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多维度透视公共危机管理 | 作者 | 程惠霞 |
| 定价 | 69.00元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2467878 | 出版日期 | 2017-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分别从“技术”、“制度”、“行为”、“风险社会”和“治理”五个维度出发,以每个维度核心问题为基本线索,步步推进,贯通“官僚规范”、“应急规范”和“治理规范”,将“应急响应”和“危机管理前置”、“危机后学习恢复力”融为一体,结合“社会资本”建构和“利益相关者联盟”,摆脱以为核心自上而下的“命令—服从范式”,着眼不同危机阶段利益相关者的安全利益诉求及其行为模式,颠覆了很多传统危机管理中的认识,重新夯实公共危机治理基石。 |
| 作者简介 | |
| 程惠霞,女,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丹佛大学Josef Korbel国际关系学院访问学者(2016—2017)。长期承担本科生、硕士生、MPA、MBA和博士生教学工作,主讲“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等课程,主要从事市场风险与危机管理、金融监管与金融生态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国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南开管理评论》《金融研究》《改革》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著述性教材1部,编著教材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北京师范大学“985”课题2项,主持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项目1项,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项,参与中国国家“985”工程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部委课题3项。 |
| 目录 | |
| 目 录 章 绪论1 1.1 从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谈起1 1.2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起源与回顾3 1.2.1 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3 1.2.2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及其深入是对社会现实呼唤的回应6 1.3 公共危机的中国古代思维与现代发展9 1.4 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分期11 1.4.1 传统危机研究时期(1997年以前)11 1.4.2 现代危机管理研究时期(1998— )12 第2章 危机&灾难及其应急响应 ——技术维度的公共危机管理16 2.1 危机与灾难是对组织应急响应能力的考验17 2.2 获取准确的灾难或危机信息是困难的19 2.3 对灾难或危机的冷漠或麻木态度很可怕21 2.4 应急预案是危机准备的重要构成29 2.5 避免应急预案停留于纸上谈兵33 2.5.1 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上海外滩踩踏事件33 2.5.2 如何避免应急预案纸上谈兵35 2.5.3 现阶段中国各项应急预案问题及其优化方向39 2.6 危机沟通与媒体管理影响着应急响应成效46 2.6.1 改善危机沟通提升应急响应成效46 2.6.2 管理媒体:把媒体当成朋友还是敌人53 2.7 应急行动资源配置与管理 58 2.8 典型案例分析 61 第3章 应急响应程序与规范的制式化 ——制度维度的公共危机管理65 3.1 公共突发事件何以成为责任66 3.2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先行68 3.3 分工合作协调聚焦:追求效率74 3.4 分级响应有条不紊:调配资源79 3.5 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先行者的共通性83 3.6 建设中的中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87 3.6.1 中国古代如何救灾87 3.6.2 中国现代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建构89 第4章 跨越应急规范与官僚规范差距 ——行为维度的公共危机管理98 4.1 应急行为演化发展出官僚规范99 4.1.1 应急行为演化与应急体系100 4.1.2 应急响应过程中的官僚制规范105 4.1.3 应急体系运行假设与现实存在差距108 4.2 人在危机情境中的行为激发应急规范111 4.3 应急规范与官僚规范之间的差距及其后果114 4.3.1 应急规范与官僚规范之间差距及其成因114 4.3.2 应急规范与官僚规范之间差距造成的后果118 4.4 基于不同规范的应急管理效率悖论121 4.5 以“能力建构”为核心跨越官僚规范和 应急规范的差距125 4.5.1 以“官僚制”为基石的应急管理官僚规范隐患125 4.5.2 可否抛弃应急管理的“官僚规范”129 第5章 社会情绪、心理与风险放大 ——风险社会维度的公共危机管理136 5.1 科技的潜藏副作用与社会情绪137 5.2 谣言可否止于智者145 5.2.1 一场局部银行挤兑事件因何发生146 5.2.2 重新认识谣言及其他148 5.2.3 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更像集体行为155 5.3 在乌合之众中保持独立有多难161 5.3.1 群极化、社会流瀑效应与从众心理161 5.3.2 风险感知与风险的社会放大效应165 5.4 风险沟通走向前台的时机来临169 5.4.1 风险沟通是新时期的公民参与需求170 5.4.2 茂名PX事件中的风险沟通实践与教训173 5.4.3 风险操作规则创想175 第6章 官僚规范与应急规范之间的桥梁架构 ——治理维度的公共危机管理180 6.1 治理规范的生成逻辑与概念框架181 6.1.1 治理规范是对现实需要的逻辑回应181 6.1.2 治理规范概念框架中的社会资本183 6.2 基于治理规范的公共危机治理结构与决策模式186 6.2.1 公共危机治理结构186 6.2.2 治理规范中的危机决策模式191 6.2.3 社会有序参与及社会资本196 6.3 治理规范离不开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198 6.3.1 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孤立分析200 6.3.2 利益相关者联盟及其演化206 6.3.3 利益相关者联盟的形成条件与障碍210 6.4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是治理规范的高境界215 第7章 研究结论223 参考文献227 附录246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46 附录2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 (教基一厅〔2014〕2号)259 附录3 《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 急预案》(杭政办函〔2012〕238号)267 附录4 如何应对飓风来袭 282 附录5 俄亥俄州(Ohio)应急管理署的飓风安全小贴士285 |
