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心顫:性文化心理透視
定價:28.00元
作者:權雅之
齣版社:工人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50083576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審視原罪,調侃欲望,坦蕩啜飲伊甸園醇香
視角標新,觀點立異,理性解讀性心理迷茫。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從心理學、社會學的視角審視、調侃婚姻、傢庭、戀愛和兩的通俗性大眾讀物。中國傳統文化中,性壓抑、性禁錮一直為其主要特色之一,但近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在性觀念、方麵齣現反彈,韆奇百怪的社會現象令人目不暇接,使更多的人在性的問題上麵臨睏惑和迷茫。針對這些社會的、文化的、心理的現象以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關注的性文化心理問題,本書以新穎獨特的視角、以理論闡述和實例相密切結閤的手法,以生動、通俗、略帶誇張的標題,以幽默、犀利、輕鬆易懂的語言,推齣鮮明的觀點與獨到的見解,讀來令人耳目一新,茅塞頓開。《心顫》在給讀者以閱讀快感的同時,可引起讀者的思考和共鳴。
目錄
前言
章 性層麵:韆年心顫抖
1.1 為不絕於耳的韆年一罵——“萬惡淫為首”解密
1.2 古代外交場閤的“性開化”
1.3 浴血抗戰的“一夫一妻製”還能撐持多久?
1.4 彆拿著貞節牌坊當先進文化
1.5 從寜死遮掩到瘋狂暴露
第二章 性文化心理的社會季風
2.1 也不知黃段子撞瞭哪一位的腰
2.2 “”地下一層,“二爺”地下二層
2.3 雖然“耍流氓”已升級換代為“性騷擾”
2.4 都市裏的“戲劇性”女人
2.5 她們,衝著滄落大膽往前走
2.6 婚外的心理軌跡
2.7 偶像為何馳騁於少男少女的情懷
2.8 “偶像的黃昏”的啓迪
第三章 女生的張力
3.1 鞭子與糖果
3.2 哲學美女劉小樣
3.3 為尼采一辯
3.4 紅顔之怒
第四章 麵對男性的女性心裏
4.1 彆動!還原!激情的性愛奶酪
4.2 依賴與駕馭——悖論漩渦
4.3 委屈:索取迴報的焦躁
4.4 忌妒——陰暗的汗潛伏
第五章 麵對女性的男性心理
5.1 絕不一勞永逸的“珠聯壁閤”
5.2 從“陰盛陽衰”到“氣管炎”
5.3 誰敢當姑奶奶的“博士後”?
第六章 擇偶——容易褊狹錯位
6.1 性愛天平——幾斤幾兩和討價還價
6.2 命運,沒有為綉球劃定拋物綫
6.3 一見鍾情與魚目混珠
6.4 擇偶“安全感”的利弊之辨
第七章 戀愛——心理人格的角鬥場
7.1 性愛心理角鬥的新搏殺——保衛戀愛
7.2 懼怕愛情
7.3 陰差陽錯與心理錯位
7.4 戀愛——心理人格的角鬥場
作者介紹
權雅之,教授長期從事教學、科研與寫作。聽其講課和心理谘詢,信息量大,觀念新穎,思想深邃,生動幽默,深受學生喜愛;在性科學、性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決策思維等方麵有較深的造詣;著有《讓美在性生活中蕩漾》等四部著述,有百萬字以上文章詩作發錶於各種媒體;在10多部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覺得,好的科普讀物,關鍵在於能否把深奧的理論用日常的語言重新包裝,讓門外漢也能聽得懂、有共鳴。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大量采用瞭類比和生活化的案例來闡述復雜的心理學模型。我記得有一段,作者在解釋“社會規範的內化過程”時,舉瞭一個關於集體用餐禮儀的例子,從一個孩子如何觀察父母的行為,到最終形成自己下意識的反應,整個過程被描繪得絲絲入扣,讓我瞬間明白瞭那個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投射。而且,作者的敘事節奏控製得極好,該快則快,信息密度高,該慢則慢,留齣足夠的空間給讀者消化和反思。讀完某一章,常常需要放下書本,走到窗邊靜靜地想一會兒,這種被引導去進行深度思考的感覺,比單純接受知識要過癮得多。它不是在“教”你知識,而是在“啓發”你思考,這纔是真正優秀的溝通者纔能做到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剋製而有力”。作者的文字很少有情緒化的渲染或誇張的修飾,一切都顯得沉靜、內斂,卻又在精準的措辭中蘊含著強大的穿透力。他似乎深知,真正深刻的洞察不需要喧嘩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我尤其喜歡那種他用來描述那些微妙的心理狀態的詞匯,它們精準到幾乎能讓人捕捉到一閃而過的思緒。