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桑巴特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
  • 经济
  • 美国历史
  • 社会主义
  • 社会思潮
  • 政治经济学
  • 历史
  • 社会学
  • 公共政策
  • 冷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启东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3132
商品编码:29811732237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
作者: (德)桑巴特 开本:
YJ: 39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4-03
书号: 9787509753132 印刷时间: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维尔纳 桑巴特(Werner Sombart,1863~1941),德国ZM社会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1888年,桑巴特获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890年起,他先后任教于布雷斯劳大学、柏林商业学院以及柏林大学。在布雷斯劳大学任教期间,桑巴特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桑巴特著述甚丰,他一共撰写了二十多部著作,大部分已成为经典并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流传。目前已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桑巴特作品包括:《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SC与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德意志社会主义》等。
精彩导读   桑巴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缺失。中国出版界对他的作品的少量译介与他在西方学术界享有的大名气相比是很不相称的。Z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SC与资本主义》,促进了对桑巴特作品的译介,是可喜的。然而,值得中国学界介绍的桑巴特的著作还有很多,《SC与资本主义》的出版只是开了一个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本书——《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翻译出版将是这场并不算长的接力跑中的D二棒,希望它的译介不仅促进大家对“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思考和认识,而且促进中国学人对桑巴特本人的了解,以便可以更好地实行“拿来主义”。
  德国思想家维尔纳 桑巴特(Werner Sombart)生于1863年,卒于1941年。他比他后来的同事兼思想论敌马克斯 韦伯(Max Weber)大一岁。桑巴特青年时代求学于比萨大学和柏林大学,并于1888年取得柏林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1888年到1890年间,他在不莱梅商会做商务代表。之后,他得到了布雷斯劳大学经济学特别教授的教职(这是一个比教授低而比讲师高的职位)。与其他一些德国大学相比,那时的布雷斯劳大学在学术上可以说是一潭死水。但J是在这里,桑巴特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他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不为布雷斯劳大学一些人所喜欢的政治倾向,他在那里一直待了15年还未提升到教授一职,尽管在此期间他著述颇丰。1906年,在完成《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一书后不久,他离开了布雷斯劳大学,来到柏林商业大学,并在那里D一次获得了教授的职位。1917年,54岁的桑巴特得到了柏林大学的教授职位。1931年他成为荣誉退休教授,结束了正式的学术生涯。
  桑巴特一生著述甚丰,思想多变。他一共撰写了20多本著作,其中的部分作品已经成为经典,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经常为人们提到和引用的有《资产阶级》(1915年英文版译名为《资本主义的精华》)、《无产阶级》、《19世纪的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该书1896年D一版出版以后,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随后多次修订再版,并已被翻译为17种文字出版)、《SC与资本主义》、《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现代资本主义》、《19世纪的德国经济》(1903年英文版译名为《19世纪德国的经济发展》)、《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战争与资本主义》、《商人与英雄》,等等。此外,桑巴特还发表了众多的学术论文和专题研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产思想家。
目录

译者前言
导 论
  一 资本主义在美国
  二 社会主义在美国
D一章 工人的政治地位
  一 政治与种族
  二 政治机器
  三 两大党的垄断
  四 所有D三党的失败
  五 执政党的内在本质
  六 美国工人在国家中的地位
D二章 工人的经济状况
  一 概况
  二 美国和欧洲工人的货币收入
  三 美国和德国的生活费用
  四 工人怎样生活
  五 生活水平与意识形态
D三章 工人的社会地位
  一 美国公共生活的民主方式
  二 雇主与工人
  三 工人们逃往自由
杂志名称缩写
参考文献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书名: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 内容简介 美国,这个以自由、民主和资本主义为基石的国家,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始终未能像欧洲众多国家那样,拥抱并实践广泛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这并非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根植于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结构,以及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所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深入剖析了导致美国社会主义发展受阻的根本原因,旨在揭示美国政治经济图景的独特性,并为理解西方现代政治变迁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一、历史的沉淀:根植于建国理念与早期发展 美国社会对社会主义的天然疏离,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建国伊始所秉持的理念。独立战争的胜利,确立了以个人自由、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和有限政府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开国元勋们对政治权力的极度警惕,以及对集体主义潜在威胁的担忧,为后来的政治发展定下了基调。