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學 中庸》讀本(大眾儒學經典)
定價:28.00元
作者:韓星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300230580
字數:
頁碼:29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裏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當代很多學者認為實際是秦漢時的儒傢作品,是討論古代漢族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係:一是經硃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為“四書”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大學》、《中庸》均為儒傢經典。漢代把《大學》看作是儒傢思想的概論性作品。宋元以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一起被稱為“四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大學》《中庸》為公版書,翻版重齣或簡單注解後齣版的同類書不少,但學者作注的文本很少,本讀本是學者作注的嘗試,分原文、注釋、譯文、解讀等部分,對兩本書的精華內容做瞭全新解讀。
目錄
大學
中庸
作者介紹
韓星 男,1960年6月齣生,陝西藍田人。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儒學研究,齣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閤:秦漢政治文化論》、《孔學述論》、《中國文化通論》、《儒傢人文精神》、《儒教的現代傳承與復興》、《儒學新詮》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書》等,在産生瞭廣泛影響。近幾年先後赴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韓國等國傢和我國颱灣、香港、澳門等地區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社會:國際儒聯理事及傳播教育普及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孔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儒教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北方道德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孔子2000學術網站顧問,場有哲學研究院(香港)顧問、河北省儒教研究會顧問,國際南冥學研究會(陝西西安)副會長,《原道》學術委員,《原道》文叢編委,西安中和書院院長等。
文摘
明明德、親民、至善,這三點就是《大學》的“綱領”,被稱為“三綱領”。這“三綱領”與下麵的“八條目”閤起來就是“大學之道”的全體大用。所以這裏“道”更重要,是支撐“三綱領”與“八條目”,也就是整個《大學》的本體,下文不就明明白白地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嗎所以“大學之道”的“道”是總的根本。如果套用古代哲學的話說,則“道”是體,“三綱領”與“八條目”是用。體是用的根據,用就是體的發揮,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作用,但有主次的分彆。“明德”是道的發用,是從道體發齣的心性光芒和身體踐行。“親民”是親身走入人群,將個人道德學問的成就投嚮社會,親近民眾,在社會中建功立業,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終的結果,無論是內在修己的明德,還是外用安人的親民,都要達成“至善”的境界,成就聖賢人格!也就是說,由明明德到親民到止於至善,暗含瞭儒傢內修與外化閤一,內聖與外王一體,下學上達,超凡入聖的理想人格境界。因此,明明德為內聖,親民為外王,止於至善就是達到聖人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一節是對前麵兩節的一個小結,說明要追求至善的境界必須依據事物的本末先後次序,抓住根本,循序漸進,善始善終,而不能捨本逐末,半途而廢。硃熹注為:“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後。此結上文兩節之意。”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是始,能得是終。本對應始,為先;末對應終,為後。說明這一節是對上麵兩小節的總結。王陽明同意硃熹之說,但強調不要把本末割裂開來:“明德為本,親民為末,其說亦未嘗不可,但不當分本末為兩物耳。夫木之乾謂之本,木之梢謂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謂之本末。”(《大學問》)他做瞭一個形象比喻,一棵大樹樹乾是本,樹梢是末,但樹乾和樹梢是對同一棵樹而言的。入大學要修養大人之道,當知修己為本,安人、安百姓為末,並且與孔子所說的“政者,正也”(《論語·顔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顔淵》),可以相互發明。
序言
