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精装本) 9787200119923

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精装本) 978720011992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叶秋 著
图书标签:
  • 字典史
  • 中国辞书学
  • 语言学
  • 历史
  • 文化
  • 工具书
  • 精装本
  • 大家小书
  • 汉字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源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19923
商品编码:2986663855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精装本)

定价:39.80元

作者:刘叶秋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2001199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辞源》主编刘叶秋撰写的中国首部汉语辞书史。

内容提要


  《中国字典史略》介绍了从战国至近代一百多部常用的字书,尤其对《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字汇》《骈字类编》等影响较大的字书作了重点解析,将浩瀚绵长的辞书发展史依序排列分为萌芽与奠基、继承与演变、建设与发展、进化与兴盛、演变与改革五个时期,同时又将古代字书的别体(韵书)单列为一章。作者溯源析流,不仅详论各书本身的编纂体例、用法,而且着重讲述其在辞书发展史上的产生、演变和作用,可以说该书汇集了作者对古辞书多年的研究成果,在不少问题上都有独到的见解。

目录


前记

章 绪论
节 名称·类别·作用
第二节 文字的变迁与字书的演进

第二章 字书的萌芽与奠基期 战国·秦·汉
节 字典的萌芽
第二节 字典的先河——《说文解字》
第三节 词典的先河——《尔雅》
第四节 《尔雅》的续作——《小尔雅》
第五节 方言词典的先河——《方言》
第六节 通俗词典的先河——《通俗文》
第七节 音训词典的先河——《释名》

第三章 字书的继承与演变期 魏晋·南北朝
节 承先启后的字书
第二节 现存的部楷书字典——《玉篇》
第三节 部值得重视的《尔雅》式词典——《广雅》

第四章 字书的建设与发展期 唐·宋·元
节 唐代的“字样”和宋元辨形的字书
第二节 唐代集释诸书文字音义的字书——《经典释文》
第三节 唐代注释佛经音义的字书及其续作
第四节 宋元《说文解字》派字典的发展与演变
第五节 宋代《尔雅》派词典的发展

第五章 字书的进化与兴盛期 明·清
节 《说文解字》派字典的进化
第二节 《尔雅》派词典的进化
第三节 《方言》派方言俗语词典的进化
第四节 集释经典文字训诂词典的进化
第五节 汇编词藻典故的词典的进化
第六节 虚字字典的先河

第六章 古代字书的别体——韵书
节 韵书的源流
第二节 韵书的字书功用
第三节 几部常用的韵书

第七章 字书的演变与改革期 近代
节 字典的演变与改革
第二节 词典的演变与改革

作者介绍


  刘叶秋(1917---1988),北京人,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文学系。学者,辞书学与笔记小说研究专家。曾任商务印书馆编审、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是《辞源》的三位编纂者之一。主要著作有《历代笔记概述》《魏晋南北朝小说》《古典小说笔记略丛》《古典小说论丛》《孔尚任诗和桃花扇》《学海纷葩录》《类书简说》《中国古代的字典》《中国的字典》《常用字书十讲》《中国字典史略》等,有的已被大学选为必修课程。

文摘


《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精装本)》:
  玄应是唐贞观末长安大慈恩寺的翻经僧,他的《一切经音义》,《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作《大唐众经音义》二十五卷,与今本卷数相同,简称《玄应音义》。书前有终南太一山释氏(即释广宣)序,谓玄应“以贞观末历,敕召参传,综经正纬,资为实录。因译寻阅,捃拾藏经,为之音义。注释训解,援引群籍,证据卓明,焕然可领,结成三袤。”可见此书大约完成于唐太宗贞观之末,是现存的佛经音义中一部早出的书。
  玄应从《华严经》以至《顺正理论》共四百五十四部大小乘经律论中选取词语,加以注释。所选除梵文音译或义译的佛教专门词语之难懂者外,亦取一般的文字音义和较冷僻的字词;因此它兼有佛学词典和普通词典的作用。
  全书每卷前,先列本卷注释各经的名目,然后按该经卷次顺序解说;卷中无可注的,即隔过此卷,更注其后卷。注释体例,大约分为三种:种是注释词语下一字或上一字的音义,一般都是先标音,后释义;第二种是兼注两字的音义,或对解说中的字,亦标其声;第三种对字词的写法有异的,先辨形体,然后再注音义。这里各举一例如下:
  一 《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精装本)》卷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十卷的音义。船舶 音白。《埤苍》:舶,大船也。《通俗文》:吴船曰艑,晋船曰舶。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者是也。艑音
  蒲殄反。
  二 《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精装本)》卷二 《大般涅檠经》第二十卷的音义。奎星 口攜反。《尔雅》降娄,奎娄也。李巡曰:降娄,白虎宿也。经文有作金星、太白星,宜从字读。
  三 《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精装本)》卷四 《观佛三昧海经》第四卷的音义。疼痹 又作痋、胳二形,同。徒冬反。《广雅》:疼,痛也。下饼利反。
  ……

