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飞歌:为弦乐六重奏而作 |
| 丛书名: | 21世纪上海音乐学院新作品系列 |
| 作者/主编: | 陈强斌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928943 |
| 出版年份: | 2014年8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18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0元 |
| 实际重量: | 14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陈强斌,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曙光学者,*国电子音乐学会副会长,上海电子音乐周的创办者和艺术总监。他的代表作包括《飞歌》——为弦乐六重奏而作(2002 )(**音乐作品比赛"文华节目"室内乐一等奖)、《丝》——弹拨乐三重奏(2002)、《龟兹吟》——为中提琴与钢琴而作(1995 )、《开篇》——为二胡、筝与管弦乐队而作(2008 )、《Line9》——为舞者、竖琴、交互式电子音乐与视频而作(2011)、《幻影三六》——为弦乐四重奏与电子音乐而作(2013)等,他的部分作品由德国Wergo 唱片公司出版发行。
《21世纪上海音乐学院新作品系列 飞歌》无目录。
教材设计的人文关怀与前瞻性视野 从装帧到排版,这本书都体现出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字体选择大气而不失优雅,五线谱的行距和字号经过精心设计,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需要大量阅读乐谱的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前瞻性视野。它不仅仅关注如何完美再现既有的音乐作品,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未来的弦乐六重奏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其中穿插了一些关于电子音效与传统弦乐如何结合的讨论,虽然只是简短的设想,却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音乐实验的大门。这种鼓励探索、不满足于既有成就的学术态度,让人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共同参与到古典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大潮中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学好过去,更要思考如何创造未来。
评分跨文化视角的引入与创新性思考 这本书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它没有将自己局限在单一的音乐文化圈内。在讨论和声色彩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东方传统音乐中的“留白”概念,来解释如何在现代和声体系中创造出更具空间感的音响效果。这是一种非常大胆且富有洞察力的跨界融合。例如,在分析某个慢板乐章时,作者建议演奏者在某些不协和音结束后,要给予极短但明确的“静默等待”,这种处理方式明显受到了中国传统戏曲中“嘘声”的启发,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叙事张力。这种融合并非生硬的拼凑,而是水到渠成的哲学对接。它鼓励学习者跳出既有的欧洲古典音乐思维定势,去寻找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共通性,从而在演绎中注入更具个人色彩和时代深度的理解。对于渴望在现有曲目中找到新鲜演绎角度的演奏者来说,这种创新性的引导无疑是一盏明灯。
评分结构解析的精妙与深邃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并非简单地按照乐曲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的解构方法。比如,它会专门辟出一章来集中讨论“动机发展的手法在六重奏中的应用”,这使得学习者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地整合起来。我尤其欣赏它对曲式分析的处理方式,不仅仅是识别ABA这样的基础结构,而是深入到“主题的变异与再现的心理暗示”这样的高级议题上。在某个特定的赋格段落分析中,作者用近乎哲学的语言阐述了“主题的宿命感”——如何通过节奏的不断压缩和音域的逐步提升,预示着最终高潮的必然到来。这种将音乐创作提升到艺术哲学层面的探讨,让人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完成了精神上的洗礼。这种深度的剖析,远超出了普通演奏指导的范畴,更像是一部音乐美学的高阶读本,让人在反复研读中不断发现新的层次。
评分对演奏技巧的“外科手术式”精准指导 作为一名长期在弦乐领域摸爬滚打的乐手,我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很多教材的技巧指导往往是泛泛而谈,比如“拉奏时要饱满有力”,但这本书却做到了令人惊叹的“外科手术式”的精准。在讲解某个需要快速换把位的乐句时,作者详细描述了左手手指抬起和落下的微小角度变化,甚至精确到了毫米级别,并配以清晰的图示,解释了这样做的物理学原理——如何最小化换把时的声音阻断。更妙的是,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做,还告诉你如果做得不好会产生什么样的听觉后果,比如“换把不干净会造成声音的‘断裂’,如同视线被突兀地打断”。这种将技术动作与听觉效果直接挂钩的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练习的效率和目标性。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回到琴上尝试,发现之前困扰我许久的某个难点,竟然真的因为这一个细微的调整而迎刃而解,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金钱买不到的。
评分乐章中的呼吸与张力 初次翻开这本书,便被那种扑面而来的音乐气息所吸引。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枯燥地堆砌理论,反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音乐剧的剧本。每一个音符的排列、每一个和声的进行,都仿佛有其内在的生命力,在纸面上跳跃、呼吸。尤其是在处理弦乐六重奏这种相对复杂的编制时,作者对于声部平衡的把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段需要对位技巧的段落,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感,处理得既清晰又不失浑厚。对于学习者来说,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为什么在这个情绪节点,作曲家选择了这个特定的调性转换,这种对创作意图的剖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理解维度。读完这部分内容,我仿佛能透过五线谱,直接看到作曲家在创作时的心境,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极其宝贵的。那些关于弓法和指法的细微提示,更是直击演奏痛点,让人茅塞顿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