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文化发展观 9787503929953 文化艺术出版社

新的文化发展观 9787503929953 文化艺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永进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发展
  • 文化理论
  • 文化政策
  • 社会发展
  • 文化研究
  • 文化传播
  • 文化创新
  • 文化战略
  • 中国文化
  • 文化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29953
商品编码:298773149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的文化发展观

定价:22.00元

作者:韩永进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503929953

字数:160000

页码: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撰写的关于文化方面论文汇编。其中有在中央提出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后,次全面系统论述新的文化发展的文章——《新的文化发展观》,有次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学理角度探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结合的文章——《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有次全面系统探讨以来党关于先进文化理论发展的发展文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十六新论”等文章。

目录


作者介绍


韩永进,国家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1982年2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文化宏观管理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化管理、文化政境、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文章多篇。

文摘


序言



《文化基因的传承与重塑: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变迁与未来展望》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基因如何被继承、演绎,又如何面临挑战并寻求重塑的复杂命题。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精微的社会观察,勾勒出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外在驱动力,分析了技术革新、全球化浪潮、社会思潮演变等因素对文化形态产生的深刻影响。全书从宏观的文化理论视角出发,聚焦于文化如何在个体、群体及国家层面实现传承与创新,并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阐释了文化变迁中的机遇与危机,以及未来文化发展的可能走向。 详细内容: 第一章:文化基因的溯源与界定 本章首先追溯了“文化基因”这一概念的起源与演变,将其置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认为,文化基因并非静态的符号或物质载体,而是指代一种深植于社会肌体、代代相传且具有内在生命力的精神特质、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审美取向。它构成了特定文明的“DNA”,是区别于其他文明的关键所在。 文化的定义与多维性: 文章从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学科角度,梳理了学界对“文化”的定义,并强调了文化的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等多个维度。文化不仅体现在器物、制度层面,更关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情感表达。 “基因”的比喻: 详细阐述了为何将文化类比为基因。如同生物基因决定生物体的遗传特征,文化基因也决定了一个民族或社群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逻辑。它具有稳定性,但也允许变异和重组,为文化演进提供了可能性。 历史中的文化基因: 通过回顾人类文明史上不同阶段的文化基因特征,例如农业文明的集体主义、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倾向等,展现了文化基因的演变轨迹,以及不同时期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对文化基因的塑造作用。 文化基因的载体: 探讨了文化基因的传播载体,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宗教、习俗、教育、法律、制度、科技等。理解这些载体的功能,有助于把握文化基因的传承机制。 第二章:现代社会的文化焦虑与断裂 步入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文化基因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引发了广泛的文化焦虑与断裂感。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 分析了全球化在带来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强势文化的渗透与边缘文化的消解,即文化同质化。但同时,全球化也可能激发边缘文化的反弹与自我认同,出现文化异质化的趋势。作者将重点关注后者,探讨边缘文化在回应全球化冲击时的策略与韧性。 技术革新对文化传承的挑战: 探讨了互联网、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媒介、传统知识体系、传统人际交往模式的颠覆性影响。技术在加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可能导致碎片化阅读、浅层化认知,削弱深度思考和文化沉淀。 代际隔阂与价值观念冲突: 随着社会变迁加速,不同代际之间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可能出现巨大差异,导致文化传承的断裂。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信息,可能对父辈的传统价值观产生质疑或选择性继承。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落: 审视了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一些地方性、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元素可能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视为发展的阻碍。这种失落感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在于精神层面的认同危机。 第三章: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与外部推力 文化变迁并非被动接受,而是由一系列内在动力和外部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结构与经济基础的演进: 深入分析了社会经济结构(如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变迁如何驱动文化内涵的演变。例如,工业化催生了对效率、竞争的推崇,信息化则强调了开放、共享的理念。 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的碰撞: 探讨了不同社会思潮(如启蒙主义、后现代主义、民族主义等)的兴衰,以及意识形态的博弈如何深刻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文化导向。 人口流动与文化杂居: 分析了人口的迁徙、移民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不同文化群体的交融,如何通过碰撞、融合产生新的文化现象。 科技创新与文化新形态的诞生: 关注科技进步如何催生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文化、网络社群文化),并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文化认知和生活方式。 第四章:文化重塑的路径与策略 面对文化变迁带来的挑战,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化重塑,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成为关键议题。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强调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应对文化挑战的重要原则。这意味着不能简单地复古或照搬,而应在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化自觉与主体性建构: 论述了提升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性,即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建构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主体性文化,是抵御文化侵蚀、实现文化自信的关键。 教育的革新与文化传承: 审视了现代教育体系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作者认为,教育应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理解和珍视自身文化,并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跨界融合与文化创新实践: 探讨了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打破文化壁垒,催生新的文化创意。例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剧融合,将传统哲学思想与当代管理学相结合。 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与维护: 关注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遗产地等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运营,认为它们是承载和传播文化基因的重要场所,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 分析了政府在文化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市场机制在文化产业化、传播化中的驱动力。如何在政策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活力,是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课题。 