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经营

农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经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平 著
图书标签:
  • 农村旅游
  • 生态旅游
  • 乡村振兴
  • 旅游开发
  • 旅游经营
  • 生态农业
  • 可持续发展
  • 区域经济
  • 旅游地理
  • 休闲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014844
商品编码:2987345932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农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经营

定价:26.80元

作者:鲁平

出版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6014844

字数:

页码:2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农村生态旅游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旅游,对保护农村环境、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n
  《农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经营》结合农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经营中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农村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既可用于广大农民朋友的学习使用,也可用于相关行业技术人员的参考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农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经营》:n
  (二)空间维度的发展n
  从空间上看,农村生态旅游目的地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的近郊,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周边涌现出了一大批乡土特色鲜明的农村生态旅游地。n
  20世纪90年代,北京郊区的民俗旅游户与民俗旅游村以采摘果品菜蔬、垂钓、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活动为卖点,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北京都市一族释放工作压力、放松心情、学习农业常识和接受淳朴民风熏陶的一种流行休闲方式。北京市近郊开展的主要有瓜果采摘园、花卉观赏园、垂钓乐园、农业科技园等体验休闲农业旅游形式,在远郊山区开展的主要是休闲疗养、民俗旅游等农村生态文化旅游。1996年北京市将观光农业列为全市六大农业产业之一:1998年北京市编制了《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规划》;2001年北京市观光农业项目已达到1589项,每年可接待游客2856人次,观光农业收入达17亿元。如今,已成规模的观光农业园有:海淀区“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大兴区“庞各庄西瓜园”、昌平区“小汤山农业科技观光园”、门头沟区“妙峰山樱桃园”等。还开发了房山西庄子村、怀柔神堂峪村、密云遥桥峪村、昌平菩萨鹿村等民俗文化旅游村。上海农村生态旅游发展较早。截至2013年底,上海已建成各类农业旅游景点245个,其中年接待规模人以上的景点96个,年接待游客2019.34人次;涉农旅游总收入13.63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6.2亿元;解决农民就业32655人。n
  目前,上海的农村生态旅游大体上已经形成了五种发展模式:一是农家乐型。旅游活动内容主要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体验耕种垂钓等农事活动为主,较有代表性的有崇明县前卫村、浦东新区书院人家、金山区廊下新天地、嘉定区毛桥村。二是观光农园型。主要是开发特色种植业、养殖业资源,举行农园观光游。具有代表性的有宝山区假日田园、奉贤区都市菜园、上海鲜花港等。三是农业园区型。主要是对原有的市区两级农业园区进行再开发,开展融观光、休闲、采摘、科普推广展示于一体的体验活动,典型代表有松江五厍现代农业园区、金山区廊下现代农业园区、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等。四是休闲农庄型。主要以农村生活场景、农业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集休闲、餐饮、娱乐、求知、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休闲农庄,游客可以在这里休闲度假,典型代表有闵行区陶家湾休闲农庄、松江区浦江源温泉农庄等。五是民俗文化村型。主要是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特色村庄开展文化体验游,典型代表有崇明县三民文化村、卫斯嘉闻道园。n
  四川省成都市郊区的农村生态旅游也发展得较为成熟,目前已有休闲旅游点近5000家,年接待游客1.5余人次,旅游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n
  ……

