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国志
定价:18.00元
作者: 陈寿撰,史瑞玲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40338848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函封,无论何时,打开这个函封,我们就能读出那些闪烁着智慧的文化密码。因此,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好的途径就是阅读国学经典。《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平装》共60本,精选了中华传统文明中内涵丰富、经久流传的国学经典,包括史学的经典,文学的经典,哲学的经典,设计精美,采取双色印刷,图文并茂,品种丰富。阅读这些日久常新的经典,会带给我们理性和高雅,敏锐与睿智,以及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乐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三国志》摆在案头,光是触摸那封面,就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尘埃和风霜。我最欣赏它那种近乎冷峻的史家笔法,陈寿老先生的功力实在了得,他不像后世有些史书那样,动辄就渲染渲染,抒发一番慷慨激昂的情绪。他的文字是极其克制的,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只专注于解剖事件的脉络和人物的决策过程。读起来,你得全神贯注,因为很多关键的转折点,都隐藏在看似平铺直叙的记载之中。比如曹操的崛起,刘备的流亡,孙权的踞江,都不是简单地用“英明神武”或“奸诈狡猾”来定论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奏议、书信、以及他人对他们的评价原文来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形象。这使得我们作为后来的读者,不至于被单一的道德标准所束缚,而是能更深入地去理解那个乱世中,每一步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与残酷性。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迷雾中寻找那条通往真相的小径,非常有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史瑞玲的这个版本在注释和校对上做得相当到位,对于一些古奥的词汇和地名,都有详尽的说明,这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们可以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的历史内涵,而不是纠结于晦涩的字词上。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三国志》无疑是史学巨著的典范,但它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不同于小说描写的魅力。它的语言凝练、简劲,几乎没有多余的修饰,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这种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作为正史的严肃性,以及陈寿力图在曹魏、蜀汉、孙吴的历史叙事中找到一个相对中立的“晋”的立场。读起来,你会发现那种情感的波动是被严格控制的,即使描述战争的惨烈,也多是以结果论的笔法带过,而非渲染现场的血腥。这种冷静,反而更能激发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深思——在那样的大历史洪流面前,个人的努力和挣扎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值得记录。史瑞玲的版本在字体选择和版面设计上,也体现了对这种古典美学的尊重,留白得当,阅读起来眼睛不易疲劳,使得长时间的沉浸成为可能。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历史叙事,不是为了取悦听众,而是为了留下一个可靠的坐标系,让后人可以依此来校准自己的时空观。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示在于“史可鉴今”的深刻内涵。阅读《三国志》,我逐渐明白,历史人物的行为逻辑,即便是置于两千多年前的背景下,也依然能找到与当下社会相对应的影子。例如,书中对士族阶层如何通过联姻和举荐来固化自身地位的描述,与现代社会中某些精英阶层的运作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陈寿的记载,提供了大量关于权力继承、人才选拔、地方治理的案例研究。这些都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件,有着明确的时间、地点和参与者。这使得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式”,而更像是对人类行为模式的深度观察报告。史瑞玲的校注工作,特别是对一些历史名词在不同时期称谓变化的标注,帮助我更清晰地构建了那个时代权力网络的空间感。它教会我,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性的核心驱动力——对权力的渴望、对安定的追求、对名誉的维护——是亘古不变的。因此,阅读《三国志》,与其说是回顾历史,不如说是在为理解当下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一把“历史的放大镜”。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心中涌起的更多是一种历史的苍凉感,而非简单的英雄崇拜。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更在于它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官僚体系的细致描摹。陈寿的视角是官僚视角的,他更关注的是中央政权的运作,是士族阶层的流动,是郡县制度下的具体治理方法。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权力如何分配和运行,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例。我尤其喜欢看“志”的部分,那些关于天文、律历、地理、经济的记载,虽然在通俗读物中常常被略去,但恰恰是这些构成了支撑起庞大帝国运转的基石。没有这些“硬核”的背景,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役和权谋都成了空中楼阁。史瑞玲的版本在整理这些“志”的部分时,似乎下足了功夫,条理清晰,使得这些原本枯燥的制度性记载也变得可以被理解和吸收。它让人明白,即便是三国鼎立这样看似分裂的时代,其背后的社会和行政逻辑依然是继承和延续了汉朝的体系,只是在不同的地域和环境下,采取了不同的适应策略。读完后,我对“治世”与“乱世”的定义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乱世不意味着没有秩序,只是秩序的建立变得更为艰难和血腥。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对峙”。你必须拿出与它相匹配的专注度和耐心。它不是那种可以边喝咖啡边随意翻阅的消遣之作,它要求你像一名侦探那样,在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举个例子,当你读到某个将领的评价时,陈寿往往会引用好几个相互矛盾的说法,然后才给出自己的最终判断。这种写作手法极高明,它迫使你跳出“对错”的二元对立,去思考信息的来源、记录者的立场以及历史事件本身的偶然性。我曾经花了一个下午,专门对比了书中关于某次战役不同记载的细微差别,结果发现,理解了这些细微差别,才能真正把握到当时决策层的微妙心态。史瑞玲的整理工作,通过细致的页边批注和参考文献的引用,极大地帮助了我进行这种“对峙”的过程。她没有试图为陈寿“润色”或“简化”,而是忠实地呈现了文本的复杂性,这对于一个渴望深入了解历史真相的读者来说,是最大的尊重。这本《三国志》是历史的“原浆”,需要我们自己去稀释、去品尝,才能感受到它真正的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