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国——成都 重庆 9787115316622 人民邮电出版社

寻味中国——成都 重庆 9787115316622 人民邮电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仁威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旅行
  • 成都
  • 重庆
  • 川菜
  • 地方文化
  • 中国美食
  • 旅游攻略
  • 人文地理
  • 人民邮电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16622
商品编码:298829820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寻味中国——成都 重庆

定价:55.00元

作者:董仁威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1153166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寻味中国——成都重庆》将带你踏上专属于老饕的幸福之旅!
川菜之魂尚滋味、好辛香
一菜一格给味蕾别样体验
寻味巴蜀品正宗川渝味道
跟随*实用的成都重庆美食地图,
在旅行的路上,遍尝市井小吃、私房小馆、经典食府。

内容提要


无论是吃货还是老饕,都能手持《寻味中国——成都重庆》,寻味中国。《寻味中国——成都重庆》不仅介绍了川菜的精巧制作手法与烹调方法,还以“一菜一格”的方式讲述了美食背后的动人故事,更推荐了成都、重庆两地价格不贵但味道不俗的市井小吃。书后更附赠详细美食地图,跟随地图可以找到两地的私房小馆和经典食府,令寻味之旅不再困难。

目录


上篇·川菜之魂
鱼米之乡·百菜百味
沿袭上千年的艺术
尚滋味好辛香

中篇·一菜一格
1 难忘的美味
1.回锅肉——一家炒肉四邻香
2.连山回锅肉——大碗酒大块肉大快朵颐
3.麻婆豆腐——麻辣味型代表作
4.水煮肉片——不靠水煮靠油烫
5.毛血旺——生血旺现烫现吃
6.天主堂鸡片——咸鲜辣香回味长
7.蒜泥白肉——满族跳神肉妙
8.四川卤菜——十人九爱
9.川式坛子肉——汤浓味香厚滋味
10.合川包肉片——味似荔枝很适口
11.宫保鸡丁——煳辣味型代表菜
2 历史的声音
1.重庆早点——挑担吆喝牵魂魄
2.担担面——挑担叫卖传四方
3.宋嫂面和查渣面——花样翻新的面条
4.锅巴肉片——“天下菜”
5.九斗碗——川菜田席“坝坝宴”
6.三蒸九扣——农家宴席讲实惠
7.“革命饭”——努力餐的大众饭
8.竹笼粉蒸牛肉——皇城坝老餐馆粤香村的清真菜
9.龙抄手——店招来自龙的传人
10.吴抄手、过桥抄手——白案大师共创造
11.重庆火锅——粗犷豪放巴国魂
12.成都火锅——两种文化的碰撞
13.串串香——成都人创制的简易火锅
3 名人与川菜
1.公馆菜——名人的“私房菜”
2.叫花子鱼和金瓜鸡豆花——“神军司令”创制的名菜
3.姑姑筵——“秀才”黄敬临的创造
4.樟茶鸭——“御厨”的创造
5.开水白菜——“文化人”的创造
6.软烧大蒜鲢鱼——“邹鲢鱼”与名人
7.牛肉“三汤”——郭沫若与星临轩
8.怪味鸡——文豪作酒佣时的招牌菜
9.发糕——冯玉祥与“爱国馍”
10.高豆花——“袍哥”高先佐的革命产业
11.兼善汤兼善包子——达则兼济天下
12.口水鸡——来自《洪波曲》中的名句
13.炖鸡汁——将军创制的“丘二”名菜
14.鱼鲊和东坡肉——“吃货”苏轼的故事
4 名厨与名菜
1.川式宴席——蓝光鉴的“便饭席”得宠
2.金字熊鸭——大厨熊汉江的防伪法
3.荷包鱼肚——特级厨师曾亚光创造的艺术品
4.鸡火凉面——使志生餐馆起死回生
5.酸辣海参——特级厨师张松云的品牌菜
6.红烧熊掌——末代皇帝赞川厨
7.烤乳猪——川厨大师孔道生的代表作
8.干烧鱼翅——特级厨师陈廷新的招牌菜
5 妈佳肴
1.熊掌豆腐——家常味型胜御宴
2.鱼香肉丝——虚拟鱼泛真鱼香
3.姜汁热窝鸡——和之美者阳朴之姜
4.糖醋白菜——小朋友喜欢吃的菜
5.酸菜鱼——人人爱吃的新川菜
6.太白酱肉——锦官城里飘酱香
7.麻酱凤尾——芝麻酱香味醇正
8.椒麻肚丝——川菜特色突出
6 创新川菜
1.辣子鸡、米椒兔——江湖菜登上大雅堂
2.干豇豆、鲊海椒、厚皮菜——川东家常菜上宴席
3.茄汁大虾——大融合川菜变脸
4.巴山豆豉蒸肉——新川菜豉汁味型代表菜
5.鲍汁狮子头——民间菜低配高成大菜
6.泡椒凤爪——四川泡菜大显神通
7.芥末鸭掌、沙嗲肥牛——借来外菜壮川威
8.汽锅萝卜牛肉——烹饪工艺上的创新
7 传统小吃
1.钟水饺、赖汤圆——成都小吃说不完
2.小汤圆、肉汤圆——山城汤圆老饕爱
3.夫妻肺片——有心没肺名不副实
4.韩包子、九园包子——比翻一片名包子
5.川北凉粉、伤心凉粉——“刮刮凉粉”麻辣香
6.叶儿粑、凉糍粑——糯米粑粑人人爱
7.卤肉夹锅魁——盘飧市的绝活
8.张鸭子——钻进“耗子洞”中吃

