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三國誌
定價:18.00元
作者: 陳壽撰,史瑞玲
齣版社:崇文書局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40338848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學經典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函封,無論何時,打開這個函封,我們就能讀齣那些閃爍著智慧的文化密碼。因此,瞭解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好的途徑就是閱讀國學經典。《崇文國學經典普及文庫平裝》共60本,精選瞭中華傳統文明中內涵豐富、經久流傳的國學經典,包括史學的經典,文學的經典,哲學的經典,設計精美,采取雙色印刷,圖文並茂,品種豐富。閱讀這些日久常新的經典,會帶給我們理性和高雅,敏銳與睿智,以及豐富的內涵和無窮的樂趣。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三國誌》無疑是史學巨著的典範,但它也呈現齣一種獨特的、不同於小說描寫的魅力。它的語言凝練、簡勁,幾乎沒有多餘的修飾,每一句話都承載著巨大的信息量。這種風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於它作為正史的嚴肅性,以及陳壽力圖在曹魏、蜀漢、孫吳的曆史敘事中找到一個相對中立的“晉”的立場。讀起來,你會發現那種情感的波動是被嚴格控製的,即使描述戰爭的慘烈,也多是以結果論的筆法帶過,而非渲染現場的血腥。這種冷靜,反而更能激發起讀者對人物命運的深思——在那樣的大曆史洪流麵前,個人的努力和掙紮顯得如此渺小,卻又如此值得記錄。史瑞玲的版本在字體選擇和版麵設計上,也體現瞭對這種古典美學的尊重,留白得當,閱讀起來眼睛不易疲勞,使得長時間的沉浸成為可能。它讓我體會到,真正的曆史敘事,不是為瞭取悅聽眾,而是為瞭留下一個可靠的坐標係,讓後人可以依此來校準自己的時空觀。
評分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啓示在於“史可鑒今”的深刻內涵。閱讀《三國誌》,我逐漸明白,曆史人物的行為邏輯,即便是置於兩韆多年前的背景下,也依然能找到與當下社會相對應的影子。例如,書中對士族階層如何通過聯姻和舉薦來固化自身地位的描述,與現代社會中某些精英階層的運作模式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陳壽的記載,提供瞭大量關於權力繼承、人纔選拔、地方治理的案例研究。這些都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件,有著明確的時間、地點和參與者。這使得曆史不再是遙遠的“過去式”,而更像是對人類行為模式的深度觀察報告。史瑞玲的校注工作,特彆是對一些曆史名詞在不同時期稱謂變化的標注,幫助我更清晰地構建瞭那個時代權力網絡的空間感。它教會我,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性的核心驅動力——對權力的渴望、對安定的追求、對名譽的維護——是亙古不變的。因此,閱讀《三國誌》,與其說是迴顧曆史,不如說是在為理解當下復雜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結構提供瞭一把“曆史的放大鏡”。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對峙”。你必須拿齣與它相匹配的專注度和耐心。它不是那種可以邊喝咖啡邊隨意翻閱的消遣之作,它要求你像一名偵探那樣,在字裏行間尋找蛛絲馬跡。舉個例子,當你讀到某個將領的評價時,陳壽往往會引用好幾個相互矛盾的說法,然後纔給齣自己的最終判斷。這種寫作手法極高明,它迫使你跳齣“對錯”的二元對立,去思考信息的來源、記錄者的立場以及曆史事件本身的偶然性。我曾經花瞭一個下午,專門對比瞭書中關於某次戰役不同記載的細微差彆,結果發現,理解瞭這些細微差彆,纔能真正把握到當時決策層的微妙心態。史瑞玲的整理工作,通過細緻的頁邊批注和參考文獻的引用,極大地幫助瞭我進行這種“對峙”的過程。她沒有試圖為陳壽“潤色”或“簡化”,而是忠實地呈現瞭文本的復雜性,這對於一個渴望深入瞭解曆史真相的讀者來說,是最大的尊重。這本《三國誌》是曆史的“原漿”,需要我們自己去稀釋、去品嘗,纔能感受到它真正的味道。
評分這本厚重的《三國誌》擺在案頭,光是觸摸那封麵,就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塵埃和風霜。我最欣賞它那種近乎冷峻的史傢筆法,陳壽老先生的功力實在瞭得,他不像後世有些史書那樣,動輒就渲染渲染,抒發一番慷慨激昂的情緒。他的文字是極其剋製的,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隻專注於解剖事件的脈絡和人物的決策過程。讀起來,你得全神貫注,因為很多關鍵的轉摺點,都隱藏在看似平鋪直敘的記載之中。比如曹操的崛起,劉備的流亡,孫權的踞江,都不是簡單地用“英明神武”或“奸詐狡猾”來定論的,而是通過大量的奏議、書信、以及他人對他們的評價原文來構建一個立體多維的形象。這使得我們作為後來的讀者,不至於被單一的道德標準所束縛,而是能更深入地去理解那個亂世中,每一步政治博弈的復雜性與殘酷性。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迷霧中尋找那條通往真相的小徑,非常有智力上的挑戰和滿足感。史瑞玲的這個版本在注釋和校對上做得相當到位,對於一些古奧的詞匯和地名,都有詳盡的說明,這對於像我這樣非專業齣身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大大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我們可以更專注於文本本身的曆史內涵,而不是糾結於晦澀的字詞上。
評分當我閤上這本書時,心中湧起的更多是一種曆史的蒼涼感,而非簡單的英雄崇拜。這套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記載瞭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過程,更在於它對那個時代社會結構和官僚體係的細緻描摹。陳壽的視角是官僚視角的,他更關注的是中央政權的運作,是士族階層的流動,是郡縣製度下的具體治理方法。這對於理解中國古代政治權力如何分配和運行,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實例。我尤其喜歡看“誌”的部分,那些關於天文、律曆、地理、經濟的記載,雖然在通俗讀物中常常被略去,但恰恰是這些構成瞭支撐起龐大帝國運轉的基石。沒有這些“硬核”的背景,那些波瀾壯闊的戰役和權謀都成瞭空中樓閣。史瑞玲的版本在整理這些“誌”的部分時,似乎下足瞭功夫,條理清晰,使得這些原本枯燥的製度性記載也變得可以被理解和吸收。它讓人明白,即便是三國鼎立這樣看似分裂的時代,其背後的社會和行政邏輯依然是繼承和延續瞭漢朝的體係,隻是在不同的地域和環境下,采取瞭不同的適應策略。讀完後,我對“治世”與“亂世”的定義都有瞭更深刻的體會,亂世不意味著沒有秩序,隻是秩序的建立變得更為艱難和血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