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毛线球 21,拉脱维亚的特色编织
定价:59.00元
作者:日本宝库社;如鱼得水,冯莹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349869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毛线球21.拉脱维亚的特色编织》里内容依然精彩。除了详细介绍了北欧风浓郁的拉脱维亚的特色编织在设计师的手里,重新绽放的光彩外,还特别为编织新手介绍了棒针编织、钩针编织的异同,并提供了众多看上去很难,但实际上新手也可以挑战的美衣编织。只要你相信自己、敢于动手、学习,就能织出自己的作品。纵观全书作品,会发现近年流行的清新绿、雾霾蓝的一扇也随处可见,经典不挑人的米色、黑色、白色和段染色也有涉及,让你穿上手织的毛衣也决不会跟不上时尚。本次另一个值得介绍的专题就是时尚的藤编篮子,用各种或宽或窄的藤条编织出时尚、新颖的篮子,是不是也很好玩呢!
内容提要
《毛线球21.拉脱维亚的特色编织》介绍了来自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南部的拉脱维亚的特色编织。拉脱维亚因为气候寒冷,所以御寒功能强大的帽子、手套、衣物等必不可少,流传下来的传统编织花样也很有特色。现在,由风工房、野口光、兵头良之子、大田真子等编织名师操刀,融入时尚元素,重新演绎了不一样的拉脱维亚编织世界。
这次专为编织新手朋友设计的章节,“容易上手的毛衣编织”,让棒针新手、钩针新手也能爱上编织,敢于挑战看上去很难的、美美的毛衣编织。仍然是兵头良之子、冈本启子、冈真理子、河合真弓、冈本真希子等编织老师设计,各种V领、一字领、罗纹领、小立领套头衫、开衫等均有涉及,快去找你中意的那一款吧!风工房、西村知子、冈本启子、安和卡洛斯等编织老师的专栏依旧精彩。
上次推出的“编织机讲座”今天来了第三期,想入手的朋友赶快来占座吧。
值得一提的是,“调色板”栏目里,春夏亮色系列的包包设计很受欢迎,海边度假、朋友聚会,都可以拎着出场。愿你们都玩的开心。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宝库社是日本的手工编织图书出版社,目前广受欢迎的期刊类手工编织图书《毛线球》和《世界编织》、《志田编织》都已落户我社,《宝库编织大花园》也将于2014年全新推出。其他出版的各种各样丰富的钩针、棒针编织基础丛书系列和蕾丝、花片等专题编织系列也在我社出版了中文简体字版。在外编织爱好者中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文摘
序言
无
我最近沉迷于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它不是关于故事的跌宕起伏,也不是理论的艰深晦涩,而是一种对细节、对材质、对那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的深度挖掘。这本书,虽然书名里没有直接点出具体的“拉脱维亚”,但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那种北欧特有的冷峻与温暖并存的特质。它仿佛是一份给心灵准备的“慢食菜单”,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味。书中对线材的选择、染色的工艺,那种对天然材料近乎偏执的尊重,非常打动人。特别是其中一章详细对比了羊毛、麻线在不同湿度和温度下的表现,让我这个对手工艺一窍不通的人,都忍不住开始思考家里那些旧毛衣的纤维结构。这本书的排版极其注重留白,使得复杂的编织图样在视觉上得到了极大的舒缓,不会让人产生压迫感。它更像是一本精致的艺术画册,辅以详尽的注释和考据,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又能追溯到美之源头。我特别喜欢它对“重复的意义”的探讨,那些看似单调的针脚循环,是如何在拉脱维亚的寒冷长夜中,成为一种稳定人心的仪式。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籍,封面设计得简约而富有质感,初次翻开时,指尖触碰到纸张的细腻,便让人对接下来即将探索的知识领域充满了期待。内容上,它似乎聚焦于一种非常具体的、带有地域色彩的手工艺——拉脱维亚的传统编织艺术。我之前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几乎为零,仅有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旅游纪念品上。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极其精妙,它没有直接跳入复杂的技法讲解,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拉脱维亚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以及这些编织图案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神话传说。每一种花纹,似乎都像一个微缩的符号系统,讲述着关于太阳、土地、丰收和保护的古老故事。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到波罗的海沿岸那些古老的木屋中,聆听奶奶辈的工匠们口述着那些口耳相传的针法口诀。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家族在编织风格上的细微差异,也做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这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手艺,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对“手工”这件事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宝库”类书籍,在于它能提供多层次的阅读体验,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技术细节的苛求,也能吸引普通读者对文化背景的好奇心。这本关于拉脱维亚编织的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在介绍基础针法时,用语精确严谨,几乎可以作为专业教材使用;但同时,它又通过大量精美的田野调查照片和手工艺人的访谈,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化场景。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图案演变”的章节,它清晰地梳理了从古代的异教符号到后来的基督教符号是如何被巧妙地“编织”进日常用品中的,这种文化张力令人着迷。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一种即将失传的技艺,更在于它成功地证明了,最简单、最古老的劳动形式,蕴含着最深刻的民族记忆和最持久的美学价值。它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现代生活对“慢工细活”的渴望与缺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准。厚实的铜版纸,即便是印刷极为精细的编织图谱,也丝毫没有出现墨点模糊或色彩失真的情况。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对“结构美学”的呈现。它不仅仅展示了最终成品,还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每一个连接点、每一个收针的力学原理。特别是关于“双面编织”的部分,作者用三维透视图解的方式,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立体结构展示得清晰明了,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巧妙。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拉脱维亚民间音乐和舞蹈中与编织动作相似性的探讨,这种跨学科的联结,极大地拓宽了对“手艺”概念的理解边界。它让我意识到,优秀的传统工艺,本质上都是最朴素的工程学和最精妙的艺术哲学的完美结合。这本书不是那种快速翻阅就能吸收的读物,它需要你放慢呼吸,让那些复杂的经纬交错在脑海中慢慢构建起清晰的立体模型。
评分坦白说,我通常对这类“地域性极强”的专业书籍兴趣不大,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偏重技法介绍,对我这种“泛文化爱好者”来说门槛太高。但是这本关于编织的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它采用了非常人性化的叙事方式,开篇没有直接上图解,而是通过讲述几位拉脱维亚手工艺人的口述史来引入主题。其中有一位老奶奶讲述了在苏联解体前后,编织如何成为家庭财富的象征和身份认同的载体,那种在困境中坚守传统的韧性,读起来让人热泪盈眶。这本书巧妙地将文化人类学、材料学与实际操作技巧融合在一起,让编织不再是简单的“织布”,而成为一种文化基因的传递媒介。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收录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照片,那些饱经岁月侵蚀的毛毯和袜子,其色泽和纹理,比任何现代的复刻品都更有生命力。它鼓励读者去探索自己家乡的传统手艺,将视野从“他者”的文化反观自身,这一点做得非常高明和具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