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沧浪
定价:88.00元
作者:卢志明,李向群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615365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沧这块热土,在时空隧道中穿梭。那些事那些画面是我们的发现,这些被历史湮没的风华已成为我们的亲历,通过我们来呈现。
内容提要
《沧浪》章节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围绕海沧“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沧海桑田主题,形散而神聚,加上图文并茂、排版大气、印刷精美,为《沧浪》增色不少。,相信所有读过《沧浪》的受众,都会爱上海沧;相信在建设“美丽海沧”的今天,《沧浪》将为海沧增辉添彩,为美丽厦门锦上添花!
目录
章沧浪方舆
大美海沧
第二章涛声帆影
船影翩翩
失落古窑
行走探索
史迹轶闻
乡阊发现
第三章南洋钱唐山福
古厝访史
侨批说史
民俗演史
第四章绿野仙踪
保生慈济
神霄绛阙
朝圣遗韵
第五章两岸情缘
巧遇马
开台先贤
追远慎行
同根同源
第六章文圃
人文荟萃
侨台精英
近代人杰
轶事揭秘
第七章钟灵毓秀
无限风光在险峰
乡间发现
沧海明珠
海鲜三宝
工艺三宝
尚武之风
民俗大览
第八章港都梦圆
悠悠海沧港
热热海沧港
恋恋海沧港
作者介绍
卢志明,厦门人,《厦门日报》主任编辑,“地理版”责编,长期致力于闽台文化、海洋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在本土地理人文探究上,强调亲历亲见亲闻。用思辨的精神,独特的视角,从乡井中,从馆藏资料外挖掘掩藏民间的历史人文亮点,本书即秉此力行。出版有《厦门闾里记忆》《鹭门古琴》等,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李向群,出生于教师、医生家庭。“”中期中学毕业;当过居委会临时工,当过围垦工程民工,当过近5年插队知青;1977年高考后上学,毕业后任中学语文教师;奉调至厦门市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任职近17年,再奉调先后任过两个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党政负责人;后转任区党务部门任职。兼任厦门市教育学会顾问、厦门市语言学会顾问、集美大学客座教授。于今,已工作至第41个年份
文摘
序言
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挑战者”的心态,毕竟篇幅不短,内容密度也挺高。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完全被作者构建的世界所吸引,那种沉浸感,已经超越了“阅读”本身,更像是一种“体验”。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或许在于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转化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艺术。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信息,但你几乎感觉不到任何被“灌输”的压力。相反,你感觉自己像一个被邀请的嘉宾,走进了一场精心策划的知识盛宴。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每一步推理都有据可循,但表述上却充满了弹性,从不咄咄逼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待“未知”的态度。在某些论断尚未完全清晰的领域,作者表现出足够的谦逊,他会坦诚地指出目前的局限性,并提出开放性的思考方向,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开放的态度,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让人在读完后,仍然意犹未尽,想要自己去寻找更多的佐证和答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版图”被拓宽了不少,更重要的是,我对“如何学习”这件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带来新发现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搭建的那个“连接网络”上。它没有固步自封于一个狭窄的领域,而是展现出一种惊人的跨界整合能力。我原本以为它会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或历史时段,但读下来发现,作者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一些现代地理学的观点,都巧妙地编织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张致密的知识网。阅读的过程就像在迷宫中探险,你以为你找到了出口,结果发现那只是通往另一个更广阔空间的入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地方性”与“全球化”的张力时,所采取的辩证视角。他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展示了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既保留了根植于土壤的独特印记,又同时被外部的洪流所冲刷、塑造。这种不偏不倚、全面考察的学术态度,让我对很多过去固执的看法产生了动摇和更新。它鼓励读者去质疑既有的分类和标签,去拥抱复杂性,去理解事物之所以成为其本来的样子,背后必然有着多重力量的协同作用。对于寻求深度理解而非快速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思维训练场。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盛宴。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辞海式”表达,而是带着一种沉静而内敛的力量。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那些宏大叙事的时候,往往会巧妙地插入一些非常个人化、近乎私密的细节片段,这种“大与小”的对比,让情感的张力被极大地拉伸了。比如,在谈论一个区域的兴衰时,作者会突然聚焦于某位匠人最后一次敲打工具的声音,或者某户人家在战乱中匆忙收拾的几件旧物,这些微小的切片,比任何宏观分析都更能触动人心。这种叙事策略,使得读者在保持理智分析的同时,也能获得强烈的情感共鸣。我特别喜欢那些充满了哲思的句子,它们并非刻意为之的“金句”,而是自然而然地从上下文的逻辑中涌现出来,读起来不费力,但回味起来却悠长。它们像深秋的湖水,表面平静,水底却流淌着冰凉而清澈的智慧。坦白讲,我很久没有读到这样能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智识上的满足感和精神上的慰藉的书籍了。每一次阅读的间隙,我都会停下来,默默品味刚才读到的那一小段话,感受它在思绪中散开的样子。
评分这本《沧浪》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墨色的晕染,配上烫金的字体,总让人觉得里面藏着一些古老而深邃的智慧。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就被这种质感打动了。我一直是个比较注重书籍“形”的人,如果一本好书的装帧能让人爱不释手,那阅读的过程也会变得更有仪式感。我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的触感也挺舒服,不是那种粗糙的,也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反光纸,恰到好处的纹理,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翻下去。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毕竟出版社是厦门大学出版社,总带着点学院派的严谨气息。但读进去之后,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将那些复杂的概念或者历史背景,都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给串联了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线上的手法,它不是简单地从头到尾线性叙述,而是像水波纹一样,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之间来回穿梭,让你在回顾过去的同时,又能看到对未来的某种呼应。这种结构上的巧思,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相当用心,字间距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总的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它就给我一种“值得珍藏”的预感,而且这种预感在阅读过程中也得到了持续的印证。
评分说实话,我被这本书里那种对“变迁”的捕捉能力深深地震撼了。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某个具体的事物或事件,更像是在描绘一种流动的生命力,一种无形的力量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塑造着一切。我读到其中一段描述某地建筑风格的演变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简直令人叹服。作者没有停留在罗列建筑年代和风格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次风格更迭背后所代表的社会心态、经济基础乃至文化思潮的转向。你会清晰地看到,当外部环境发生微小变化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生活哲学是如何潜移默化地被重新校准的。这种写作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有些干巴巴的“历史记录”,立刻变得鲜活立体起来,仿佛你亲身站在那个十字路口,看着人们的衣着、谈吐乃至眼神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我合上书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联系到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思考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在几十年后会被后人如何解读和评价。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慢镜头”,让我们得以审视那些我们平时因为走得太快而忽略掉的细微纹理。它教会我的,不是记住多少具体的日期或人名,而是要学会用一种更具纵深感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理解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永恒的、没有终点的“变化”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