虽然早期美国也存在着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但主流的解决方案更倾向于通过个人奋斗、市场经济和慈善来解决,而非系统性的社会改革。 随后,美国的工业化进程,虽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技术进步,但也伴随着残酷的剥削和贫富悬殊。然而,即便是工人阶级运动,也未能像欧洲那样形成强大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政党。这与美国土地的广袤、西部边疆的开放、以及“美国梦”的普适性叙事不无关系。边疆为一部分不满的工人提供了“逃离”的可能,而“美国梦”则强化了个人奋斗致富的信念,使得阶级意识的觉醒相对困难。 二、文化土壤:个人主义的强大渗透 美国文化深信个人主义的力量,强调自给自足、独立自主和个人成就。这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烙印在美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并塑造了其政治和社会认同。社会主义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社会团结和国家干预,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冲突。美国人普遍倾向于相信,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而过度的政府干预则会被视为对个人自由的侵犯,是对个体能动性的削弱。 “个人责任”是美国社会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无论是经济困境还是社会问题,人们首先被教育要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不是将责任推卸给外部的社会结构或政府。这种文化使得社会主义提出的“集体责任”和“社会保障”的概念,在接受度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政治制度:联邦制、两党制与利益集团的制衡 美国独特的政治制度,也是阻碍社会主义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 联邦制: 权力分散的联邦制使得州与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方面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导致了政策的碎片化,也使得全国性的、系统性的社会主义改革难以推行。每一个州都有其自身的政治生态和民情,这使得统一的社会主义议程面临巨大的挑战。 两党制: 长期以来,美国政治由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政党主导。这两个政党虽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但都基本接受资本主义的基本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借鉴和妥协。尽管民主党在历史上吸收了一些左翼的理念,并推动了福利国家的部分建设,但其整体上仍然是温和的中间派政党,并未真正走向社会主义。共和党则更加坚守自由市场和保守主义原则。这种两党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更激进的政治力量的生存空间,使得“社会主义”成为一个在主流政治话语中往往被妖魔化和回避的标签。 强大的利益集团: 美国是一个充满各种利益集团的社会。企业、工会、行业协会等都在政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利益集团往往会动用其资源来影响政策制定,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强大的企业集团和商业利益,尤其倾向于游说反对任何可能损害其利润的社会主义政策,例如国有化、高税收或严格的劳工法规。 选票的碎片化与“选票的策略性投票”: 美国的选举制度,特别是初选制度,往往使得选民在选择候选人时面临多重考虑。任何试图走极端路线的政党,都难以获得足够广泛的支持。同时,选民在面对有限的选择时,往往会进行“选票的策略性投票”,即选择一个“不那么坏”的候选人,而非真正代表自己理想的候选人。 四、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的适应性与“被驯服的”市场经济 尽管资本主义在美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它并非一成不变的“纯粹”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中,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以应对社会矛盾和挑战。 新政与福利国家的奠基: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迫使罗斯福政府推行了“新政”。新政中的一系列措施,如社会保障体系、最低工资法、工会保护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也为美国福利国家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些改革虽然并非社会主义,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部分社会福利的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驯服”了资本主义的野蛮生长。 冷战的意识形态压力: 冷战时期,美国将社会主义(尤其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视为其主要意识形态对手。这种长期的意识形态对抗,使得任何与“社会主义”沾边的思想或政策,都会被贴上“危险”的标签,并可能面临强大的政治和舆论压力。这种“反共”的氛围,极大地限制了社会主义思想在美国的传播和发展。 市场经济的强大韧性与创新: 美国的市场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它能够不断产生新的财富和机遇,吸引着全球的资本和人才。这种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美国梦”的吸引力,使得许多人对现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改变持怀疑态度。 五、社会心理:对“政府万能”的警惕与对“阶级斗争”的排斥 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着对“政府万能”的警惕心理。受到启蒙思想和建国理念的影响,美国人对强大的中央政府抱有天然的不信任感。他们更倾向于相信个体和地方社区的力量,对大规模的、由国家主导的社会工程抱有怀疑。 此外,美国社会对“阶级斗争”的观念并不像欧洲那样根深蒂固。虽然存在着贫富差距,但许多美国人更愿意将其归因于个人能力、机遇或市场波动,而非系统性的阶级压迫。这种对阶级概念的淡化,也削弱了社会主义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 结语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非指向一个绝对的“没有”,而是要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在美国没有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能够主导政治格局的力量。