序言



《中国字典史略》是一部深入梳理中国字典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它并非对某一特定版本字典的介绍,而是聚焦于字典这一工具在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演变轨迹。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部详尽而生动的中国字典发展史,从文字的起源、早期符号的记录,一直到近代字典编纂的成熟体系,勾勒出一部跨越数千年的文字梳理与规范的宏大画卷。 本书的叙述始于中国文字的萌芽时期。在文字尚未成熟、形制尚未统一的漫长岁月中,先民们出于记录、沟通和祭祀等需要,创造了各种符号和图画。虽然这些早期符号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字典”,但它们是中国文字的雏形,是后世字典编纂的源头活水。作者考证了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的形体特征,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代表的含义,并追溯了这些早期文字材料中蕴含的早期词汇和语义信息,为理解中国字典的起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文字系统的逐步完善,特别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对汉字的整理和规范需求日益迫切。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具有字典雏形的著作,它们开始尝试对字进行分类、解释和音义标注。本书将重点介绍如《说文解字》等里程碑式的早期字典。《说文解字》,作为中国字典史上的第一部系统性字典,其编纂体系、释义方法、部首分类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详细解读《说文解字》的结构,分析其“形、音、义”三位一体的释义原则,探讨其在汉字学、文字学、训诂学等领域的重要价值,并分析其编纂过程中所体现的古代学术思想和方法。 汉代以后,中国字典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和细致的态球。本书将重点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以及宋元时期的字典发展。例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出现了大量音义并茂的训诂著作,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字典的功能,为后世字典的音义标注积累了经验。隋唐时期,官方编纂的字典,如《玉篇》,进一步完善了字典的结构和内容,对当时的文字使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对字典的需求更加广泛,出现了如《广韵》、《集韵》等韵书,它们在音韵研究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后世字典的注音提供了重要参考。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重要韵书和字典的编纂特色、学术贡献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实际应用。 明清时期是中国字典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官修和私家编纂的字典,种类繁多,内容更加丰富,编纂技术也日趋精进。本书将重点介绍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字汇》、《正字通》等。其中,《康熙字典》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完备的字典之一,其编纂的严谨性、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在文字规范方面的影响力,都将得到深入的探讨。本书还将分析《康熙字典》的编纂体例,如部首、笔画、释义、引证等,并评价其在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同时,本书也会关注到其他重要的明清字典,分析它们在释义、音韵、训诂等方面的创新之处,以及它们如何满足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用字需求。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教育的普及,中国字典的编纂也迎来了新的变革。本书将探讨近代字典在体例、释义、音标、插图等方面的革新。例如,引入了拼音系统,改变了传统的音义标注方式;开始注重词语的实际应用,增加了大量的例词和例句;部分字典还增加了插图,以帮助读者理解词义。本书将分析西方字典对中国近代字典编纂的影响,介绍如《辞源》、《辞海》等重要近代辞书的产生背景、编纂理念以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化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关注到早期白话文运动对字典编纂的影响,以及如何体现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它不仅仅是罗列历代字典的名称和特点,而是深入挖掘字典编纂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需求、学术思潮以及编纂者的心路历程。作者将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分析不同时期字典编纂的动力和目的。例如,官方编纂的字典往往带有政治和文化教化的意图,而民间编纂的字典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本书还将探讨字典在维护文字统一、传播文化知识、促进学术交流、服务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多重功能。 在学术研究方法上,本书秉持严谨的考证精神,充分利用了古籍、碑刻、出土文献等第一手史料,并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历代字典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作者力图还原字典发展的真实面貌,纠正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误解和偏颇。本书也注重将字典研究置于整个中国学术史和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强调字典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知识传播工具所承载的丰富信息。 本书还可能触及一些关于字典编纂的哲学思考和理论探讨。例如,关于“字”与“义”的关系,关于字典的权威性与局限性,关于字典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等等。作者将尝试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字典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术领域。 总体而言,《中国字典史略》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著作。它通过对中国字典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部文字的演变史、一部知识的传播史,更是一部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本书将为对汉字学、文字学、训诂学、文献学以及中国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而深刻的阅读体验。精装本的设计,也体现了对这部学术著作的珍视和对读者阅读体验的考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字典”这个词的理解被极大地拓宽了。我一直以为字典就是一本厚厚的工具书,用来查字义、拼音什么的,但这本书似乎在诉说着一个更宏大、更复杂的故事。我想象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字典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者,更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载体。我期待能看到书中关于编纂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比如如何收录古今词汇,如何处理生僻字、异体字,如何界定词语的规范用法等。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背后却牵扯着语言的发展、文化的传承,甚至社会的变迁。我甚至可以想象,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文字改革、教育普及,都可能与字典的编纂和推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本字典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探索,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评分