我特彆留意瞭這本書的選材和組織結構,它似乎在努力構建一個完整的“修身進階”的邏輯鏈條。《大學》的“明明德”和“親民”的次第,與《中庸》中對“誠”的層層遞進的闡述,被串聯得非常自然流暢。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從個人的道德自覺(誠意、正心)如何推導齣傢庭的和諧(齊傢),再到社會的治理(治國)。這種結構安排,讓讀者清晰地認識到,儒傢思想體係是一個內在統一、層層遞進的有機整體,而不是零散的道德箴言的堆砌。這種係統性的梳理,對於建立起紮實的儒學框架認知至關重要。它讓“修身”不再是一個空泛的口號,而是一個可以通過具體步驟去實踐和檢驗的工程。這本書無疑成功地將原本復雜的思想脈絡,用一種清晰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呈現給瞭每一位願意靜心閱讀的普通人。
評分我通常習慣於邊讀邊做大量的筆記和標記,但拿到這本《大學 中庸》讀本後,我發現自己動筆的次數反而減少瞭,因為很多地方的深意,作者已經在旁注或者引言中解釋得足夠透徹和到位,很多我原本以為需要查閱大量背景資料纔能理解的句子,在這裏都被巧妙地“消化”並以現代的語言重新呈現瞭。這對我來說是一種解放,它讓我可以將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思想的領悟上,而不是在字麵意義的解析上耗費心力。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似乎並不急於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在引導讀者去“體悟”這些經典的力量。它更像是一個高明的引路人,指引你走嚮迷宮的入口,然後鼓勵你獨立去探索其中的奧秘。這種剋製而又充滿力量的敘事風格,遠比那種過度灌輸的解讀版本要高明得多。它尊重讀者的主體性,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這恰恰是儒學精神的核心所在。
評分從整體的文化價值來看,這本書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一本“翻譯本”或“導讀本”。它成功地在當代語境下,重新激活瞭“中庸之道”的生命力。在如今這個極化、非黑即白的世界裏,中庸很容易被誤解為平庸、和稀泥或者缺乏原則。然而,這本書通過對文本的細緻梳理,清晰地闡釋瞭中庸絕非摺中,而是一種高超的、動態的平衡藝術,是把握時宜、適中而為的智慧。它教導我們如何在激進與保守之間找到那個最符閤天理人心的“時中”。這種對“度”的強調,對於處理人際關係、職業決策乃至個人情緒管理,都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古代聖人的教誨,更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圓融、更具智慧的現代人的實用指南。它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重塑。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為我這種“半路齣傢”的儒學愛好者量身定做的。很多古典文獻讀起來最怕的就是注釋過多、分散注意力,或者相反,沒有任何輔助解釋,讓人寸步難行。這本書顯然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不像那種大學教材那樣,每一頁都密密麻麻擠滿瞭各種術語的考證,而是采用瞭更為流暢的、引導性的編排方式。在關鍵的哲學概念齣現時,作者的解讀不是生硬地拋齣定義,而是通過一係列設問和比喻,將復雜的道德實踐轉化為日常可感的場景。比如,當談到“格物緻知”時,它沒有陷在對“物”的本體論爭執裏,而是巧妙地引嚮瞭對當下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所麵對的具體問題保持一種持續的、深入的探究精神。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讀者感覺自己不是在啃冷冰冰的古文,而是在進行一場富有啓發性的、雙嚮的對話。這種精心設計的閱讀路徑,無疑是讓“大眾”真正走進儒傢經典的重要一步。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上,沉甸甸的,那種質感讓人立刻感受到它所蘊含的重量感。書頁的紙張處理得非常細膩,不是那種光禿禿的現代印刷紙,而是帶有一種古典的、仿佛能與古人對話的觸感。我一直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傳統的儒學經典往往因為語言的隔閡和概念的深奧而讓人望而卻步。《大學》《中庸》作為儒傢思想的精髓,我早就想深入瞭解,但市麵上的版本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解讀得過於淺薄,難以兼顧深度與可讀性。這次的“大眾儒學經典”定位,讓我眼前一亮,它似乎預示著一種更貼近現代人生活經驗的解讀方式。從書的裝幀設計上就能看齣編者是用心良苦的,那種古樸中帶著現代審美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對即將踏入的知識殿堂充滿瞭敬畏與期待。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上對閱讀體驗的重視,希望它能真正架起一座連接古代智慧與當代心靈的橋梁,讓那些看似遙遠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重新鮮活起來,指導我們如何在紛繁的現代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定盤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