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古筝实用教程张晓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器乐教学丛书9787562138976

正版古筝实用教程张晓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器乐教学丛书978756213897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晓云 著
图书标签:
  • 古筝
  • 教材
  • 器乐
  • 教学
  • 张晓云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乐器学习
  • 入门
  • 实用
  • 9787562138976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38976
商品编码:29859857896
页数:158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古筝实用教程
丛书名:  器乐教学丛书 
作者/主编:  张晓云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号:  9787562138976  
出版年份:  2007年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158页
开本:  1/16
图书定价:  18.00元
实际重量:  440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古筝实用教程》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章 概述1.古筝简介2.古筝各部位的名称5.古筝假指甲的配戴及古筝的置放4.古筝的系弦及护理方法5.古筝的定弦及常用调的音位图6.古筝的演奏姿势及演奏手形 第二章 基本弹奏方法及练习节 抹、托、勾、打单指弹奏的方法及练习1.抹指2.托指3.勾指4.打指认弦练习单指练习一单指练习二单指练习三音乐知识——音阶、七声音阶、五声音阶单指练习四单指练习五音乐知识——音符贴弦练习音乐知识——调号、拍号 第二节 抹、托、勾、打各指组合交替弹奏的方法及练习1.勾托交替弹奏的方法及练习勾托练习一音乐知识——休止符勾托练习二勾托练习三音乐知识——附点音符勾托练习四勾托练习五弹弦练习 2.大撮(八度和音)的弹奏方法及练习大撮练习一音乐知识——节奏、小节、小节线、终止线大撮练习二大撮练习三音乐知识——力度标记大撮练习四音乐知识——装饰音、倚音、颤音、波音大撮练习五音乐知识——延音线、连音奏法大撮练习六音乐知识——反复记号、自由反复记号 3.抹托交替弹奏的方法及练习抹托练习一抹托练习二抹托练习三抹托练习四音乐知识——延长号、换气记号、切分音绕指练习 4.小撮(和音)弹奏的方法及练习小撮练习一小撮练习二小撮练习三小撮练习四小撮练习五音乐知识——音程小撮练习六练习曲 5.勾托抹托(四点)弹奏的方法及练习勾托抹托练习一勾托抹托练习二勾托抹托练习三勾托抹托练习四勾托抹托练习五勾托抹托练习六勾托抹托练习七练习曲练习曲二第三节 大指托劈的弹奏方法及练习托劈练习一托劈练习二托劈练习三托劈练习四托劈练习五练习曲 第四节 连托、连抹、刮奏、花指的弹奏方法及练习1.连托、连抹的弹奏方法及练习连托、连抹练习一连托、连抹练习二 2.刮奏的弹奏方法及练习刮奏练习一刮奏练习二刮奏练习三 3.花指的弹奏方法及练习花指练习一花指练习二花指练习三 第三章 左手的基本弹奏方法及练习节 颤音的弹奏方法及练习颤音练习音乐知识——速度标记、保持音记号、重音记号颤音练习二颤音练习三音乐知识——变音记号颤音练习四练习曲 第二节 按音的弹奏方法及练习按音练习按音练习二按音练习三按音练习四按音练习五 第三节 上下滑音的弹奏方法及练习1.上滑音的弹奏方法及练习上滑音练习一上滑音练习二上滑音练习三上滑音练习四上滑音练习五 2.下滑音的弹奏方法及练习下滑音练习一下滑音练习二下滑音练习三下滑音练习四 3.上下滑音综合练习《浪淘沙》《纺织忙》《自由花》《穿花蜂》《双鹦鹉》《小开手》《上楼》《十杯洒》《画眉跳架》《小飞舞》《柳青娘》 第四节 双托、双抹、八度双托的弹奏方法及练习1.双托的弹奏方法2.双抹的弹奏方法3.八度双托的弹奏方法《关山月》《浏阳河》片断《金也雀》轻轻跳练习曲 第五节 上、下回滑音的弹奏方法及练习1.上回滑音的弹奏方法及练习上回滑音练习一上回滑音练习二 2.