比如,在討論群體壓力時,他沒有使用“恐懼”或“壓抑”這類常見的詞語,而是用瞭一個更微妙的詞匯來描述那種“被期望的自我錶演”所帶來的內心張力,一下子就擊中瞭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種精確性,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愉悅感——你總能感受到,作者的每一個用詞,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服務於整體論點的。它像一把極其鋒利的手術刀,乾淨利落地剖開現象的錶層,直抵核心的肌理,沒有一絲多餘的贅筆。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組織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並沒有按照傳統的時間綫或者學科分類進行綫性鋪陳,而是采用瞭螺鏇上升的敘事結構。每一部分都會引入一個新的核心概念,然後在這個概念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增加的細節和交叉對比,讓讀者對主題的理解越來越深入。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它們不是生硬的斷裂,而是像一段流暢的音樂樂章,通過一個精妙的提問或者一個未解的懸念,自然而然地引嚮下一階段的探討。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有一種強烈的整體感和連貫性,不會讓人感到章節之間是各自為政的孤島。這種精心的編排,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認知負擔,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探索的期待感,仿佛每翻過一頁,都在解鎖一個更深層次的謎團。對於結構控來說,這本書絕對是盛宴。
評分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的論證深度和廣度。這本書明顯是建立在紮實的學術基礎之上的,它引用瞭大量跨學科的理論支撐,從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到神經科學的實驗數據,都能被巧妙地整閤到同一個論述框架內。但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展示這些復雜論據時,始終保持著一種批判性的視角,他不會盲目崇拜任何單一的理論流派,而是像一個高明的棋手,在不同學派的觀點之間穿梭對弈,最終構建齣一個更具包容性和解釋力的宏大圖景。這種成熟的學術態度,讓我對書中的結論深信不疑,同時也激發瞭我進一步去查閱那些被引用的原始文獻的興趣。這不是那種滿足於錶麵現象的膚淺論述,它敢於直麵復雜性和模棱兩可性,並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為這些模糊地帶提供瞭一張清晰的地圖。讀完之後,我對這個研究領域産生瞭敬畏之心,因為我看到瞭其背後所蘊含的巨大知識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抓人眼球瞭,那種深沉的墨藍色配上燙金的字體,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本就是個對視覺美學有要求的人,拿到手的時候,光是翻閱封麵和封底的觸感,就覺得這絕不是一本普通的學術讀物。內頁的排版也做得相當考究,字體大小適中,行距疏密得當,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章節的起始部分會穿插一些與主題相關的藝術插畫或老照片,這些視覺元素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巧妙地呼應瞭後文的論述,為那些略顯嚴肅的理論增添瞭一層藝術的溫度和曆史的厚重感。比如,其中一章討論早期人類符號的形成時,配上的那幅抽象的岩畫拓片,簡直是神來之筆,一下子就把我帶入瞭那個混沌又充滿原始力量的語境中。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覺得作者在內容構建之餘,也深諳如何通過物理載體來構建閱讀體驗,這在當今快餐式的閱讀風潮中,實在難能可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值得被珍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