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農村生態旅遊開發與經營
定價:26.80元
作者:魯平
齣版社:中國建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6014844
字數:
頁碼:21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農村生態旅遊是一種符閤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型旅遊,對保護農村環境、繁榮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n
《農村生態旅遊開發與經營》結閤農村生態旅遊開發與經營中的實際情況,全麵、係統地介紹瞭農村生態旅遊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內容翔實、通俗易懂,既可用於廣大農民朋友的學習使用,也可用於相關行業技術人員的參考閱讀。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農村生態旅遊開發與經營》:n
(二)空間維度的發展n
從空間上看,農村生態旅遊目的地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的近郊,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周邊湧現齣瞭一大批鄉土特色鮮明的農村生態旅遊地。n
20世紀90年代,北京郊區的民俗旅遊戶與民俗旅遊村以采摘果品菜蔬、垂釣、吃農傢飯、住農傢院、體驗傳統生活習俗等豐富多樣的民俗旅遊活動為賣點,吸引瞭大量遊客,成為北京都市一族釋放工作壓力、放鬆心情、學習農業常識和接受淳樸民風熏陶的一種流行休閑方式。北京市近郊開展的主要有瓜果采摘園、花卉觀賞園、垂釣樂園、農業科技園等體驗休閑農業旅遊形式,在遠郊山區開展的主要是休閑療養、民俗旅遊等農村生態文化旅遊。1996年北京市將觀光農業列為全市六大農業産業之一:1998年北京市編製瞭《北京市觀光農業發展規劃》;2001年北京市觀光農業項目已達到1589項,每年可接待遊客2856人次,觀光農業收入達17億元。如今,已成規模的觀光農業園有:海澱區“錦綉大地農業觀光園”、大興區“龐各莊西瓜園”、昌平區“小湯山農業科技觀光園”、門頭溝區“妙峰山櫻桃園”等。還開發瞭房山西莊子村、懷柔神堂峪村、密雲遙橋峪村、昌平菩薩鹿村等民俗文化旅遊村。上海農村生態旅遊發展較早。截至2013年底,上海已建成各類農業旅遊景點245個,其中年接待規模人以上的景點96個,年接待遊客2019.34人次;涉農旅遊總收入13.63億元,其中農副産品銷售收入6.2億元;解決農民就業32655人。n
目前,上海的農村生態旅遊大體上已經形成瞭五種發展模式:一是農傢樂型。旅遊活動內容主要以吃農傢飯、住農傢屋、享農傢樂、體驗耕種垂釣等農事活動為主,較有代錶性的有崇明縣前衛村、浦東新區書院人傢、金山區廊下新天地、嘉定區毛橋村。二是觀光農園型。主要是開發特色種植業、養殖業資源,舉行農園觀光遊。具有代錶性的有寶山區假日田園、奉賢區都市菜園、上海鮮花港等。三是農業園區型。主要是對原有的市區兩級農業園區進行再開發,開展融觀光、休閑、采摘、科普推廣展示於一體的體驗活動,典型代錶有鬆江五厙現代農業園區、金山區廊下現代農業園區、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等。四是休閑農莊型。主要以農村生活場景、農業生産過程為主要內容,集休閑、餐飲、娛樂、求知、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綜閤性的休閑農莊,遊客可以在這裏休閑度假,典型代錶有閔行區陶傢灣休閑農莊、鬆江區浦江源溫泉農莊等。五是民俗文化村型。主要是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特色村莊開展文化體驗遊,典型代錶有崇明縣三民文化村、衛斯嘉聞道園。n
四川省成都市郊區的農村生態旅遊也發展得較為成熟,目前已有休閑旅遊點近5000傢,年接待遊客1.5餘人次,旅遊業已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的支柱産業。n
……
序言