第五章:文化未来:多元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文化发展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文化生态的演进: 探讨了未来文化生态可能呈现出的“万花筒”般的景象,即不同文化形态将更加自由地共存、交流、竞争,形成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数字文化与虚拟空间的兴起: 预判数字技术将进一步渗透到文化的各个层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创造出全新的文化体验和交互方式。 文化认同的重塑与流动: 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个体和群体的文化认同将不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更加流动、多元和选择性的。人们可能同时拥有多种文化身份。 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创新性保护: 强调了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活化的重要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而非成为被束之高阁的“古董”。 文化交流中的尊重与对话: 呼吁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文化差异,倡导平等的对话,避免文化霸权和文化冲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可持续的文化发展观: 提出应树立可持续的文化发展观,即在追求文化繁荣的同时,注重文化的生态保护,避免过度商业化、功利化对文化本体的损害,实现文化发展的长期稳定与繁荣。 结论: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文化发展复杂性、把握文化变迁趋势、思考文化重塑策略的全面视角。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我们既要警惕文化失根的风险,也要拥抱文化创新的机遇。唯有深刻理解文化基因的传承与重塑之道,方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寻并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家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当下境遇,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他并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的追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未来,提出了许多极具前瞻性的文化发展理念。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书中对“文化生态”的构建和维护的论述。作者认为,一个健康发展的文化,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支持、市场机制、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他强调,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文化产品的生产,更要关注文化生产的土壤和环境。此外,书中对“文化创新”的解读,也让我茅塞顿开。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化创新,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和传承基础上的变革与超越。他用丰富的案例,生动地阐释了如何在古老的文化基因中,孕育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文化形式。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中国文化未来的深刻对话之中,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指导意义。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关于文化发展的新思考,也为我理解和参与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已经超越了许多传统意义上的界定。他不再局限于艺术、文学这些显性的文化表现形式,而是将其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等。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耳目一新。书中对于“文化生命力”的探讨,更是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认为,一种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自我更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与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息息相关。他强调,要激发这种生命力,就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包容的文化环境,鼓励多元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对于“文化原创性”的重视,他认为这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独特性的重要体现。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能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实现“和而不同”,这本书给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文化发展并非一条单行道,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生态系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那种沉静而又富有力量的蓝色调,以及简洁明了的书名,都透露出一种不凡的气质。翻开书页,我更是被作者那种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逻辑所折服。他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铺陈开来,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梳理了文化发展的脉络,然后一步步地走向当下,分析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文化软实力”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将文化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将其上升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层面来解读。这种高度的站位,让我看到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书中对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鉴的探讨,也让我觉得很有启发。它告诉我们,在追求自身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实现共同繁荣。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将书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对照,发现很多曾经困惑的问题,似乎都找到了解答的钥匙。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培养一种更为理性、更为全面的文化观。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这似乎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和深度。迫不及待地翻开,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逻辑清晰,但又不失文采。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将其与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紧密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观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自觉”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强调要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主动地去传承、创新和发展。这种“自觉”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文化建构过程。书中还对一些当下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消费主义对文化的影响,以及网络文化的两面性等等,都写得鞭辟入里。作者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扬,而是力求客观公正,展现了其深刻的洞察力。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文化发展问题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它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新的文化发展观》,书号是9787503929953,出版社是文化艺术出版社。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文化发展的思考非常深刻,而且视角也很新颖。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和定位似乎也变得模糊起来。这本书恰恰就抓住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梳理了过去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让人眼前一亮。比如,书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我印象特别深刻。它没有停留在口号式的宣扬,而是深入剖析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构建和发展它。作者强调,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价值深刻认同和对多元文化开放包容的基础上的。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原来之前我理解的文化自信,可能有些片面了。此外,书中对于数字时代下文化形态的变迁,以及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持文化传承与创新,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它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还穿插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也更容易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关于文化发展问题的深度对话,它挑战了许多固有的观念,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