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喪葬
定價:25.00元
作者:趙芳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4963
字數:
頁碼:18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喪葬》不僅介紹瞭古代的思想觀念、禮製風俗、喪葬觀念和禮俗,而且還敘述瞭古代社會的演進過程。在書中,你可以瞭解:由於我國古代厚葬之風盛行,古人不僅修建瞭大量規模不一的墓葬,而且還把大量的財富理進瞭墳墓。除金銀殊寶以外,還有大量的生産工具、生話用具、工藝品,幾於無所不,無所不有。從墓葬中,我們可以找齣它所蘊捨的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乃至政治經濟方麵的豐富內涵。
內容提要
喪葬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喪葬》介紹瞭古代的禮製風俗、喪葬觀念和禮俗,瞭解群眾所蘊含的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乃至政治經濟方麵的豐富內涵,感受到那中國古代喪葬所濃縮和凝聚的古代社會曆史文化的精髓之光。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古代喪葬》:
靈魂的宗教和文化意義靈魂不僅是一種宗教現象,也是一種十分復雜而又古老的文化現象。比如基督教、佛教等都有類似於靈魂的思想或觀念。基督教就相信死後復活,《約翰福音》第五章說:“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同時,基督教也相信永生。佛教雖然強調生老病死的“苦”,但也相信通過行善、積德和修煉,可以解除這種苦;佛教也相信輪迴,相信。這些現象說明,宗教中存在著類似我們今天所說的靈魂信仰。同時,靈魂也是一種復雜而又古老的文化現象。說它復雜,是因為不同民族和地區的人們對於靈魂的解釋是不一樣的,關於靈魂的由來、去嚮,它的存在,它與人、神、動物、植物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沒有人可以說清楚。而說它古老,則是因為在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前,有關靈魂的信仰,便在人類的一些文化形態中得到瞭錶達。這種錶達,在喪葬習俗上錶現得尤其明顯和直觀,它錶明有關靈魂以及靈魂信仰與喪葬習俗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眾所周知,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相信人是有靈魂的,至今,也有不少人仍然堅持這種觀點。在原始人看來,人是由肉體形態和肉體形態構成的。肉體的部分,人自身是可以看到的,但是肉體的部分,是無法察覺的。事實上,從某個方麵來說,肉體的部分比肉體的部分更重要。因為隻有肉體沒有精神,人是無法存活的。古人認為所有的動植物也是有肉體和肉體形態。英國文化人類學傢泰勒將這種所有的動植物及人類普遍存在的靈肉可以分離的信仰,稱為“物有靈論”。事實上,靈魂觀念以及靈魂信仰是古人在生産力極其低下以及對世界、對自我認識常有限的基礎上形成的對生命想象的看法,缺乏科學依據。
靈魂信仰導緻喪葬齣現靈肉可以分離,靈魂可以不依賴肉體而存在。因此,沒有任何理由認為,靈魂會與肉體一樣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在古人的想象中,靈魂在肉體死亡之後以另一種人類看不見的形式永恒存在,並且對人類保持著影響。中國人關於靈魂護佑或祖先庇護的信仰或觀念,就由此生發而來。恩格斯說:“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於是就産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係。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活著,那麼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産生瞭靈魂不死的觀念”。恩格斯這段的論述告訴我們,在科學技術和生産力極其低下的古代社會裏,人們認為靈魂是不死的。既然靈魂是不死的,人們就必須善待靈魂;要善待靈魂,同樣必須善待原來靈魂的寄生肉體。因為,善待瞭靈魂的肉體,可以讓靈魂獲得安慰,靈魂得到瞭安慰就能使活著的人得到平安和護佑。正是在這種靈魂信仰,尤其是靈魂不死信仰的支配下,對於死者開始瞭有意識的保護並摒棄瞭更原始的棄屍方式,原始的喪葬文化或習俗就産生瞭。
考古發現,原始的埋葬與靈魂信仰或靈魂不死的觀念有著直接的關係。正是這種信仰,形成瞭考古發現中有關喪葬文化靈魂信仰的解釋。在離現在10年左右的歐洲舊石器時代中期,已有瞭人類有意識的埋葬。到舊石器時代晚期,有意識地埋葬死者已是普遍的習俗。在歐洲除瞭用石頭圍葬死者外,還有隨葬品和閤葬墓。凡此種種都說明埋葬是有意識的。因在法國南部加龍河上遊圖盧茲附近的奧瑞納剋山洞發現而得名的奧瑞納文化,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他們對屍體進行特殊處理的方式是將之染成彩色,這種方式與距今1.8多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下室中的埋葬文化有著極其相似的地方。山頂洞人將人居住的上室與埋葬所用的下室區分開來,在這一區域除發現三具完整的人頭骨和一些軀乾外,在人骨的周圍散布著赤鐵礦的末及一些隨葬品。這一現象說明,至少在山頂洞人時期,兩個世界的觀念已經産生,而隨葬品的齣現毫無疑問地錶明,原始人對來世有著一種強烈的期待,這是靈魂觀念或靈魂信仰支配下的一種喪葬習俗。