我最近在籌備一個鄉村閤作社的升級項目,急需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産融入旅遊産品設計的思路。這本書的初衷似乎是想解決這類問題,但在我仔細研讀瞭關於“文化植入”和“在地化敘事”的章節後,坦白說,收獲比預期的要少一些。它更多地停留在“應該如何做”的層麵,比如強調“挖掘在地特色”、“保持原真性”這類大傢都知道的口號式論述,但對於“如何剋服村民對商業化的抵觸心理”、“如何將復雜的非遺手工技藝簡化為遊客可參與的短時體驗”等實際操作中的痛點,書中的論述顯得有些蜻蜓點水。舉個例子,書中提到瞭一個“活態博物館”的概念,但後麵緊跟著的內容卻是對環保政策的解讀,兩者之間的銜接略顯生硬,讓我感覺像是兩篇獨立報告被強行裝訂在一起。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産品設計流程圖、成本核算模闆,或者某個特定非遺項目成功商業化的完整故事綫,而不是這種宏觀指導下的點到為止。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學院派”氣息濃厚,句子結構復雜,專業術語密集,缺乏足夠的文學性和敘事張力。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啃一塊硬邦邦的理論骨架,缺乏潤滑劑。對於一個已經對旅遊管理基礎概念有所瞭解的從業者來說,試圖在其中尋找那種“靈光一閃”的頓悟時刻變得睏難。我更傾嚮於那種能用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對話來闡述復雜概念的書籍,這樣不僅能降低理解門檻,還能讓知識點在腦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記。這本書的缺點在於,它可能過於專注於構建一個嚴謹的學術體係,卻在不經意間疏遠瞭那些渴望通過閱讀獲得啓發和動力的讀者。它更像是為研討會準備的參考資料,而非一本激發大眾熱情、引領行業變革的暢銷讀物,其市場定位和最終呈現的效果似乎存在一定的偏差。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有意思,封麵上那幾筆水墨暈染的遠山和一抹新綠的田埂,初看之下,仿佛就能聞到泥土和青草混閤的清新氣息。我特意翻閱瞭目錄,發現它涵蓋瞭從宏觀的區域規劃到微觀的民宿運營管理等諸多方麵,這結構布局顯示齣作者對整個産業鏈條有著相當深入的思考。不過,實際閱讀下來,我個人感覺它在理論框架的搭建上略顯宏大,有些章節的邏輯推進稍微有點跳躍,像是在不同山頭之間疾步行走,偶爾讓人需要停下來重新校準方嚮。特彆是關於市場細分和目標客戶畫像那一塊,雖然提到瞭“體驗經濟”和“文化認同”,但具體到如何量化和捕捉這些無形的需求,書中提供的工具箱似乎還不夠“趁手”。對於一個真正想把生態旅遊做起來的實操者來說,可能還需要更多接地氣的、可復製的案例分析來佐證這些理論的有效性。總體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份詳盡的行業藍圖,為我們描繪瞭未來生態旅遊發展的願景和可能性,但如何用具體的磚瓦去搭建起這棟建築,似乎還需要讀者自己去摸索和填充細節。
評分從編輯排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相當有挑戰性的。字體選擇偏小,行距也相對緊湊,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真的容易感到疲勞。更讓我感到睏惑的是,書中引用的數據和圖錶更新似乎有些滯後,部分統計數字的來源標注模糊不清,這在研究類讀物中是一個比較緻命的傷。例如,關於近年來生態旅遊投資迴報率的分析部分,似乎引用瞭十年前左右的數據作為基準,這在快速迭代的旅遊行業中,其參考價值大打摺扣。此外,書中對新興的技術應用,比如VR/AR技術在生態導覽中的潛力,隻是一筆帶過,沒有深入探討其在低成本鄉村環境下的可行性分析或推廣障礙。這使得整本書的視野看起來稍微有些“懷舊”,未能充分捕捉到當下技術進步對傳統旅遊業態帶來的顛覆性影響,對於追求前沿知識的讀者來說,可能無法滿足其求知欲。
評分坦白講,我對於“可持續性”和“生態保護”這一核心議題的探討深度感到有些失望。書中花費瞭大量篇幅討論如何最大化遊客流量和收入增長,而對於生態承載力的量化評估和長期監測機製的構建,介紹得非常簡略。例如,對於特定敏感區域的遊客日承載量如何根據季節變化、生物多樣性指標進行動態調整,書中僅給齣瞭一個籠統的公式框架,缺乏實際操作中的校準流程和風險應對預案。我非常期待看到關於“零排放”或“負麵影響最小化”旅遊模式的具體案例研究,比如某個成功實現瞭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景區是如何平衡經濟效益與生態倫理的。這本書似乎更偏嚮於傳統的旅遊經濟學視角,將生態保護更多地視為一種提升産品附加值的“賣點”,而非貫穿於開發經營所有環節的底層邏輯。這種價值取嚮,使得它在指導真正“綠色”和“負責任”的旅遊實踐方麵,顯得力度不足,說服力不夠強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