| 编辑推荐 | |
|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越来越成为的一项重要职能。但现阶段公共突发事件大都属于因果关系不清晰、问题边界模糊、结构复杂的复杂问题,从更宏观视野认识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管理、探究有效管理公共危机的价值要素、寻找以“突发事件”为标志的公共危机演化路径、探索更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方法与策略,就成为一种必然。本著作分别从技术维度、制度维度、行为维度、风险社会维度和治理维度出发,以每个维度的核心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其中,步步推进,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的公共危机管理面貌。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它被保存在书页上,而在于它能否转化为行动。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非常详尽的“行动蓝图”。我不是一个专门从事公共管理的人,但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政府决策背后的复杂权衡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对不同层级的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书中提到的“风险感知差异”和“利益相关者博弈”的分析,简直是揭示了管理实践中的残酷现实。这不只是数学模型可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深厚的政治智慧和人性洞察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跨界合作机制”的设计探讨,面对现代超级复杂系统(如电网、金融市场),任何单一部门都无力单独应对。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如何搭建“虚拟指挥部”的思维模型,即使你只是一个基层管理者,也能从中找到自己角色的定位和协同的路径。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我桌上,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严肃劲儿。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就像一个复杂的迷宫,充满了各种不期而至的挑战,从自然灾害到社会动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危机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提前布局,而不是等火烧眉毛了才手忙脚乱地应对。我特别留意了它对“多维度”这个概念的阐释,因为在我的经验里,很多危机管理方案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们只盯着一个方面看,比如只关注技术预警,却忽略了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或者只注重政府层面的协调,却忽视了社区的自组织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些跨学科、跨部门的复杂性,真正提供一种 holistic(整体性)的视角,让我能从更宏观的层面去审视风险,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防御体系。
评分读了几章之后,我立刻被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所折服。书里对历史案例的引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详尽,但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事件复盘上,而是巧妙地将理论模型嵌入到具体的场景分析中,这让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比如,书中讨论危机信息传播机制那一部分,简直是为我们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量身定做的。过去我们总强调“控制信息”,但现在看来,有效性比控制更重要。作者强调的“透明度与信任度之间的微妙平衡”,让我深思。如何在信息不完全透明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获取公众的信任,保证决策的顺利推行?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哲学和沟通的艺术。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以往处理复杂问题时,是不是过分依赖线性的、因果关系明确的逻辑,而忽略了危机情境下那种非线性的、蝴蝶效应式的关联。
评分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危机应对”的刻板印象。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救火”的速成手册,而是一部关于系统性思维和复杂性科学的严肃论著。它要求从业者和研究者都必须跳出自己狭窄的专业领域,拥抱不确定性,并将“学习”内化为管理过程的常态。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风险,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未来挑战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面向未来的治理”的理论支撑,它不仅仅是针对已发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它训练读者如何去“预见”那些尚未被明确定义的威胁。它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危机管理,是从日常的、精细化的治理中孕育出来的,而不是在危机爆发时临时拼凑出来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专业术语密度有点高,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但只要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作者在构建一个非常严密的知识体系。我个人最欣赏的一点是,它超越了传统上将“危机”视为“负面事件”的单一视角,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暴露系统脆弱性、同时也蕴含着变革机遇的节点。这种转型的视角非常有启发性。它促使我们思考,一个成功的危机管理,最终目标难道仅仅是“恢复原状”吗?如果系统本身就存在结构性缺陷,那么危机难道不是一个“强制性重置”的机会吗?书中对“韧性”(Resilience)的探讨,不再是简单的“抗压能力”,而是如何通过危机反馈机制实现自我优化和适应。这种动态的、进化的危机观,无疑比静态的风险评估要深刻得多,它要求管理者具备前瞻性的设计能力,而不是被动地修补漏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