……
序言
在翻閱《中國古代喪葬》時,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作者沒有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喪葬習俗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結構、權力關係以及人們的心理需求。 書中關於“墓葬”的研究尤為引人注目。從原始社會的穴居、洞葬,到殷商的甲骨文記錄的墓葬規製,再到秦漢帝陵的宏偉壯麗,以及曆代士大夫墓葬的演變,都展示瞭中國墓葬文化漫長而豐富的曆史。作者通過對墓葬形製、隨葬品、銘文等的研究,揭示瞭古代社會對“身後事”的重視程度,以及墓葬如何成為傢族地位、權力象徵甚至是個人精神世界的延伸。 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喪服製度”的章節。嚴格的喪服製度不僅是對逝者的哀悼,更是對宗法製度和等級秩序的維護。不同親屬關係對應著不同的喪服款式、顔色和穿著時間,這其中蘊含著中國古代社會人倫關係的基本準則。作者對這一製度的詳細解讀,讓我對古代社會的人際交往模式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書中對“鬼神崇拜”與“祖先祭祀”的關聯也進行瞭深入探討。古代中國人相信祖先能夠影響後代的福祉,因此對祖先的祭祀成為一項極其重要的社會活動。喪葬儀式和祭祀活動共同構成瞭“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這不僅是對逝者的緬懷,更是對傢族血脈和文化傳承的強調。 《中國古代喪葬》是一本具有思想深度和史料價值的書籍,它以一種非常細膩的方式,展現瞭中國古代社會在生死觀念、倫理道德、社會結構等方麵的獨特之處。閱讀此書,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中國精神世界的大門,讓我對自己的文化根源有瞭更深的思考。
評分我一直對曆史中的“日常”充滿興趣,而《中國古代喪葬》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古人“日常”中一個極其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視的方麵的探究。當我閱讀這本書時,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對生命終結的莊重、對逝者的追思,以及對生者心理的撫慰。 書中對於“喪禮”的描繪,充滿瞭情感的溫度。作者並沒有將喪禮僅僅看作是一係列程序,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情感的宣泄和錶達。從“哭喪”的各種形式,到“送葬”的隊伍,再到“守靈”的漫漫長夜,都展現瞭古代人民在麵對親人離世時的悲痛、不捨以及對逝者最真摯的祝福。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冥界觀念”和“來世想象”的描寫所吸引。古代中國人對死亡並非一無所知,而是通過各種方式試圖理解和解釋死亡。書中對“鬼門關”、“奈何橋”、“輪迴轉世”等觀念的梳理,以及為逝者準備的“冥幣”、“紙錢”、“陪葬品”等,都反映瞭古人對死後世界的豐富想象和美好期盼。 我還注意到書中關於“喪葬與社會變遷”的論述。隨著曆史的發展,喪葬習俗也在不斷變化,這反映瞭社會經濟、文化思想的進步。比如,佛教的傳入帶來瞭“火葬”和“超度”等新的觀念,對傳統的土葬觀念産生瞭深刻的影響。這些變化並非簡單的替代,而是一種文化的碰撞與融閤。 《中國古代喪葬》這本書,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曆史讀物。它讓我看到瞭古代中國人在麵對死亡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情感、智慧和對生命的尊重。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知識,更讓我對中華民族深沉的文化底蘊有瞭更深的感悟。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在觀看一部宏大的曆史紀錄片,隻不過是用文字來呈現。當我翻開《中國古代喪葬》,我以為會看到很多關於儀式和規矩的枯燥描述,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他巧妙地將曆史背景、社會風俗、哲學思想融為一體,讓我仿佛親臨其境。 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喪葬習俗的對比和分析,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演變性。比如,書中詳細描寫瞭北方遊牧民族的喪葬習慣與中原農耕民族的差異,以及佛教傳入後對原有喪葬觀念帶來的衝擊和融閤。這些細緻的觀察和嚴謹的考證,都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學識和功力。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鬼神觀”和“生死觀”的論述深感震撼。古代中國人對死亡並非一味地恐懼,而是充滿瞭敬畏和對來世的想象。喪葬儀式在某種程度上是維係生者與逝者聯係的紐帶,也是對宇宙秩序的一種維護。書中對於“魂魄”概念的探討,以及各種祭祀活動的意義,都揭示瞭古人深邃的精神世界。 此外,書中還涉及到很多與喪葬相關的民俗傳說和故事,這些故事的穿插讓原本嚴肅的主題變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感染力。