国家文化命脉的深刻洞察,他们或许亲历了风云变幻的年代,其笔下的论述定然少了一份书斋气的空泛,多了一份入世的沧桑与智慧。特别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个身份标签,让人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些在国家智库中潜心耕耘,言之有物的大家。我希望看到他们如何以史为鉴,对当下的一些现象做出既有高度又接地气的评判。比如,关于传统艺术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或者在信息爆炸的洪流中,如何保持文化定力等方面,如果能有真知灼见,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那种沉甸甸的、字斟句酌的文字,才是真正能滋养心灵的甘泉,而不是转瞬即逝的快餐文化。我屏息以待,想探寻这些文坛耆宿的深邃思辨。
评分入手这本书,首先被它的装帧工艺所折服。书脊挺括,纸张的选用也很有分寸,阅读起来手感舒适,没有廉价印刷品的油腻感。对于这种汇集了多位重量级人物作品的文选,最怕的就是内容编排上的芜杂无序,让人抓不到重点。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清晰的脉络,或者是以时间为序,或者是以主题分类,让读者能够顺理成章地进入不同学者的思想领域。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种跨越学科壁垒的对话。比如,一位研究古典诗词的大家,是否会对现代社会治理结构提出犀利的批评?又或者,一位专攻历史的学者,是否会以史学的视角去审视当下的文化生态?这种思想的碰撞,才是“文选”的精髓所在。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各自的代表作,那就失去了“集”的意义,变成了简单的作品堆砌。我热切盼望,这本精装本能体现出一种整体的、协调的审美和学术指向性,让每一篇选文都能在整体中找到其独特而重要的位置,而不是成为孤立的岛屿。
评分从包装的质感来看,这本精装书显然是下了成本的,这多少也反映了对其内容的重视程度。我个人对文史类选集有个习惯性的挑剔,那就是作者群体间的差异性是否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央文史研究馆汇聚的想必是各领域的翘楚,我深切期待能看到文、史、哲等不同学科背景下的思维范式如何交融。例如,一位侧重于文献考据的学者,其分析问题的方式必然与一位擅长宏观历史建构的学者截然不同。这种方法论上的差异,在同一本书中并置呈现,恰恰能极大地拓宽读者的视野。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千人一面的论调,而是百花齐放的观点,甚至是温和的争鸣。只有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激发出新的火花,让古老的学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高质量的“思想快照”,记录了这一代文化精英在关键议题上的集体智慧结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