下篇·寻味巴蜀
重庆美食区
成都美食区
成渝各类特色名店录
成渝中华名店录
……

作者介绍


董仁威,生于山城,长于蓉城,川渝两地文人、老饕;既专事科幻文学,又心向庖厨,闲来养花,多及旅行,自诩“杂家”;自老四川等老牌高级食府起,吃遍巴山蜀水,及至全国乡野民间,终好吃不倦,一路炼成“吃货”。

文摘














序言



舌尖上的山城与锦官城:一段跨越巴蜀风味的探索之旅 本书并非一部寻常的旅游指南,也不是一本简单的美食食谱。它是一次深邃而细腻的味蕾探索,一次穿越时空与地域的文化对话,聚焦于中国两大极具代表性城市——成都与重庆,探寻它们独一无二的美食灵魂。我们不在这里详述具体的菜肴名称或制作工艺,而是致力于捕捉隐藏在每一道佳肴背后的故事、情感与文化印记。 成都:锦官城里的慢生活与精巧滋味 成都,这座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城市,其美食的魅力,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工笔画,细腻而富有层次。在这里,食物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成都人的悠闲,成都人的精致,都在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一道道麻辣鲜香的川菜中得以体现。 我们将追溯成都美食的源头,并非从古籍中生硬地摘录,而是以一种更具象化的方式,去感受历史的沉淀。想象一下,在繁华的街市中,一家传承了数代的苍蝇馆子,门庭若市,空气中弥漫着辣椒、花椒与各种香料混合的独特气息。食客们围坐在小小的圆桌旁,谈笑风生,那一刻,食物的意义超越了物质本身,成为一种社交的纽带,一种情感的寄托。 成都的美食,以“味”为核心,却又绝不仅仅是“味”的堆砌。它讲究“色、香、味、形、器”的和谐统一。一盘看似简单的凉菜,其配料的选取、火候的掌握、摆盘的艺术,都凝聚着厨师的心血与对极致的追求。我们会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国民美食”,它们或许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却凭借着几十年来不变的口碑,征服了无数挑剔的舌尖。那是什么让它们如此令人难忘?是那份朴实无华的真诚,是那份对食材本味的尊重,还是那份伴随一代人成长的集体记忆? 我们将深入成都的市井生活,观察那些在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婆婆,在小吃摊前排队等候的年轻人,在茶馆里闲坐品茗的老者。食物,就像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又自然而然。我们会思考,是什么样的气候、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成都如此丰富多样的食材?又是什么样的人文环境,塑造了成都人对美食的热爱与执着? 我们不会简单地罗列“麻辣”、“鲜香”这些标签。成都的“麻辣”并非简单粗暴的刺激,而是经过精心调配,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辣中带甜,麻中有香。成都的“鲜香”,则来自于对食材本味的挖掘,来自于各种调味料的巧妙运用,让食物散发出诱人的芬芳。我们会去探讨,成都菜系中那些独特的烹饪技法,如“炝”、“烧”、“炖”、“煸”等,它们如何将平凡的食材,变得妙不可言。 成都的美食,也承载着它作为西南交通枢纽的包容与融合。外来的饮食习惯,在这里落地生根,与当地的饮食文化相互碰撞,又逐渐演变成独具成都特色的风味。我们会在其中寻觅这种文化的交流与演变,感受成都这座城市所蕴含的开放与创新精神。 重庆:山城里的火辣与豪情 与成都的温婉细腻不同,重庆的美食,则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热烈而奔放,充满了山城的独特气质。这里的食物,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宣泄,一种与这座城市共生的情感表达。 重庆,一座依山而建、滨水而兴的城市,其美食的特点,也深深烙印着这片土地的地理特征。陡峭的山路,滚烫的江水,都仿佛化作了重庆菜的灵魂,赋予了它们与众不同的火辣与豪情。 我们会从重庆的地理环境入手,去理解为何火辣的口味成为了这座城市美食的主流。潮湿的气候,使得人们需要用辛辣的食物来驱寒祛湿,而奔腾的长江,则孕育了丰富的鱼类,川江鱼的鲜嫩,与辣椒、花椒的碰撞,产生了令人惊艳的美味。 重庆的美食,其“麻辣”是毋庸置疑的焦点,但我们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辣”。重庆的“麻辣”,是一种层次分明、回味悠长的体验。花椒的麻,辣椒的辣,在口中交织,先是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随后,一种温暖而舒缓的麻意在舌尖蔓延,最后,余味甘甜,让人忍不住想要再来一口。