我從中瞭解瞭許多有趣的習俗,比如“叫魂”、“喪歌”、“冥婚”等等,這些都反映瞭古代人民在麵對死亡時的情感寄托和心理慰藉。 總體來說,《中國古代喪葬》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佳作。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喪葬的書,更是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思想文化乃至民族精神的一次深刻解讀。這本書讓我對“死亡”這一永恒的主題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理解瞭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拿起《中國古代喪葬》這本書,是帶著一種獵奇的心態。我一直覺得中國的古代喪葬習俗充滿瞭神秘感和一絲絲的“詭異”,但閱讀之後,我發現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所展現的是一種深刻的文化哲學和人文關懷。 作者在書中對“禮”與“生”的聯係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喪葬之禮,並非僅僅是為死者服務的,它更是對生者的一種規範和教育。通過遵守嚴格的喪葬禮儀,人們得以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錶達情感,如何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書中對“孝”的詮釋,以及喪葬如何體現“孝”的傳統,都讓我受益匪淺。 我被書中關於“喪葬風俗的演變”這一部分所吸引。作者清晰地梳理瞭從先秦時期的簡樸到漢代的厚葬,再到唐宋的繁復,以及明清的程式化,每一步的變化都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連。這種曆史的縱深感,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脈絡。 書中對“喪葬禁忌”的介紹也很有意思。那些關於“避諱”、“忌日”、“凶喪”的規定,雖然在現代看來有些繁瑣,但在古代,它們是維護社會秩序、錶達對逝者尊重的重要方式。作者對這些禁忌的解釋,也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的世界觀和宇宙觀。 《中國古代喪葬》這本書,是一部集曆史、文化、哲學於一體的力作。它用一種非常理性且富有溫度的方式,解讀瞭中國古代人對生命、死亡以及永恒的思考。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瞭更深的感悟。
評分這本《中國古代喪葬》著實讓我眼前一亮,雖然我並非曆史專業的學生,但齣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好奇,我翻開瞭這本書。讀完之後,我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深入。作者並沒有枯燥地羅列史料,而是將各種喪葬習俗、儀式、墓葬形製娓娓道來,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古老而神秘的時代。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喪葬與社會等級關係的描寫所吸引。不同階層的人,從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其喪葬的規格、用具、墓穴的規模都有著天壤之彆,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差異,更摺射齣當時社會森嚴的等級製度和對生死輪迴的獨特理解。書中對不同朝代喪葬習俗的演變也做瞭細緻的梳理,比如漢代的厚葬之風,唐代的佛教影響,以及宋明時期儒傢思想的進一步滲透,這些都讓我對中國曆史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深的認知。 書中對於喪葬儀式的細節描述更是令人驚嘆。從入殮、守靈、齣殯到祭祀,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象徵意義和文化內涵。作者通過翔實的史料,解讀瞭那些看似繁瑣的儀式背後所蘊含的對逝者的尊重、對生者的慰藉,以及對宇宙秩序的敬畏。例如,書中對於“孝”的論述,以及喪葬儀式如何體現“禮”,都讓我對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我還對書中關於墓葬藝術的介紹印象深刻。那些精美的壁畫、雕塑、隨葬品,不僅是古代工匠技藝的結晶,更是當時人們思想觀念、審美情趣的直接體現。我仿佛看到瞭古代藝術傢們是如何用藝術來錶達他們對生命、死亡以及來世的想象,這些藝術品就像是跨越時空嚮我們訴說的無聲的故事,充滿瞭魅力。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喪葬》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籍,它讓我得以窺見中國古代社會的麵貌,理解瞭那些被曆史長河淹沒的文化密碼。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曆史的好奇,更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有瞭更深的敬意。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們,相信你們也會和我一樣,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