序言



乡间絮语:自然的馈赠与人间的烟火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部穿越乡野的漫游笔记,一次对淳朴生活和自然野趣的深情回望。它不贩卖理论,不剖析模式,而是将镜头对准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那些在城市喧嚣之外,依然默默呼吸着古老节奏的村庄。 在本书中,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些并非经过精心策划、却充满生命力的乡村场景。不是为了寻找“开发”的痕迹,而是去感受“生活”的质地。我们会倾听风吹过稻田的沙沙声,那是土地最真实的呼吸;我们会观察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恳身影,那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注解;我们会品尝农家菜肴的朴实滋味,那是大地赋予的恩赐,饱含着耕作者的汗水和对生活的热爱。 关于“自然”的篇章,将带领我们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想象一下,在黎明时分,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蜿蜒的山路上,露珠在草叶尖上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本书会捕捉这样的瞬间,不是为了构建一个“旅游景点”,而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然最原始的渴望。我们会走进一片未被过度修饰的森林,感受参天古木的宁静,聆听鸟儿婉转的歌唱,甚至偶遇躲藏在林间的野生小动物,那种不期而遇的惊喜,是任何人工景观都无法比拟的。 我们会漫步在清澈见底的溪流旁,看水流潺潺,鱼儿嬉戏,水草摇曳。也许你会看见一位老者,坐在溪边,用最简单的方式钓鱼,他的脸上没有功利,只有一份与水为伴的闲适。本书会试图还原这样的画面,让你仿佛也能听到那流水的声音,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平和。 本书还会讲述那些隐藏在乡村深处的自然奇观。也许是一片季节限定的花海,在短暂的盛放中,将大地染成斑斓的画卷;也许是一处隐秘的瀑布,飞流直下,激起千堆雪,轰鸣声在山谷中回荡。这些自然的力量,无需过度的宣传,它们本身就拥有最动人的魅力,等待着那些愿意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的人。 我们也会关注那些承载着地域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它们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分类,更是这片土地生命力的象征。它们与当地的气候、土壤、以及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本书会以一种散文的笔触,去描绘这些生命,让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科学名词,而是鲜活的存在。 而关于“人间”的篇章,则聚焦于那些在乡野中,依然散发着温情和智慧的生活片段。 本书不会去描绘一个“理想化”的乡村。我们知道,生活总有它的不易。但我们更愿意去捕捉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烁着的人性光辉。我们会走进一户农家,感受他们朴实的热情。也许他们会邀请你尝尝自家种的瓜果,分享他们一天的收获,他们的语言或许不那么华丽,但那份真诚和淳朴,会让你倍感温暖。 我们会看到老一辈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也许是正在编织一张竹席,指尖熟练地穿梭,每一条竹篾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也许是正在制作当地的特色美食,每一步都遵循着古老的配方,那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本书会记录下这些瞬间,让那些正在逐渐淡去的技艺,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 我们会观察孩子们的笑脸,他们在田野里奔跑,在溪水边嬉戏,他们的快乐是如此纯粹,不受任何污染。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许与城市的孩子截然不同,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却同样令人动容。 本书也会触及乡村中的人情往来。邻里之间互助互爱,逢年过节的问候,集市上的热闹景象,这些构成了乡村生活中最动人的色彩。我们会试图捕捉这些瞬间,让你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社区温暖。 本书更关注的是一种“体验”本身,而非“消费”的模式。 我们不鼓励你带着“游客”的心态来丈量这片土地,而是邀请你成为一个“慢行者”。放下手机,摘掉耳机,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耳朵去聆听,用你的心去感受。在这里,你不需要赶行程,不需要打卡景点,只需要跟随自己的节奏,去发现那些属于你的惊喜。 也许你会选择在清晨,跟着当地人一起去田间劳作,感受一下耕耘的乐趣,哪怕只是锄一会儿地,也能让你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也许你会选择在傍晚,坐在农家的院子里,和他们一起看日落,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那份宁静与安详,是任何高级酒店都无法给予的。 本书还会分享一些关于“慢生活”的感悟。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回内心的平静?如何在与自然的亲近中,重拾生命的活力?这些问题,或许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这不是一本“如何做”的指南,而是一次“如何感受”的邀请。 它不会告诉你如何设计一条完美的旅游线路,如何制定一套高回报的经营计划。相反,它会让你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乡村体验?什么是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自然之美? 如果你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景点,如果你渴望与真实的土地和淳朴的人们产生连接,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它将带你踏上一段没有预设终点的旅程,去感受乡间絮语中,自然的馈赠与人间的烟火,那种简单而深刻的美好。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是对生活本质的探寻,是一次与真实自我的相遇。 书中描绘的,或许是你童年的回忆,或许是你内心深处一直向往的场景。它希望唤醒你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让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更宁静、更真实、更美好的世界的窗。 在这片土地上,没有轰轰烈烈的“开发”,只有润物细无声的“生长”。没有精雕细琢的“经营”,只有顺应天地的“共生”。这是一首关于乡村的诗,一曲关于生活的歌,值得你用心去倾听,用情去感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学院派”气息浓厚,句子结构复杂,专业术语密集,缺乏足够的文学性和叙事张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啃一块硬邦邦的理论骨架,缺乏润滑剂。对于一个已经对旅游管理基础概念有所了解的从业者来说,试图在其中寻找那种“灵光一闪”的顿悟时刻变得困难。我更倾向于那种能用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对话来阐述复杂概念的书籍,这样不仅能降低理解门槛,还能让知识点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记。这本书的缺点在于,它可能过于专注于构建一个严谨的学术体系,却在不经意间疏远了那些渴望通过阅读获得启发和动力的读者。它更像是为研讨会准备的参考资料,而非一本激发大众热情、引领行业变革的畅销读物,其市场定位和最终呈现的效果似乎存在一定的偏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封面上那几笔水墨晕染的远山和一抹新绿的田埂,初看之下,仿佛就能闻到泥土和青草混合的清新气息。我特意翻阅了目录,发现它涵盖了从宏观的区域规划到微观的民宿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这结构布局显示出作者对整个产业链条有着相当深入的思考。不过,实际阅读下来,我个人感觉它在理论框架的搭建上略显宏大,有些章节的逻辑推进稍微有点跳跃,像是在不同山头之间疾步行走,偶尔让人需要停下来重新校准方向。特别是关于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画像那一块,虽然提到了“体验经济”和“文化认同”,但具体到如何量化和捕捉这些无形的需求,书中提供的工具箱似乎还不够“趁手”。对于一个真正想把生态旅游做起来的实操者来说,可能还需要更多接地气的、可复制的案例分析来佐证这些理论的有效性。总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行业蓝图,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的愿景和可能性,但如何用具体的砖瓦去搭建起这栋建筑,似乎还需要读者自己去摸索和填充细节。