本书通过对美国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结构以及社会心理的深入剖析,试图揭示这一复杂现象背后的多重原因。它不是简单地否定社会主义在美国的可能性,而是提供一种理解美国特殊性的框架,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认识这个国家独特的政治经济发展路径,以及其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独特定位。理解美国为何没有成为社会主义的土壤,就如同理解为何不同的花朵在不同的土壤中绽放,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文化选择的体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社会主义”在美国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治语境下,都有着相当大的变动和演化。我原以为它只是一个简单的“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标签,但实际上,美国历史上存在过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想,它们有的试图通过合作社和工会来改善工人的处境,有的则致力于在现有资本主义框架内推动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发展。这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些运动的兴衰,以及它们在美国政治和社会结构中留下的印记。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美国工人运动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些为了争取更公平的劳动条件而进行的艰苦斗争,以及它们最终未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统一的政治力量,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是否“有”或“没有”某种主义,不能简单地看它是否喊出了某个口号,而是要深入考察其社会运动、思想流派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相互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很吸引人,让人忍不住去思考“为什么”。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出无数种可能的解释,从历史的偶然性到文化的独特性,再到经济制度的内在逻辑。我想,美国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摇篮,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个人主义、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推崇之上。这种意识形态深深地根植于美国人的集体记忆和社会结构中,塑造了他们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强调集体利益、平等和国家干预的思潮,在美国的土壤上似乎总是难以生根发芽,即便偶尔出现,也常常被贴上“激进”、“非美国”的标签,并在政治光谱中被边缘化。我一直对这种现象感到好奇,想知道究竟是哪些深层次的原因,使得美国与欧洲许多国家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方向。或许,美国独特的移民历史、西部拓荒的精神,以及对“美国梦”的执着追求,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本书,我期望能为我揭示这些谜团,让我对美国的社会政治发展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和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来理解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它并没有简单地将“社会主义”视为一个固定不变的意识形态,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美国社会中各种力量——从工会到企业、从政治家到知识分子——的互动关系的细致描绘。它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走向,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各种复杂力量博弈的结果。这本书对于那些对美国社会和政治制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必读之作。它不仅解答了我关于“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疑问,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变迁和意识形态演变的深刻视角,让我对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也能有更开阔的视野。

评分

对于本书探讨的“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这一话题,我个人认为,历史的偶然性确实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比如,在社会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美国恰好经历了其高速的工业化和经济扩张,这使得其社会矛盾在某种程度上被经济增长所掩盖,或者说,人们更容易将贫富差距的产生归结为个人能力和运气的问题,而非制度本身的缺陷。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许多错失的机会和分裂的内部因素。如果说一些欧洲国家能够成功地建立起福利国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力量,形成有效的政治联盟。而在美国,似乎这种凝聚力始终难以形成,各种社会改革的呼声,往往被内耗和政治操弄所消解。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非线性,以及不同国家在面对相似挑战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来审视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我一直觉得,在讨论美国的“社会主义缺失”时,往往忽略了美国政治体系本身的复杂性和韧性。书中提到,两党制的结构、强大的利益集团影响力,以及选举制度的固有特点,都使得激进的政治变革难以发生,即便是有一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诉求,也往往在党派斗争和政策妥协中被稀释。另外,书中对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和“机会均等”这两个概念的深入探讨,让我豁然开朗。美国人对个人奋斗的推崇,以及对“靠自己就能成功”的信念,似乎天然地排斥了对集体主义和国家干预的过度依赖。这种文化基因,加上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共同塑造了美国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回答“为什么没有”,而是细致地展现了“为什么在特定条件下,它没有成为主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