我们会去探寻,重庆人是如何将这看似简单的“麻辣”,玩弄得如此出神入化,如何通过对不同品种辣椒、不同品种花椒的运用,以及不同的烹饪手法,创造出千变万化的麻辣滋味。 重庆的江湖气,也深深地体现在它的美食之中。那些热闹非凡的火锅店,围坐着三五好友,在翻滚的红油锅底中涮烫着各种食材,谈天说地,酣畅淋漓。火锅,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的宣泄。我们会去感受,那种热气腾腾的氛围,那种无拘无束的畅快,那种在分享中升华的友谊。 我们将探寻那些在重庆人心中占据特殊地位的“国民美食”。或许是一碗冒着热气的担担面,或许是一份香气扑鼻的串串,或许是一道家常的江湖菜。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最能代表重庆人的口味,最能勾起他们最深处的情感记忆。我们会去思考,是什么样的情怀,让这些朴实无华的美食,成为连接重庆人心灵的桥梁? 重庆的美食,也充满了创新与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川菜也在不断地演变与革新。新的食材、新的烹饪技法层出不穷,但它们都离不开重庆人对“麻辣”和“鲜香”的坚持。我们会去关注,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如何让重庆的美食,在保留其灵魂的同时,又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场味蕾的深度对话:巴蜀风韵的交融与碰撞 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分别呈现成都与重庆的美食。更重要的是,它将引导读者去感受这两座城市在饮食文化上的异同,去体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魅力。 成都的精致与细腻,重庆的热烈与奔放,并非是割裂的。它们都根植于巴蜀这片富饶的土地,都受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又都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个性和风貌。我们会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这种异同产生的根源,去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我们将邀请读者,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成都与重庆,只是其中的两个缩影,但它们所展现出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足以让我们惊叹。 这是一次关于食物的旅行,更是一次关于人文的探索。当我们品味成都的慢,品味重庆的辣,我们品味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这座城市的故事,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智慧与情感。 没有具体的菜单,没有精准的配方,因为我们相信,真正的美食体验,来自于心。它藏在街头巷尾的吆喝声里,藏在食客满足的叹息声里,藏在代代相传的烹饪技艺里。 通过对成都与重庆美食文化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美食的热爱,激发他们亲自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那份独属于巴蜀的独特风味。这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难忘的寻味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过于“游客中心化”的攻略持保留态度,它们往往充斥着过度商业化的推荐。然而,这本书的视角明显更为独特和“在地化”。作者似乎花了很多时间真正融入了当地社区,发掘那些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店和街巷。比如,它推荐的几家老字号小面馆,描述得极其生动,连佐料的比例和老板的脾气都描摹得惟妙惟肖,这对于追求真实体验的旅行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此外,书中关于文化体验的章节也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对川剧变脸艺术的背景介绍,或者对渝派盆景的审美解读,都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当地人文精神的切口。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索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和未来旅行的期待值,让我感觉自己不是要去“打卡”,而是要去“体验生活”。

