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概论杜亚雄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考研正版9787806926321

民族音乐学概论杜亚雄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考研正版97878069263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亚雄 著
图书标签:
  • 民族音乐学
  • 音乐学
  • 考研
  • 杜亚雄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音乐文化
  • 音乐理论
  • 民族音乐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6321
商品编码:29859857889
页数:115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民族音乐学概论
丛书名: 
作者/主编:  杜亚雄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号:  9787806926321   
出版年份:  2011年6月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115
开本:  16
图书定价:  22元
实际重量: 222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作者简介

杜亚雄,男,河北人,哲学博士,1945年生。196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音乐系,1981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等高校任教。曾任中国世界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并有《中匈民歌之比较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中国民族基本乐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中国民族器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概论》等十多本专著问世,并用中、英、匈文在国内外发表过200多篇论文。




绪论
章 学科的历史
节 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
第二章 研究的对象
节 音乐观及研究范围
第二节 音乐行为及研究方式
第三节 音乐及其文化背景
第三章 田野工作法
节 准备工作阶段
第二节 现场工作阶段
第三节 整理工作阶段
第四章 案头工作法
节 记述工作
第二节 音乐分析
第三节 分类方法
第四节 比较研究
第五章 论文的写作
节 论文的特征及选题
第二节 材料的搜集和来源
第三节 写作的程序与方法
附录:
1.民族音乐学参考书目
2.音标表
3.采风纪录图表举例
后记










音乐的万象:全球音乐文化深度探索 导言:超越旋律的呼唤 音乐,作为人类文明最古老、最普遍的表达形式之一,绝非仅仅是音符的排列组合。它深深植根于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历史变迁与日常生活之中。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广袤而迷人的领域——全球音乐文化研究的广阔天地。我们将剥离西方音乐理论的单一视角,转向对世界各地音乐实践及其社会意义的细致考察与理解。这不仅是一次对不同音阶、节奏与乐器的知识性梳理,更是一场关于人类如何通过声音构建意义、维系身份认同和传承集体记忆的深刻对话。 第一部分:音乐人类学的基石与视野 本章致力于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解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是如何从传统音乐学中脱胎而出,并确立其跨学科研究范式的。我们将探讨这一学科的起源,从早期对“异域”音乐的记录与分类,到后现代转向中对语境、主体性与权力关系的关注。 学科的演变与核心议题: 考察从早期以西方中心主义的“比较音乐学”到当代注重田野调查与参与式观察的“音乐人类学”的转变。核心议题包括: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的文化建构、音乐与身份的相互塑造。 研究方法的精要: 详细阐述田野调查作为核心方法的实践意义。这包括语言学习、建立信赖关系(Rapport)、录音技术的伦理考量、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我们强调,音乐人类学家的工作绝非简单地记录声音,而是理解声音背后的世界观。 “音乐”的界定与挑战: 探讨“音乐”(Music)一词在不同文化中的适应性。例如,某些文化中可能不存在明确的“音乐”与“非音乐”的二元对立,声音的组织与意义的关联远比西方概念复杂。通过分析特定文化(如印度的拉格体系或非洲的鼓语)来展示文化相对主义在理解音乐现象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声音的地理学:区域音乐的深度扫描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各大洲的听觉旅行,聚焦于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音乐传统,解析其独特的音乐结构、仪式功能及其历史脉络。 亚洲的旋律织锦: 深入探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音乐遗产。 印度古典音乐(Hindustani & Carnatic): 剖析“拉格”(Raga)与“塔拉”(Tala)这两个核心概念,理解它们如何超越简单的音阶和节拍,成为一种充满冥想色彩的即兴创作框架。讨论这些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宝莱坞音乐的全球化影响。 中东的马卡姆系统(Maqam): 考察阿拉伯、土耳其和波斯音乐中复杂的微分音程(Microtones)如何构建出丰富的情感光谱。重点分析“乌德”(Oud)等核心乐器在叙事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非洲的节奏心脏: 非洲大陆的音乐往往是社群生活的核心驱动力。 复调节奏的魔法: 分析西非和中非地区复杂的复节奏(Polyrhythm)结构,探讨鼓乐在权力交接、婚礼、丰收庆典中的仪式性功能。例如,对加纳阿肯族(Akan)的阿廷廷根(Atumpan)鼓语的研究。 口述传统与音乐: 考察吟游诗人(Griot)的角色,他们如何通过音乐维护部族的族谱、历史和法律,成为活的历史档案馆。 美洲的融合与抵抗: 从原住民的灵性音乐到非洲奴隶贸易带来的巨大冲击。 拉丁美洲的混血文化: 分析古巴的萨尔萨、巴西的桑巴、阿根廷的探戈等音乐形式中,欧洲、非洲和美洲原住民音乐元素是如何激烈碰撞并最终融合成新的表达方式的。探讨这些音乐在殖民历史和身份政治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音乐、权力与全球化:当代议题的审视 现代世界体系将音乐推向了新的维度。本章关注音乐在全球化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与现代技术、商业市场和政治运动交织在一起。 技术革新对音乐生态的影响: 考察录音技术(从留声机到数字流媒体)如何改变了音乐的生产、消费和价值。探讨“原版”录音与现场表演之间的本体论差异。 流行音乐的民族志: 流行音乐是全球化最显著的载体之一。我们将以K-Pop、雷鬼乐(Reggae)或电子舞曲(EDM)为例,分析其如何汲取本土元素,并通过全球商业网络进行传播、适应和再创造,形成“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现象。 音乐与政治抵抗: 音乐在社会运动中常常是无声的口号。考察抗议歌曲、民族主义音乐和具有争议性的音乐表达,如何成为动员民众、挑战权威或巩固国家认同的工具。例如,分析特定时期移民群体通过音乐来表达边缘化和归属感的实践。 结论:聆听的伦理与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强调,对世界音乐的理解最终关乎一种“聆听的伦理”。真正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要求研究者放下预设的价值判断,以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去接纳与自身经验完全不同的声音组织方式。我们呼吁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聆听,将每一次音乐接触都视为一次深入理解人类多样性与共同性的契机。音乐,是人类经验最诚实的编年史,其研究远未结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硬壳封面的质感和沉甸甸的分量就透着一股“正典”的气息。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讲究,不是那种一看就廉价的反光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张,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我尤其欣赏设计者在版式上的用心,字体大小和行距的排布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理论概念在视觉上得到了有效的梳理和区分。我记得在研究某个特定音乐体系的田野调查方法论时,书中那一块块被框选出来的案例分析,配上清晰的图表和示意图,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民族的现场,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很多纯文本教材难以提供的。他们似乎深谙“形式服务于内容”的道理,每一个设计细节都不是多余的装饰,而是为了更好地承载那些厚重的学术思想。这种对书籍本体的尊重,也反过来激发了我更认真对待其中内容的学习热情。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内容扎实,其物理形态也应是知识传递的有力载体,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愿意反复翻阅,而不是束之高阁。