下回滑音的弹奏方法及练习下回滑音练习一下回滑音练习二 第四章 古筝的转调方法及练习1.D调转入G调的方法2.G调转入c调的方法5.D调转入A调的方法4.G调练习《山间小路》片断《绣金匾》片断《阳调》《剪靛花》《单八板》《天下大同》《打雁》 5.c调练习《我爱我的小竹笛》《在祖国幸福成长》《林冲夜奔》片断 6.A调练习《春江花月夜》片断《侗族舞曲》片断练习曲 第五章 摇指、扫摇的弹奏方法及练习节 摇指的弹奏方法及练习摇指练习一摇指练习二摇指练习三摇指练习四摇指练习五 第二节 扫摇的弹奏方法及练习扫摇练习一扫摇练习二扫摇练习三 第六章 和弦、分解和弦、琶音的弹奏方法及练习节 和弦的弹奏方法及练习和弦练习一和弦练习二和弦练习三和弦练习四 第二节 分解和弦的弹奏方法及练习分解和弦练习一分解和弦练习二分解和弦练习三分解和弦练习四分解和弦练习五 第三节 琶音的弹奏方法及练习琶音练习一琶音练习二琶音练习三琶音练习四练习曲 第七章 双食点奏、泛音、轮指的弹奏方法及练习节 双食点奏的弹奏方法及练习双食点奏练习一双食点奏练习二双食点奏练习三 第二节 泛音的弹奏方法及练习泛音练习一泛音练习二 第三节 轮指的弹奏方法及练习轮指练习一轮指练习二轮指练习三轮指练习四 第八章 乐曲《河南八板》《渔舟唱晚》《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汉宫秋月》《高山流水》《苏武思乡》《出水莲》《寒鸦戏水》《绣金匾》《浏阳河》《春苗》《丰收锣鼓》《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瑶族舞曲》《绣荷包》《香山射鼓》《春到拉萨》《秦桑曲》《战台风》《雪山春晓》附录:演奏技法符号索引





《古筝实用教程》是一本大学师范生古筝入门实用教程。本着实用的原则,考虑到社会上不同年龄段的业余习琴者速成学习之特点,《古筝实用教程》着力于古筝的基本弹奏技法,各种技巧练习篇幅短小,重点突出,易识,易记,易学,速成。为提高习琴者的练琴兴趣,达到快速掌握古筝的各种基本演奏技法之目的,《古筝实用教程》中练习选曲尽可能优美动听,力避枯燥乏味。为兼顾社会习琴者,《古筝实用教程》还配有简单的基本乐理知识,便于其进一步了解音乐,欣赏音乐,为日后的深入学习、不断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古韵新声:中国传统音乐鉴赏与实践探索 书籍概述: 本书旨在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初学者以及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富有启发性的指南。不同于专注于特定乐器演奏技巧的教程,本书的焦点在于构建一个宏大的中国传统音乐知识体系,涵盖其历史渊源、主要流派、核心审美理念,并提供初步的实践入门指引,特别是针对器乐演奏与声乐演唱中的基础感知与文化背景的理解。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搭建起读者与中国浩瀚音乐宝库之间的桥梁。全书分为四大板块,层层递进,从宏观历史脉络到微观审美解析,再到基础入门尝试,引导读者形成一个系统、立体的认知框架。 --- 第一部分:历史长河中的中国音乐脉动 (上古至近现代)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音乐自萌芽至成熟的历史演变轨迹,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如何深刻影响音乐形态的发展。 1. 先秦乐律的哲学基石: 探讨了雅乐制度的建立,礼乐思想对音乐规范的约束,以及《诗经》、《楚辞》等文献中蕴含的早期音乐形态。重点解析五音(宫、商、角、徵、羽)体系的音高观念及其与阴阳五行的关联。 2. 汉唐盛世的融合与辉煌: 详述汉代燕乐的兴起,以及隋唐时期,西域文化、佛教音乐与中原传统音乐的大规模融合,形成了气象万千的“大曲”体系。介绍琵琶、筝、筚篥等乐器的早期发展及其在宫廷和民间的功能转换。 3. 宋元明清的文人化与戏曲化: 阐述宋代市民文化兴起对民间音乐(如说唱、小令)的推动作用。深入分析元曲和明清传奇中,音乐如何成为戏剧叙事的核心驱动力,以及以昆曲为代表的声腔艺术的成熟及其精致的板式结构。 4. 近现代的转型与新生: 分析西方音乐体系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演奏实践带来的冲击与碰撞。探讨民乐的“整理”与“创新”浪潮,如何使得传统乐器在保持其核心音色美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合奏形式与现代听众的审美需求。 --- 第二部分:核心流派与器乐图景 本部分将聚焦于中国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几大领域,特别是器乐体系的划分与代表性乐器群的特性分析。 1. 文人音乐的典范——琴学: 集中探讨古琴(七弦琴)的文化地位,解析其“减字谱”的阅读方法(不涉及具体指法,重在理解其记谱逻辑),阐述其“清、微、淡、远”的审美追求,以及“散音、泛音、按音”三类音色的象征意义。 2. 