评分

从编辑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相当有挑战性的。字体选择偏小,行距也相对紧凑,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真的容易感到疲劳。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引用的数据和图表更新似乎有些滞后,部分统计数字的来源标注模糊不清,这在研究类读物中是一个比较致命的伤。例如,关于近年来生态旅游投资回报率的分析部分,似乎引用了十年前左右的数据作为基准,这在快速迭代的旅游行业中,其参考价值大打折扣。此外,书中对新兴的技术应用,比如VR/AR技术在生态导览中的潜力,只是一笔带过,没有深入探讨其在低成本乡村环境下的可行性分析或推广障碍。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看起来稍微有些“怀旧”,未能充分捕捉到当下技术进步对传统旅游业态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对于追求前沿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无法满足其求知欲。

评分

坦白讲,我对于“可持续性”和“生态保护”这一核心议题的探讨深度感到有些失望。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讨论如何最大化游客流量和收入增长,而对于生态承载力的量化评估和长期监测机制的构建,介绍得非常简略。例如,对于特定敏感区域的游客日承载量如何根据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指标进行动态调整,书中仅给出了一个笼统的公式框架,缺乏实际操作中的校准流程和风险应对预案。我非常期待看到关于“零排放”或“负面影响最小化”旅游模式的具体案例研究,比如某个成功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区是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伦理的。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传统的旅游经济学视角,将生态保护更多地视为一种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卖点”,而非贯穿于开发经营所有环节的底层逻辑。这种价值取向,使得它在指导真正“绿色”和“负责任”的旅游实践方面,显得力度不足,说服力不够强劲。

评分

我最近在筹备一个乡村合作社的升级项目,急需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这本书的初衷似乎是想解决这类问题,但在我仔细研读了关于“文化植入”和“在地化叙事”的章节后,坦白说,收获比预期的要少一些。它更多地停留在“应该如何做”的层面,比如强调“挖掘在地特色”、“保持原真性”这类大家都知道的口号式论述,但对于“如何克服村民对商业化的抵触心理”、“如何将复杂的非遗手工技艺简化为游客可参与的短时体验”等实际操作中的痛点,书中的论述显得有些蜻蜓点水。举个例子,书中提到了一个“活态博物馆”的概念,但后面紧跟着的内容却是对环保政策的解读,两者之间的衔接略显生硬,让我感觉像是两篇独立报告被强行装订在一起。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产品设计流程图、成本核算模板,或者某个特定非遗项目成功商业化的完整故事线,而不是这种宏观指导下的点到为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