这本《大家小书 中国字典史略》的精装本,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厚重与精致。书页的质感非常棒,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尤其是那些古籍的插图和字迹的呈现,都显得十分考究。翻开目录,我首先被“从甲骨文到小篆”那一章所吸引,想象着古人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符号,那最初的象形文字如何一步步演变成更为规范的书写体,这背后蕴含的文化演进和智慧传承,着实令人着迷。我一直对文字的起源和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小书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搜集和梳理这些漫长岁月里的文字变迁的。每一个朝代的文字特点,每一次重要的文字改革,都像是一条条涓涓细流,汇聚成了中华文字的浩瀚长河。我特别期待能读到关于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赋予新的意义,如何承载不同时代的思想文化,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文字学家们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字典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思想、文化和文明发展史的缩影,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我爱不释手了。

评分

当我翻到关于“词典的诞生与发展”的篇章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词典只是查阅字词意义的工具书,但这本书似乎将词典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让我开始思考它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从最初的韵书、字书,到后来更系统、更科学的词典,这其中一定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和完善。我非常好奇,在古代,人们是如何编纂这些最早的“词典”的?他们又是如何去界定词语的含义,如何去组织和呈现这些海量的词汇?我想这本书应该会介绍一些著名的古代词典,比如《说文解字》、《玉篇》、《广韵》等等,并分析它们在当时所起的学术作用和社会影响。我尤其希望能看到,这些古代的词典编纂者们,是如何面对文字的模糊性、多义性,以及如何处理方言、俗语等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的。这种对语言工具书背后学问的深入挖掘,让我对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读到关于“近代字典的革新与挑战”这一部分的时候,我感到一股强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字典的编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涌现,语言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我想,这本书应该会详细介绍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近代字典,比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那些,它们是如何吸收西方语言学理论,如何采用新的编纂体例,如何解决汉字注音、释义等难题的。我尤其期待看到,在那个充满动荡的时代,学者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为普及文化、启迪民智而努力编纂字典的。这种将字典的发展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的史书,它让我看到了知识的传播者们,是如何以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点亮了一个时代的。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从隶书到楷书:汉字书写的自觉”这一章节时,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书法艺术百花齐放的时代。楷书的端庄、隶书的古朴,每一种字体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书写者的情感。我总觉得,文字不仅仅是记录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表达。这本书通过梳理字典的发展脉络,必然也触及到了汉字书写形态的演变,这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脑海中浮现出历代书法大家的身影,王羲之的行云流水,颜真卿的雄浑大气,柳公权的骨力洞达,他们的笔墨挥洒之间,何尝不是对文字生命力的极致展现?我想这本书应该会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这些字体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比如科举制度对书体规范化的推动,或者文人雅士对美的追求如何影响了书写风格。这种将文字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解读,让我觉得十分新颖。我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欣赏不同时代的汉字之美,甚至能从中获得一些临摹的灵感。一本好的书,总能激发读者多方面的思考和联想,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