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过河卒子,何以适之:胡适论人生 国学/古籍 书籍 |
| 作者: | 胡适 |
| 定价: | 29.8 |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4-02-01 |
| ISBN: | 978751710330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内容简介 | |
| 胡适哲学思想中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次以“情感代入”而不是“学院教导”的基调来展现胡适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索成就。属于当下胡适出版的热点“论人生”专题,却又跳出众家拿胡适文章名作书名的套路,以其众所周知的自题肖像“过河卒子”以及胡适字“适之”的双重喻义,赋予主题更耐品的意蕴。与前期胡适主题图书相呼应,《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选-朱自清点评本》《过河卒子 何以适之》,有助于形成链式效应,相辅相成,也留有后续可作文章的余地。 |
| 目录 | |
| 人生问题 卷一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中国人思想中的不朽观念 信心与反省 再论信心与反省 三论信心与反省 惨痛的回忆与反省 回顾与反省 悲观声浪里的乐观 大宇宙中谈博爱 2 过河卒子 何以适之:胡适论人生 卷二 人生有何意义 科学的人生观 工程师的人生观 人生有何意义 “我的儿子” 卷三 为了忘却的纪念 纪念“五四” 归国杂感 一年半的回顾 《中年自述》序 四十年来的文学 后生可畏 卷四 路在何方 我的歧路 我们走那条路 充分化与全盘西化 东西文化之比较 知难,行亦不易 我们能做什么? 目 录 卷五 沉默啊沉默 宣统与胡适 “胡适先生到底怎样?” 青年人的苦闷 说难 沉默的忍受 工读主义试行的观察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新年的梦想 新年的几个期望 卷六 诗余叹 秋日梦返故居觉而怃然若有所失因纪之 酒醒 纪梦 他,思祖国也 我的儿子 题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给陈光甫 一个哲学家 四十七岁生日 爱情与痛苦 |
| 编辑 | |
| 一代文豪、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胡适有关哲学人生命题的深邃感悟。A、民国大师的号召力+一个鲜亮动人的创意点=焦点。B、一代文豪、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胡适有关哲学人生命题的深邃感悟,逻辑严密、语言深刻而犀利,感染力。C、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100年熊培云 |
| 媒体评论 | |
| 不肯定胡适的大方向,中国便没有前途!但是,不打破胡适的框框,中国学术便没有进步! 唐德刚 我们现在是文化沙漠,胡适的重要在于他能运用他的远见、声望与“亲和力”,为沙漠打几口井。李敖 |
| 摘要 | |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九百年前范仲淹争自由的名言 几年前,有人问我,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Patrick Henry 在1775 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Give me liberty,or give me death”),在中国有没有相似的话。我说,我记得是有的,但一时记不清是谁说的了。 我记得是在王应麟的《困学纪闻》里见过有这样一句话,但这几年我总没有机会去翻查《困学纪闻》。今年偶然买得一部影印原本的《困学纪闻》,昨天检得卷十七有这一条: 范文正《灵乌赋》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言可以立懦。“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当时往往专指谏诤的自由,我们现在叫做言论自由。 范仲淹生在西历989,死在1052,他死了九百零三年了。他作《灵乌赋》答梅圣俞的《灵乌赋》,大概是在景三年(1036)他同欧阳修、卷一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7 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这比亨利柏得烈的“不自由,毋宁死”的话要早七百四十年。这也可以记出,作为中国争自由的一段佳话。 梅圣俞名尧臣,生在西历1003,死在1061。他的集中有《灵乌赋》。原是寄给范仲淹的,大意是劝他的朋友们不要多说话。赋中有这句子:凤不时而鸣,乌哑哑兮招唾骂于里闾。 乌兮,事将乖而献忠,人反谓尔多凶。……胡不若凤之时鸣,人不怪兮不惊!……乌兮,尔可,吾今语汝,庶或我(原作汝,似误)听。结尔舌兮钤尔喙,尔饮啄兮尔自遂,同翱兮八九子,勿噪啼兮勿睥睨,往来城头无尔累。这篇赋的见解、文辞都不高明。(圣俞后来不知因何事很怨恨范文正,又有《灵乌后赋》,说他“憎鸿鹄之不亲,爱燕雀之来附。既不我德,又反我怒。……远己不称,昵已则誉。”集中又有《谕乌诗》,8 过河卒子 何以适之:胡适论人生说:“乌时来佐凤,署置且非良,咸用所附己,欲同助翱。”此下有一长段丑诋的话,好像也是骂范文正的。这似是圣俞传记里一件疑案;前人似没有注意到。)范仲淹作《灵乌赋》,有自序说:梅君圣俞作是赋,曾不我鄙,而寄以为好。因勉而和之,庶几感物之意同归而殊途矣。因为这篇赋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所以我多摘抄几句:灵乌,灵乌,尔之为禽兮何不高飞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彼哑哑兮如想,请臆对而忍谕:我有生兮累阴阳之含育,我有质兮虑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卷一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9度春风兮既成我以羽翰,眷高柯兮欲去君而盘桓。思报之意,厥声或异:忧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 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 天听甚迩,人言曷病! 被希声之凤皇, 亦见讥于楚狂。 彼不世之麒麟, 亦见伤于鲁人。 凤岂以讥而不灵? 麟岂以伤而不仁? 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 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11 过河卒子 何以适之:胡适论人生何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义为,深穴而威?城苟圯兮,吾将畴依! …… 我乌也勤于母兮自天,爱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这是九百多年前一个中国政治家争取言论自由的宣言。赋中“忧于未形,恐于未炽”两句,范公在十年后(1046)在他后被贬谪之后一年,作《岳阳楼记》,充分发挥成他有名的一段文字:嗟夫 |