评分

我对作者在处理跨文化比较视角时的细腻程度感到由衷的敬佩。很多民族音乐学的著作,在介绍不同文化时,容易陷入一种“他者化”的窠臼,即用一种固定的、甚至略带傲慢的西方(或主流)框架去衡量和评判非主流音乐。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明显更具人文关怀和学术谦逊。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不同民族的乐器和曲式,而是深入挖掘了音乐在社会结构、宗教仪式乃至日常伦理中所扮演的活的、动态的角色。比如,在论及某一高山族群的祭祀音乐时,作者没有止步于描述其调式或音高特点,而是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乐器制作的禁忌、演奏场合的社会等级,以及音乐如何作为一种非语言的知识,代代相传。这种“厚度”的体现,使得读者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也培养了一种真正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才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真正精髓所在,也是我个人认为它超越了许多入门读物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附录和参考书目部分,简直就是一份无价的“学术寻宝图”。对于一个正准备踏入专业研究领域的学习者来说,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提供核心内容,更要指明通往更广阔知识海洋的航线。这本书的作者在这方面做得极其慷慨。不仅仅是罗列了近现代的经典著作,更难得的是,在每章节的末尾,都附带了对关键文献的简短评述,指出了该文献的贡献点以及局限性。这意味着,我拿到这本书,就相当于同时获得了一份经过专业人士筛选和鉴定的深度阅读清单。我正是通过附录中推荐的一本关于非州口头传统的录音研究的专著,才找到了解决我当前研究中一个关键方法论问题的突破口。这种“授人以渔”的周全设计,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一门“概论”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个私人导师的案头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宏大而清晰,读完第一部分,我就感觉自己仿佛被领进了一个结构精巧的知识迷宫,但同时,作者又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总能在关键节点提供清晰的指引。特别是关于音乐人类学的核心争论,例如“什么是音乐”、“音乐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等经典议题,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对各家学派的立论基础、方法论差异以及其时代背景做了深入的剖析,让读者能够自行建立起一个多维度的认知地图。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辩证思维,他能让你清晰地看到,某一理论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产生,又如何在新的田野资料面前被挑战和修正的。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研究方法的训练。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为我后续深入研究特定分支领域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避免了那种浮于表面的知识堆砌。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显然是为有一定学术准备的读者准备的,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它吸引我的地方。它不迎合“速成”心理,而是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消化那些复杂且常常是抽象的音乐社会学概念。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符号学”在音乐分析中的应用的探讨,那一部分涉及到大量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推演,我起初读得非常吃力,需要频繁地查阅注释和回顾前文。然而,当我真正掌握了那套分析工具后,我再回头看那些我过去模糊理解的音乐现象,突然间就变得清晰锐利起来。这是一种知识被“激活”的感觉。作者没有回避晦涩的理论,反而选择正面对抗,并通过大量的、极具说服力的案例来“翻译”和“落地”这些理论,这种“严谨的友好”态度,让人在感到压力的同时,也收获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