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 中庸》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定价:28.00元
作者:韩星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300230580
字数:
页码:2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汉族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为“四书”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大学》、《中庸》均为儒家经典。汉代把《大学》看作是儒家思想的概论性作品。宋元以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起被称为“四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中庸》为公版书,翻版重出或简单注解后出版的同类书不少,但学者作注的文本很少,本读本是学者作注的尝试,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对两本书的精华内容做了全新解读。
目录
大学
中庸
作者介绍
韩星 男,1960年6月出生,陕西蓝田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儒学研究,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孔学述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儒教的现代传承与复兴》、《儒学新诠》等,主编《中和学刊》、《中和丛书》等,在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几年先后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社会:国际儒联理事及传播教育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北方道德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孔子2000学术网站顾问,场有哲学研究院(香港)顾问、河北省儒教研究会顾问,国际南冥学研究会(陕西西安)副会长,《原道》学术委员,《原道》文丛编委,西安中和书院院长等。
文摘
明明德、亲民、至善,这三点就是《大学》的“纲领”,被称为“三纲领”。这“三纲领”与下面的“八条目”合起来就是“大学之道”的全体大用。所以这里“道”更重要,是支撑“三纲领”与“八条目”,也就是整个《大学》的本体,下文不就明明白白地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吗所以“大学之道”的“道”是总的根本。如果套用古代哲学的话说,则“道”是体,“三纲领”与“八条目”是用。体是用的根据,用就是体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但有主次的分别。“明德”是道的发用,是从道体发出的心性光芒和身体践行。“亲民”是亲身走入人群,将个人道德学问的成就投向社会,亲近民众,在社会中建功立业,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终的结果,无论是内在修己的明德,还是外用安人的亲民,都要达成“至善”的境界,成就圣贤人格!也就是说,由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暗含了儒家内修与外化合一,内圣与外王一体,下学上达,超凡入圣的理想人格境界。因此,明明德为内圣,亲民为外王,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圣人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节是对前面两节的一个小结,说明要追求至善的境界必须依据事物的本末先后次序,抓住根本,循序渐进,善始善终,而不能舍本逐末,半途而废。朱熹注为:“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是始,能得是终。本对应始,为先;末对应终,为后。说明这一节是对上面两小节的总结。王阳明同意朱熹之说,但强调不要把本末割裂开来:“明德为本,亲民为末,其说亦未尝不可,但不当分本末为两物耳。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谓之本末。”(《大学问》)他做了一个形象比喻,一棵大树树干是本,树梢是末,但树干和树梢是对同一棵树而言的。入大学要修养大人之道,当知修己为本,安人、安百姓为末,并且与孔子所说的“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可以相互发明。
序言
从整体的文化价值来看,这本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本“翻译本”或“导读本”。它成功地在当代语境下,重新激活了“中庸之道”的生命力。在如今这个极化、非黑即白的世界里,中庸很容易被误解为平庸、和稀泥或者缺乏原则。然而,这本书通过对文本的细致梳理,清晰地阐释了中庸绝非折中,而是一种高超的、动态的平衡艺术,是把握时宜、适中而为的智慧。它教导我们如何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找到那个最符合天理人心的“时中”。这种对“度”的强调,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职业决策乃至个人情绪管理,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古代圣人的教诲,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圆融、更具智慧的现代人的实用指南。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
评分我通常习惯于边读边做大量的笔记和标记,但拿到这本《大学 中庸》读本后,我发现自己动笔的次数反而减少了,因为很多地方的深意,作者已经在旁注或者引言中解释得足够透彻和到位,很多我原本以为需要查阅大量背景资料才能理解的句子,在这里都被巧妙地“消化”并以现代的语言重新呈现了。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解放,它让我可以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思想的领悟上,而不是在字面意义的解析上耗费心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在引导读者去“体悟”这些经典的力量。它更像是一个高明的引路人,指引你走向迷宫的入口,然后鼓励你独立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种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叙事风格,远比那种过度灌输的解读版本要高明得多。它尊重读者的主体性,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恰恰是儒学精神的核心所在。
评分我特别留意了这本书的选材和组织结构,它似乎在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修身进阶”的逻辑链条。《大学》的“明明德”和“亲民”的次第,与《中庸》中对“诚”的层层递进的阐述,被串联得非常自然流畅。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个人的道德自觉(诚意、正心)如何推导出家庭的和谐(齐家),再到社会的治理(治国)。这种结构安排,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儒家思想体系是一个内在统一、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而不是零散的道德箴言的堆砌。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建立起扎实的儒学框架认知至关重要。它让“修身”不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一个可以通过具体步骤去实践和检验的工程。这本书无疑成功地将原本复杂的思想脉络,用一种清晰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呈现给了每一位愿意静心阅读的普通人。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上,沉甸甸的,那种质感让人立刻感受到它所蕴含的重量感。书页的纸张处理得非常细腻,不是那种光秃秃的现代印刷纸,而是带有一种古典的、仿佛能与古人对话的触感。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传统的儒学经典往往因为语言的隔阂和概念的深奥而让人望而却步。《大学》《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我早就想深入了解,但市面上的版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解读得过于浅薄,难以兼顾深度与可读性。这次的“大众儒学经典”定位,让我眼前一亮,它似乎预示着一种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经验的解读方式。从书的装帧设计上就能看出编者是用心良苦的,那种古朴中带着现代审美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即将踏入的知识殿堂充满了敬畏与期待。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希望它能真正架起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当代心灵的桥梁,让那些看似遥远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重新鲜活起来,指导我们如何在纷繁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定盘星。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儒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很多古典文献读起来最怕的就是注释过多、分散注意力,或者相反,没有任何辅助解释,让人寸步难行。这本书显然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像那种大学教材那样,每一页都密密麻麻挤满了各种术语的考证,而是采用了更为流畅的、引导性的编排方式。在关键的哲学概念出现时,作者的解读不是生硬地抛出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设问和比喻,将复杂的道德实践转化为日常可感的场景。比如,当谈到“格物致知”时,它没有陷在对“物”的本体论争执里,而是巧妙地引向了对当下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保持一种持续的、深入的探究精神。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啃冷冰冰的古文,而是在进行一场富有启发性的、双向的对话。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路径,无疑是让“大众”真正走进儒家经典的重要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