我通常不太容易被一本书的目录结构所打动,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简直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顺序或主题划分,而是像构建一个复杂的迷宫,层层递进地引导读者进入胡适思想的深处。每一章的标题都极富哲思和文学性,读起来就像在阅读一系列精巧的短篇故事,彼此关联又各自独立成篇。尤其是关于“新青年”时期的一些论述,作者巧妙地将个体选择与宏大叙事编织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探索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结构上的匠心,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读到后面,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看似分散的论点,最终都汇聚到了一个宏大的、关于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终极叩问之上,结构之精妙,令人叹服。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仅仅作为一本“传记”或“思想史”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代人在面对抉择时的困惑与迷茫。胡适先生一生都在探讨如何“适之”,如何在变动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定力与方向感,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个核心命题。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教你如何去提问,如何去审视自己的“渡河”策略。读到一些关于实用理性与理想主义平衡的论述时,我停下来反复阅读了好几遍,深思自己生活中的取舍。这种“代入感”极强,它迫使我们跳出书本,去审视自己脚下的土地和眼前的风景,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自由而负责任的现代人。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论,而非教条。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十分雅致,那种沉稳的墨绿色与烫金的字体搭配在一起,散发着一种跨越时空的厚重感,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它内含的学术分量。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枚被精心勾勒的“卒子”,它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棋局的深远,也暗示着书中对人生布局的精妙剖析。内页的纸张质地温润,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工艺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的, अगदी是艺术品一般的存在,绝对值得收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看到这样一本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审美的书籍,实在是一件幸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把玩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者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初翻几页,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它似乎在用一种古典的仪式感,邀请我们进入胡适先生的精神世界。
评分就阅读体验而言,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体现了一种对传统阅读习惯的尊重与维护。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碎片化信息和闪烁屏幕的时代,能够捧读一本如此注重纸面阅读质感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慢”体验。装帧的精良,使得每一次翻页都带着一种仪式感,仿佛是在与历史进行一次庄重的交接。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减少了翻阅手机的冲动,完全沉浸在了作者构建的文本世界中。这种沉浸感,是很多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可以说,这本书在硬件和软件(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进行一次深入而富有敬意的思想漫游,对于追求高质量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仿佛能听到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语调平和却字字珠玑。它不是那种生硬的学术说教,而是带着一种温和的启迪性,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前辈进行深度对话。作者在梳理胡适思想脉络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洞察力,他没有停留在对史料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看似寻常的观点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挣扎。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胡适思想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不至于被晦涩的理论所阻碍。行文间,不时穿插的典故和生活化的比喻,让原本严肃的哲学思辨变得鲜活起来,读完一段,总能留下回味悠长的思考余地,感觉自己的心性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