丝竹合奏的魅力——江南音乐: 介绍以二胡、笛子、扬琴、琵琶、中阮等为核心的丝竹乐的组建特点。着重分析江南丝竹在结构上的灵活性、演奏技法上的细腻处理,以及其在民间宴饮、节庆中的功能。 3. 地方戏曲音乐的地域色彩: 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如京剧、川剧、粤剧等)作为样本,分析其板腔体系的构建、伴奏乐队的配置,以及唱腔与锣鼓点(板眼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腔”与“板”的统一性。 4. 器乐独奏的技巧语汇: 对主要独奏乐器(如古筝、二胡、琵琶、笛子)的音色特点进行概念性描绘。例如,描述琵琶的“轮、扫、扣、摘”在节奏和力度上的表现力,以及笛子在气息控制上对旋律线条的塑造作用。 --- 第三部分:中国音乐的审美哲学与记谱基础 本部分深入到音乐的内在精神层面,帮助读者理解中国音乐“意境”是如何通过音乐元素实现的。 1. “意境”的音乐化表达: 剖析中国传统音乐中对“静”与“动”、“虚”与“实”的偏爱。讲解“留白”在旋律进行、节奏处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音色的层次变化来营造空间感和时间感。 2. 调式与和声的差异: 区别于西方功能和声,系统介绍中国音乐所依赖的五声、七声调式在构建旋律时的内在逻辑。阐述在传统合奏中,如何通过旋律的交织、模进(而非严格的和声进行)来达到听觉上的和谐统一。 3. 节奏与板眼的奥秘: 探讨中国音乐中不同于西方拍号的“板眼”概念。解释散板、慢板、中板、快板在速度与节奏自由度上的区别,以及演奏者如何在既定的“板眼”框架内进行个性化的节奏处理和润腔。 4. 初步接触记谱法: 简要介绍工尺谱(文字记谱法)和简谱(数字记谱法)的基本概念。重点在于让读者认识到,不同的记谱系统反映了不同的音乐传承侧重点——前者重在指法与符号的记忆,后者重在音高与节奏的量化。 --- 第四部分:入门实践与聆赏指南 本部分为初学者提供可操作的入门建议,并教授一套科学的音乐聆赏方法,以提升对中国音乐的理解层次。 1. 基础乐理感知训练: 引导读者通过简单的听觉练习,分辨五声音阶的音程关系。介绍如何通过聆听不同乐器的音色组合(如“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的概念),来感知传统乐队的构成逻辑。 2. 有效聆赏的策略: 教授读者在聆听一首传统器乐曲时应关注的三个层次:一是旋律的呼吸与线条走向;二是演奏技巧(如“滑音”、“揉弦”)对情感的渲染;三是乐曲的结构布局(引子、呈示、发展、再现)。 3. 推荐的聆听曲目库: 列举一系列跨越不同风格、体裁的经典曲目清单,并附带简要的背景介绍,引导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试听。例如,推荐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筝曲、经典的丝竹合奏曲、以及标志性的戏曲锣鼓段落。 4. 对学习者的期许: 强调学习中国传统音乐需要的是耐心和对文化精神的尊重。建议初学者应先培养对声音本身的敏感度,再逐步过渡到技术细节的学习,以确保“先学做人,后学演奏”的传统理念得以延续。 --- 本书内容聚焦于对中国传统音乐宏观理论、流派差异、审美体系的系统梳理与介绍,旨在为读者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文化视野,而非教授某一特定乐器的具体指法和技巧训练,故不涉及任何关于古筝实用演奏技法的详细步骤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已经学了几年古筝,但一直感觉自己在“平台期”徘徊的二胡学习者。偶然间听朋友推荐了这本《二胡演奏的意境表达与情感塑造》,简直是醍醐灌顶!这本书完全跳脱了传统的指法技巧教学,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将音乐作品中的“味道”拉出来。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的理论来阐释“韵味”的来源,比如对“颤音”力度和速度的精确控制如何影响情绪的表达,或者在拉奏慢板时,如何通过弓毛的压力变化来模拟人声的呼吸感。书中分析了几首经典曲目,比如《赛马》在高潮部分的爆发力与《二泉映月》中那种深沉的、略带沙哑的诉说感,对比分析得极其到位。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本美学散文和演奏心法的结合体,它迫使我停下来反思自己拉琴时是不是光顾着“把音拉准”而忽略了“把情唱出来”。对于想从“会拉”进阶到“会演”的演奏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这本《琵琶基础指法入门与提高》简直是为我这种零基础的初学者量身定做的!