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寄小读者
定价:25.00元
作者:冰心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63903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寄小读者》,儿童文学家冰心写给儿童的通讯录。语文新课标推荐阅读书目。
本书完整收录了《寄小读者》的通讯,还收录了《再寄小读者》的部分通讯,以及冰心先生一部分非常的写给儿童的散文作品。
本书配有精彩插图,更增童趣。
内容提要
《寄小读者》收录了冰心的《寄小读者》全文,以及《再寄小读者》(部分)、《山中杂记》、《我的童年》、《读书》、《忆读书》等多篇有广泛影响的散文作品。《寄小读者》是冰心在1923年至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通讯内容大都是自己赴美途中和身居异乡时的一些生活感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冰心的散文,语言灵动委婉、新清自然,含蓄隽永,文笔细腻,情感深挚,处处洋溢着对孩子们的喜爱和关怀,以及对生活和生命的热忱。
目录
作者介绍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1919年8月,在《晨报》上发表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95年,因翻译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等作品,由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雪松勋章。
代表作有小说《冬儿姑娘》《小橘灯》,散文《归来以后》《还乡杂记》,诗歌《繁星》《春水》,译作《吉檀迦利》《园丁集》。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组合给我带来了一种近乎迷幻的联想。它不是那种直白的,一目了然的题材,反而像是一个谜语,一个需要耐心去解开的密码。我猜测,这可能是一部充满了象征意义和隐喻的文学作品。作者也许热衷于在现实的表象之下,构建一个由潜意识和梦境构筑的平行世界。阅读体验可能更偏向于“探险”,而不是“阅读”。你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分辨哪些是真实发生的情节,哪些是人物内心投射出的幻象。我对于那种语言风格极其独特的作品情有独钟,那些用词精准、句式变化多端、富有音乐性的文字,总能让我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去探讨一些形而上的哲学命题,比如存在的意义、孤独的本质,或是自由的界限。这本书,我预感,不会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会抛出更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让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后,依旧在脑海中进行激烈的辩论和思索。它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消化”和“咀嚼”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玩意儿绝非泛泛之辈。从那带着年代感的书名来看,它似乎指向了一种更宏大、更具史诗感的叙事结构。我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一部跨越了几代人的家族史诗,或者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侧影。作者的功力想必是炉火纯青的,能够驾驭复杂的叙事线索,同时又不失人物的鲜活性。我特别好奇,他是如何平衡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体命运的渺小之间的张力的。那种史诗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将无数个微不足道的“我”融入到一个宏大的“我们”之中,让人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使命感。我设想,书中的场景描写一定极其考究,无论是异域风情的街景,还是风云变幻的政治图景,都应是栩栩如生的。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广阔的视野,去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是如何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和塑造成的。它应该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时间、记忆与传承的严肃探讨。读完之后,我希望自己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过去,产生一种切身的共鸣和理解。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远行”,远超于地理上的跋涉。
评分从书名和一串数字代码来看,这本书似乎带着某种特殊的“编号感”或“档案感”。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可能是一部结构严谨、信息量巨大的非虚构类作品,或者是一部披着小说外衣的社会观察报告。我设想,作者在写作时,可能参考了大量的史料、访谈记录,或者是对某一特定社会现象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调查。阅读它,我期望能获得一种“被告知”的充实感,仿佛是拿到了一份高度机密的内部报告。它的叙事风格或许会偏向于冷静、客观,但在冰冷的字面之下,却暗藏着对现状的深刻关切与批判。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揭示出隐藏在社会肌理中的复杂关系与运作逻辑。这种类型的书籍,读起来虽然需要专注力,但随之而来的知识增益和认知拓展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满足了我的阅读需求,更提升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我对周遭的世界不再轻易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这无疑是一场智力上的挑战,也是一次深度学习的绝佳机会。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对出版社的信任,他们一贯的选书标准总是能让我惊艳。这本书的书名虽然简洁,但“寄小读者”这个词汇组合,透露出一种跨越时空与界限的沟通意愿。我猜想,这很可能是一部充满童心与智慧的对话录,或许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展开,连接着一个更年轻、更单纯的视角与一个更成熟、更复杂的成人世界。我期望从中看到一种对“教育”与“成长”的全新诠释,它不应是填鸭式的灌输,而应是如春雨润物般的引导。文字的调性,我希望是那种充满善意和包容的,即使触及到现实的残酷,也能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进行转化。我特别看重作者是否能抓住那些“童年回忆”的精髓,那种对简单事物产生巨大好奇心的能力,对成人来说,往往是一种奢侈。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个老朋友的絮语,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寻回那一块被遗忘的,柔软而敏感的心田。它应该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回春术”,让我们重新以一种充满希望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的琐碎。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一瞥之下,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怀旧感,仿佛能闻到纸张泛黄的味道。我猜想,这应该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情感与细腻观察的作品。作者的笔触想必是极其温柔的,能够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生命瞬间,将它们凝固在文字的琥珀之中。我更倾向于相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叙事堆砌,而是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挖掘。也许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那种经历过风雨洗礼后,内心愈发坚韧而又保持纯真的过程。亦或是,它描绘了一幅关于“家”的图景,不是钢筋水泥的冰冷结构,而是那种由爱与记忆编织而成的温暖港湾。书中的人物,我仿佛已经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心跳,他们或许并不完美,但正是这些瑕疵,让他们显得如此真实可触。阅读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漫长而宁静的自我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索自己内心深处尚未被触及的角落。我期待着文字带来的那种力量,那种能够穿透日常的喧嚣,直抵心灵深处的宁静与慰藉。这绝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它需要耐心,需要沉浸,需要你放慢脚步,去品味每一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温度和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