评分

这本旅行指南简直是为我这种“吃货+历史迷”量身定做的!光是看目录里那些精心设计的线路,我就已经按捺不住想立刻出发的心情了。它没有那种千篇一律的景点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对于成都的介绍,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去宽窄巷子,而是会带你走进那些隐藏在老茶馆里、讲述着市井百态的“慢生活哲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美食部分时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隔着书页都能闻到火锅底料的麻辣鲜香,以及钵钵鸡的冰凉爽口。它把美食和地域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让你明白,吃一道菜,品味的不只是味道,更是这座城市的生活态度。对于初次踏足川渝地区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毋庸置疑,从交通指南到住宿推荐,都非常详尽且具有参考价值,那种帮你提前避开“雷区”的细致入微,让人感到非常贴心和专业。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它在实用信息和人文情怀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很多攻略书要么就是纯粹的实用信息,读起来干巴巴的,要么就是纯粹的散文式抒情,关键信息缺失。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在介绍一个具体的景点或美食时,总能恰到好处地穿插相关的历史背景、民间故事,甚至是当地人的生活哲学,使得信息获取的过程也变成了一种享受。例如,在介绍长江边的一处旧码头时,它不仅给出了准确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方式,更描绘了百年前纤夫号子的场景,让人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仍能捕捉到历史的回响。这种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让旅行的意义从单纯的观光,升华为一场与历史和文化的深度对话,让行程规划变得更有灵魂。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拿在手里很有质感,而且内页的插图和地图绘制得极其精美,配色很有韵味,完全不是那种廉价的旅游手册风格。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旅行书,首先得让人“爱不释手”。翻阅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两地历史脉络的梳理非常清晰,尤其是在描述重庆山城错综复杂的地理结构如何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建筑风格时,那种逻辑性和洞察力让人眼前一亮。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名词堆砌,而是通过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传说,将冰冷的历史变得有温度、有画面感。比如书中对长江索道背后城市变迁的叙述,就让我对这座“魔幻城市”的理解加深了一层。这种兼具美学价值和知识深度的内容组织方式,让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文化读物,而非仅仅是一本快消品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用词精准,读起来有一种很舒服的节奏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地域差异时的细腻观察。成都的“慵懒与精致”和重庆的“魔幻与热烈”,在作者的笔下被勾勒得栩栩如生,对比鲜明又不失和谐统一。它没有用刻板印象来标签化这两个城市,而是通过无数个微小的侧面——比如成都人喝茶时的专注与重庆人火锅前的豪迈——来构建出立体的人物群像。对于我这种喜欢做详细行前研究的人来说,它提供的“心理准备”远比地图上的路线更重要。它教会你如何用当地人的心态去欣赏这座城市,去理解为什么重庆的轻轨会穿楼而过,去感受成都人在安逸背后的那份坚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已经提前“活”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对即将到来的旅程充满了掌控感和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