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基本乐理教程·音乐卷 |
| 丛书名: |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 |
| 作者/主编: | 童忠良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5539515 |
| 出版年份: | 2001-05-01 |
| 版次: | 1 |
| 总页数: | 243页 |
| 开本: | 16开 |
| 图书定价: | 40.00元 |
| 实际重量: | 540g |
| 新旧程度: | 全新 |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基本乐理教程》可以相信“大系”的所有教材,足以代表当今中国艺术教学成果的水平;也有理由预见,它对中国规范今后的艺术教育,包括普通艺术教育,将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序
章音、音高与十二律
节乐音与噪音
第二节乐音的特性
第三节音体系
第四节音列、音级及其分组
第五节十二半音的不同标记法
第六节中国传统阶名、律名的标记法
习题一
第二章音符及其时值的划分
节音符与五线谱
第二节音符时值的基本划分
第三节休止符
第四节附点
第五节音符时值的特殊划分
第六节具有一定音高的音符时值
习题二
第三章谱号、律吕与辅曾
节谱号
第二节谱表
第三节 中国传统音乐的八度分组
第四节律吕阴阳
第五节四基与辅曾
习题三
第四章节奏与节拍
节节奏与节拍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拍子与拍号
第三节各种拍子
第四节图示击拍与指挥
第五节切分音
第六节音值组合法
第七节节拍的正确划分
第八节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板眼
习题四
第五章音程
节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
第二节音程的度数与性质
第三节音程的扩大与缩小
第四节单音程与复音程
第五节等音程
第六节音程的转位
第七节构成与识别音程的方法
第八节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
第九节相隔八律与纯五度
习题五
第六章自然大小调式
节 自然大调式及其音阶结构
第二节 自然大调式的调号
第三节 自然小调式及其音阶结构
第四节关系大小调及小调的调号
习题六
第七章 自然大小调式的变体
节和声大小调式
第二节旋律大小调式
……
第八章中国民族调式
第九章和弦
第十章调的关系
第十一章调式变音及调的交替与转换
第十二章装饰音、演奏法记号及音乐术语
第十三章律制
第十四章近现代乐理知识
第十五章中国传统乐理补充
附录部分音乐院校入学考试的乐理试题选编(12篇)
主要参考文献
《基本乐理教程·音乐卷》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GJ级重点教材,是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之“音乐卷”,向读者介绍了基本乐理。全书共分十五章,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精辟,理论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每章之后附有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本书可谓是一本的音乐教材。
《爵士乐即兴演奏的艺术与心法》这本书,简直就是送给所有想在音乐中找到自由的灵魂的礼物。它没有采用那种机械的、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而是将即兴视为一种“对话”和“思维的即时表达”。开篇对于布鲁斯音阶和调式和声的讲解就非常灵活,它强调的不是背诵琶音型,而是理解音符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和“张力释放”。书中大量引用了迈尔斯·戴维斯、约翰·柯川等大师的演奏片段进行逐句分析,通过简谱和和弦走向的标记,清晰地展示了他们在特定和声背景下是如何选择旋律线的。这种“先听,再理解,后模仿,再创新”的路径,极大地激发了我自己尝试即兴的欲望。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即兴不是随机乱弹,而是在扎实的音乐语言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高度集中的创造性冒险。对于想突破现有演奏瓶颈,渴望在乐队合奏中找到自己独特声部的乐手来说,这本书的指导意义是深远且实用的。
评分这本《古典音乐的魔力》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指南。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徜徉在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海洋中。我特别欣赏它对作曲家生平与创作背景的深入剖析,比如对莫扎特后期作品中那种既有天才的灵动又不失对生命深刻洞察的复杂情感的解读,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书中不只是罗列了曲目和时期特点,而是巧妙地将音乐的结构、和声语言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的思潮、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感染力。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听过无数遍的交响曲和奏鸣曲背后的“为什么”。文字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磅礴大气,时而又像私密的耳语,引导你从听众的角度进入到创作者的心灵深处。读完后,再回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种对主题发展的体悟,简直是提升了一个维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一位睿智的导师,在你耳边低语着音乐的秘密。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这本《当代电子音乐声音设计解析》,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完全抛弃了传统乐理的束缚,深入探讨了合成器、采样和信号处理在现代音乐制作中的实际应用。书中对不同类型的波形、调制技术(如LFO、包络生成器)的解释非常到位,配有大量的图示和案例分析,即便是初次接触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的新手,也能很快掌握核心概念。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纹理”和“空间感”的构建方法的详述,作者不是简单地说“要混响”,而是告诉你如何通过延迟矩阵和卷积混响,模拟出诸如“废弃工厂中的回声”或“深海中的低语”这类具体的听觉场景。对于那些想从听众转变为创作者,特别是热衷于实验电子乐和氛围音乐的朋友,这本书的实践指导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教你的不是“怎么写歌”,而是“如何创造声音本身”,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音箱里发出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变得异常敏感和挑剔了。
评分我一直对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全球化背景下的音乐变异与传承》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跳出了传统欧洲中心论的视角,聚焦于非洲部落音乐的复调结构、东南亚皮影戏的音乐符号系统,以及拉丁美洲融合音乐的历史演变。作者的田野调查经历让文本充满了第一手的观察和感悟,比如对某种失传的吟唱技艺如何依赖于特定的仪式环境才能得以存续的描述,读来令人唏嘘。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探讨了全球唱片工业和互联网文化对地方性音乐形式带来的冲击与重构,比如传统乐器如何被电子采样器吸收,以及古老曲调如何在流行音乐中被“挪用”和“再语境化”。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让人印象深刻,它让我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承载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的复杂载体。对于想拓宽音乐视野,理解音乐多元性的人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购买《管弦乐队配器法的精妙》纯粹是出于对宏大交响乐的好奇。我原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乐器性能手册,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色彩和层次的绘画教程。作者对不同声部乐器在音域、音色纯净度、动态范围上的差异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对比,并提供了大量的配器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地叠加或对比不同乐器的音色来达到特定的听觉效果。例如,书中分析了拉威尔如何利用木管乐器的不同组合来描绘出轻盈透明的“水波纹”质感,以及马勒在需要表达巨大悲怆时,如何通过增加铜管的弱奏或使用特殊演奏法(如弱音器)来营造出“远方传来的哀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思考”乐器的组合,而不是简单地“分配”旋律线。读完后,我再去听瓦格纳的歌剧选段时,那些看似复杂的和弦织体,似乎一下子就有了清晰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完全理解了作曲家对声音的掌控达到了何种境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