当初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书,没想到里面的讲解方式这么清晰直白。它从最基础的持拨、按弦姿势开始讲起,每一个细节图文并茂,简直连我妈都能看懂。尤其喜欢它对“轮指”这个老大难问题的拆解,作者没有急着让你一下子弹出完美的轮指,而是分了几个循序渐进的小练习,先是慢速的“点式”练习,再慢慢过渡到均匀的“滚动”,这种打地基的教学思路太靠谱了。书里配套的光盘(虽然我现在更多用App扫码听音)里的示范演奏清晰度也够高,能听出不同练习在不同阶段应该达到的音色要求。对于那些总是觉得“手不听使唤”的琴友来说,这本书的系统性真的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我练习了不到一个月,基本功扎实了不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希望后续能有更深入的曲目解析。

评分

我是一个对民族管乐器比较感兴趣的爱好者,但市面上大部分教材都过于强调“如何吹响”,而对乐器本身的构造和音色原理讲解得非常笼统。直到我拿到了这本《竹笛的制作工艺与音律科学探究》,我才真正明白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真正含义。这本书简直是乐器制作爱好者的圣经!它详细描述了竹材的选择、干燥过程对音准的影响,甚至是不同孔位开孔的精确尺寸如何决定了笛子的调性和泛音表现力。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物理学公式,解释了空气柱振动和超吹泛音产生的原理,虽然有些地方需要我反复阅读才能理解,但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令人佩服。读完后,我对那些制作精良的笛子是如何达到“穿透力强而不失圆润”的音色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于想要自己动手制作或深入了解乐器本质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整理和研究一些比较冷门的民族器乐曲谱的整理工作,因此对《传统民族器乐曲的移调与配器法则》这本书格外关注。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不是教你如何演奏,而是教你如何“再创作”或“再编排”。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不同民族乐器(包括笙、唢呐、古筝、中阮等)在音域、音色特点上的互补关系,以及如何在不同调性上进行移调而不破坏原有的和声结构和演奏习惯。例如,它详细分析了笙在四部和声中作为中声部时,如何巧妙地使用和弦进行来烘托旋律,以及在转调时如何处理半音阶的过渡。这本书的例证非常丰富,很多都是直接将一些传统独奏曲目改编成小型合奏曲的范例,分析其配器逻辑。对于希望进行民族管弦乐队创作或者想把独奏曲目进行合奏排练的指挥或编曲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而专业的理论支撑和大量的实战经验总结。

评分

作为一名音乐学院的在校生,我手头上的教材已经堆积如山,但很少有像《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从宫廷雅乐到民间小调》这样让我可以一口气读完并且从中汲取到丰富背景知识的书籍。这本书的宏大叙事能力非常出色,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乐器和曲目,而是将中国的音乐史置于社会、政治和哲学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它详细分析了唐代燕乐如何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宋代市民阶层兴起后,说唱音乐(如诸宫调)是如何从边缘走向主流的。最精彩的是,它对不同地域音乐风格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地理学和民俗学的探讨,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江南丝竹的细腻婉转与西北信天游的粗犷豪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让我明白我们所演奏的每一段旋律,背后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不再是孤立的音符组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